一、陶渊明诗原文: 停云 停云,思亲友也。 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蒙蒙。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再荣。 竞用新好,以招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历史背景:晋元兴二年十二月,桓玄篡位自立。 晋元兴三年三月,北府兵将领刘裕率众起义, 先后收复京口,广陵,攻陷健康,桓玄出逃被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现代诗译文: 序:树枝上的花朵在田园里悄悄绽放,新酿出的美酒在酒杯里微微荡漾, 我的朋友,你就像停滞在天边的浮云,迟迟不肯过来与我相见。 我一个人独自饮酒 命运吞噬天空 港汊纵横的神秘河湾,漂满了难民船 这是内战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 迷茫的四月,春雨漫上堤岸 一片片花朵在革命的微风中竞相凋落 衰变的青春,无望的顾盼 飞翔的犀鸟啊,请带上我潮湿的双眼 这是内战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 迷茫的四月,春雨漫上堤岸 我的朋友,让我们促膝长谈 你那顿悟的微笑,足以驱散我万劫的风寒 这是冬麦风干的美酒 这是生死流浪的故园 我的朋友,你何时才能与我相见? 命运迅速吞噬天空 古老的谶语,即将兑现诺言 我一个人独自饮酒 洪水冲毁堤岸 没有道路,没有船 窗外的停云上边 埋藏着我黑色的春天 。 二、写出5句关于柳的古诗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作者: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柳 作者: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杨柳枝 作者: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池上絮 作者:韩愈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穹不得归。 三、陶渊明的诗10首及赏析命子 其一∶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其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逸虬绕云,奔鲸骇流。 天集有汉,眷予愍侯。其三∶ 放赫愍侯,运当攀龙。 抚剑风迈,显兹武功。书誓河山,启土开封。 亹亹丞相,允迪前踪。其四∶ 浑浑长源,蔚蔚洪柯。 群川载导,众条载罗。时有语默,运因隆寙。 在我中晋,业融长沙。其五∶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其六∶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於皇仁考,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冥兹愠喜。其七∶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 顾惭华鬓,负影只立。三千之罪,无后为急。 我诚念哉,呱闻尔泣。其八∶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其九∶ 厉夜生子,遂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无假。其十∶ 日居月诸,渐免子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其一∶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馀。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其二∶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 杂诗四首 其一∶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萧条隔又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其二∶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沈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其三∶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其四∶ 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二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四、反映陶渊明的人格、气节的诗句一、前 言 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隐逸派的田园诗人。 中国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个性的,屈原以后便算是陶潜。梁、昭明太子特别欣赏他的作品,曾经替他作传记,序说:「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 我一向欣赏渊明的安道苦节、辞采精拔,因此喜欢研究他的作品和风格,尤其他的诗,连苏轼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臞而实腴。自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诸人,皆莫及也。 」 论诗的家数该从「建安七子」,但读了他们的诗,只能看出「七子的诗风」,很难看出那一位的诗格。我觉得唐以前的诗人,真能从作品中发现作者个性的恐怕只有阮籍和陶渊明两人,而陶诗尤为甘脆鲜明、笃意真古,因此在昭明文选中作者一百三十家当中,我特选陶渊明一人来加以探讨。 二、生平事略 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西元三六五—四二七年)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 陶侃做过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卒后追赠大司马。祖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做过姿城太守,也都是淡漠名利,洁身自好的人。 他的母亲是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孟嘉先生的第四女儿。嘉是当时名儒,文章超卓、胸襟广阔。 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陶潜一生可说影响极大。 渊明一生可分少年、游宦、和归隐三个时期,兹分述如下: 少年时期:自晋简文帝 咸安二年壬申,至晋孝武帝 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自出生至二十五岁止),萧统渊明传称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更可从他诗中窥见他的遭遇和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辞) 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 杂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2〉 游宦时期:自晋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至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自二十五岁至三十四岁为止)他的杂诗里说:「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在这十年期间,渊明曾出任四次,前三次任幕僚,最后一次是当县丞。 江州祭酒期:昭明太子渊明传说他:「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不久去职,幽居达四、五年之久,州府曾请他当主簿,他不就任,宁愿在家乡,躬耕自资。 镇军参军期:隆安四年庚子,渊明作镇军参军,时二十九。 饮酒诗:「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建威参军期: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彭泽令期:义熙元年乙已,渊明年三十四,是年八月就任,十一月即自免归。 〈3〉 归隐时期:自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至宋元嘉四年丁卯(自三十四岁至五十六岁止),渊明自四十六岁以后,他家曾遭遇过火灾、风灾、水灾、虫灾。他身体也是逐渐衰弱,尤其元嘉二年后的两三年中,可说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一段日子。 贫困使他自然的质性,磨砺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使他对於死神的迫近,毫不惧怕,处之泰然。他深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写了三首挽歌诗,及一篇自祭文,作为辞别人间的最后剖白。 