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画著名的“三远法”是指什么“三远”法,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 1、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平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 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作品高仅24.9厘米,横达120.5厘米,场景开展,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平远景象。 2、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 3、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王蒙作《青卞隐居图》是以深远见胜的杰作。作品纵141厘米,横42.2厘米。青卞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 王蒙以三远法加以夸张,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作者以“S”形的连续取势,以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沿着溪流的寻索,几经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处见到一座草堂。 其中,有一人依稀可辨,这抱膝倚床而坐者正是画中的主题人物;隐居者。《青卞隐居图》的成功,就在于塑造了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 扩展资料: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就是一种时空观,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中国古代山水画所追求的就是“远”字。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远法 2.“三远”中高远的图片简易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始论中国山水画”三远法”。“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造境之法,它的提出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的一个体现,它是对以往数百年间中国山水画打破空间和时间用以造境,以表现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归纳和总结。 郭熈总结“三远”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 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 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瞭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3.古诗词三十六法桃花道人述清角吹寒整理 (一)、韵味、格调、意象、寄托、境界、神韵 (二)、稳健、厚重、端正、求真、含蓄、朴实 (三)、立意、有事、明了、精炼、隽永、筋骨 (四)、章法、格律、起头、收尾、切题、炼句 (五)、用典、博闻、取舍、火候、谦恭、皮厚 (六)、委婉、流畅、新奇、铺垫、贴切、谐调分论如下: 一、韵味 道人论诗词首重“有味”,观其评语有关“味”字的,凡五十余条。 三十六法味为上。道人之道一言以蔽之,味而已。 道人评曰: 诗有三味短一则寡味。一曰“意味”二曰“形味”三曰“韵味”。 所谓层次不明是欠“形味”。语感差是欠韵味。 二、格调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词为人之心声,格调当以高为胜。 道人推崇典雅高尚之格调,作诗词与做人并重。 无论诗与词,还是以厚重、蓄而不发为上。 所谓“怒而不张,哀而不颓、乐而不淫”。 三、意象 圣人立象以尽其意,以尽其神。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四、寄托 诗词皆贵有寄托,词更甚。 意在言外,言尽意存,表里相宣,比事情通,身世之感,通于性灵。 五、境界 诗贵有味,有味乃有境界之谓也。 物境为下,情境为中,意境为上。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有灵通之句,参造化之妙。 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六、神韵 诗可以兴,兴方能有境界,境界之最高处方有神韵。淡远冲和,清远古澹,兴象超逸,化境悟境,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此之谓也。 王夫之云: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多自蕴藉。能兴即谓之豪杰。 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 七、稳健 法度严谨,词章典贵,敛才就范,不屑纵横,隶事恰切而深微,此乃稳健老道之谓也。 由是可知稳健乃写诗作词进步之第二层次也,是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 八、厚重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寥寥长风,来之无穷,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厚重乃诗词写作的一般要求,通常所谓雄浑劲健者是也,是相对于轻盈灵动而言的。 九、端正 形式与内容并重,技法与情感交融。 写诗作词,皆有古法可依,抱杜尊韩,托足权门,苦守陶韦,贫贱骄人,偏则成魔,分唐界宋,博极而约,淡蕴於浓。简言之,端正者,中庸之谓也。 诗论者所谓典雅、安雅、矜严、戒偏之意也。 十、求真 人贵真情,景贵真实,诗词须有真性情,意境产生于真情感。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诗如化工,即景成趣。 逝者如斯,有新无故。因物赋形,随景换步。 诗家所谓自然、葆真、实境、即景即言此矣。 十一、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幽花初开,名香始熏。白石诗说云:语贵含蓄。 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 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古人所谓诗家话,今人所谓诗的语言,余以为皆含蓄蕴藉之谓也。 过于直白者不能称其为诗,须用形象来表达意境,这是诗词文体区别于小说散文的一个内在的标志。 雅淡与俗浅是两回事 十二、朴实 俯拾皆是,不取诸邻。 真予不夺,强得易贫。东风徐来,不惊一尘。 不琢不雕,匪缁匪磷。意深词浅,思苦言甘。 寥寥千年,此妙谁探?含蓄蕴藉与自然朴实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朴实乃诗词写作中的更高境界,返朴归真,不着痕迹,于冲淡平和中寄寓真情实意,不亦难乎? 十三、立意 黄彻蛩溪诗话云: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袁枚论诗亦将崇意列为首篇,余以为吟诗作词,自当是立意为先,倘若立意不明,一篇作品则信马由缰,无归宿矣。 诗品有云: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 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 十四、有事 此乃现实主义基本要求,史诗之概念。维新运动中,诗界革命旗手黄遵宪主张诗要为事而作,须反映现实生活,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愤时势之不可为,感身世之不遇,不必去模拟古人,今之世异于古,则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十五、明了 似是而非、不懂、含糊、何意之类评语道人常用,盖新学诗词者之通病也。 白石云: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切,说事要圆活,说景要微妙。多看自知,多作自好矣。 明白如话,不加藻饰,如一泓山泉,看似平淡,掬入口中品尝,却别有甘冽。明了能读,读之能懂,乃诗词艺术有生命力之根本要求,提倡疏朗清新,雅淡纯朴,通俗恬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诗风。 十六、精炼 诗品云: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此乃简洁、洗炼、利落、凝练之谓也。 诗词文字有限,讲究言简意丰,一字传神,但简练绝非简单之谓,简单者一览无余,简练乃字外有义,言有尽而意无穷。欲简练则须概括,能概括则须多闻博记,知其一百而写其。 4."三远"法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意义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作品高仅24.9厘米,横达120.5厘米,场景开展,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平远景象。元代的倪云林也是一位善作平远山水的高手。他作《江岸望山图》,以一种极其简洁的笔法描绘了平远风光,正如题画诗所云:“江山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疏松近水笙声回,青峰浮岚黛色横。秦望山头悲往迹,云门寺里看题名。蹇余亦欲寻奇胜,舟过钱塘半日程。” 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 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王蒙作《青卞隐居图》是以深远见胜的杰作。作品纵141厘米,横42.2厘米。青卞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王蒙以三远法加以夸张,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作者以“S”形的连续取势,以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沿着溪流的寻索,几经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处见到一座草堂,其中,有一人依稀可辨,这抱膝倚床而坐者正是画中的主题人物;隐居者。《青卞隐居图》的成功,就在于塑造了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 中国古代山水画所追求的就是“远”字。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曾谈及:“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宗炳《画山水序》也谈及:“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