陶渊明的处世态度,是恬淡、安闲、无争、任真、表面上看,他的感情似乎淡淡的、平静的,其实他是一个具有浓烈感情的典型人物,梁启超就说他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他的嗜好是:爱萄、嗜酒、喜弄无弦琴、乐於耕稼,由於他是一个高雅旷达、任性自适的人,感情浓烈而笃於交谊,因此他的快乐,不是安逸中得来,完全从勤劳中得来。 三、时代背景 晋朝正是佛教盛行的时候,文人由厌世思想进而为超脱,故陶潜有释家思想。 他的性格,在儒、道、释三家中,经过了自己的溶解,运用当时的法语,於是造成他独特的思想,便是极现世主义的达观,不讲求将来,在他作品中流露得最微底的是连雨独饮:「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渊明本身的思想,再加上当时的政治社会影响,使他养成自然、现世与孤独的个性。 因为两晋社会是贵族社会,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只有贵族才有做大官的机会,否则就永远做小官。他时辍时续地做了十年幕僚,幸亏他的叔父陶夔在政治上略有地位,才援引他当了一名小邑,但当时兵乱频频,他本来就不愿做官,加上时局的动荡,不想离乡太远,就决定做彭泽令,但个性耿介的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诚按:萧统陶渊明传、乡里小人作乡里小儿),只做了八十天就挂印辞职了。 朱子语录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於晋宋人物。」 在他青年时期正是东晋偏安江南,胡人盘据中原;这时他热血满腔,胸怀猛志,崇拜的是田畴、荆轲之类的英雄。 在他中年和晚年的作品(如杂诗、拟古诗)中,还常常流露出他这种少壮时代的奇情壮思。陶潜虽。 五、有关柳的诗句天净沙 春 无名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寒食 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绝句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六、至少五句有关“柳”的古诗句有啥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愈《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降》 七、陶渊明5言古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意思是: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八、陶渊明与鸟有关的诗归鸟 其一∶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其二∶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无遗。 其三∶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 岂思失路,欣及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其四∶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陶渊明与鸟 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潇散发露的时代。 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此期。 陶渊明更是造化所钟的“天生尤物”、是六朝时代的宁馨儿,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实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 自然与自由相关,渊明及魏晋士人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表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这种渴望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之后,变得尤为突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渊明的自然追求与鸟大有关联。与玄风盛行相表里的,是魏晋诗文中,鸟意象出现得比率明显增加。 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应该说是有其深刻时代内涵的。 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 《周易》之《中孚》、《明夷》、《渐》、《小过》等卦中均有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诗经》中的鸟意象更是不胜枚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 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主流群体的个体自由。两种鸟的原型意象,陶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 渊明思想之转变实可以以鸟意象一以贯之。 一、渊明前期功业追求与鸟意象 六朝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世族与门第。 任何个人都无法超越社会时代带给他的局限,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门第观念影响。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史家把陶与王相提并论,比做周朝夹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说:“陶士行(侃)据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导)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 [1]又说陶侃“望隆分陕,理则宜然。”[2]渊明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 如按照三世为官便成世族的传统,确实也不能目渊明为寒门了。考诸渊明诗文,可见其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 《命子》诗中,诗人首先缅怀了祖先的光辉历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又对曾祖陶侃的功业与人格高度赞美:“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踌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再如《赠长沙公》诗中,称自己的家族为“令族”,并将长沙公引为自豪,称其为“实宗之光”。诗曰:“于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这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股时代潮流。 寒门士人念念不忘的,是有朝一日能跻身于世族高门的行列,而世族之胄也千方百计地善保家门、发扬宗族之光。因此,对于渊明的门第观念,我们应该给予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门第观念也与用世之心紧密相联。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是士人的追求目标,在六朝时代,这两者更强烈地联系在一起。 陶渊明带着一定的门第观念步入社会,沾溉着门第之泽,享受着由门第与家族带来的荣誉与利益。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享受权利的同时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种责任感主要不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或官方意志,它实际上近乎内心的的律令。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六朝世族人士大多将个体功业的建立与家族命运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与家族休戚与共,共损共荣。 清代方东树说过这样的话:“昔人云:读杜诗,当作一部小经书读。余谓陶诗亦然。 但何必云小也。”[3]可见,他是把陶诗当作儒家经典来推崇的。 这种看法在历代并不罕见,如宋代的真德秀就曾说过:“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荣木》之忧,逝川之叹也;《贫士》之咏,箪瓢之乐也……”[4]此说绝不是空穴来风、无根之谈,它们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渊明早年确实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并且形诸诗文。 研读陶诗,会发现渊明早期的篇什中,多处流露出儒家的功业思想及用世之志。《停云》诗写道:“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 《时运》诗化用儒家所乐道的“曾点气象”,表达了渊明早年对儒家精神境界的欣羡之意。《荣木》一诗更表达了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