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唐朝皮日休的《牡丹》诗,《牡丹》 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皮日休(834至839~902以后),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天门市)人。懿宗咸通八年 (867)登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县。他的死,说法不一。或说他因故为巢所杀(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 2.皮日休的牡丹全诗注音牡 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诗歌鉴赏的技巧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 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 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 、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 、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 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 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 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皮日休的乐府诗,受白居易的影响最大。 这首诗首两句起兴,一语道出牡丹的与众不同,是落尽残红百花莫争的优势,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三四句则采用了对仗的表现手法,无双和第一两个词表现出牡丹的绝代芳华的特点。 这首诗中表现出诗人的才情和自信,借牡丹来抒发自己壮志情怀。这也反映了他的生活理念。对于皮日休个人来说,他的际遇是很好的,它于懿宗咸通八年 (867)登进士第。 当上了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 在晚唐的混乱年代,他能在晚唐王朝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也能在黄巢的时期左上翰林学士,可见他的能力和胸怀。 3.描写牡丹的诗句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 唐 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 独占人间第一香。 牡丹诗 唐 李正凡 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红 牡 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 丹 刘灏 清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芳 唐 白居易 牡丹芳, 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 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 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 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 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 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 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 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 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 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 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 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 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 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 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 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 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 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 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 同似吾君忧稼穑。 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白居易 参考资料: 。 4.牡丹 皮日休赏析牡 丹唐·皮日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诗歌鉴赏的技巧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皮日休的乐府诗,受白居易的影响最大。 这首诗首两句起兴,一语道出牡丹的与众不同,是落尽残红百花莫争的优势,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三四句则采用了对仗的表现手法,无双和第一两个词表现出牡丹的绝代芳华的特点这首诗中表现出诗人的才情和自信,借牡丹来抒发自己壮志情怀。 这也反映了他的生活理念。对于皮日休个人来说,他的际遇是很好的,它于懿宗咸通八年 (867)登进士第。 当上了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 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 在晚唐的混乱年代,他能在晚唐王朝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也能在黄巢的时期左上翰林学士,可见他的能力和胸怀。 5.描写牡丹的诗句》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3、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4、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5、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6、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韩愈《答张十一》 7、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8、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 9、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元稹《牡丹》 10、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韦庄《白牡丹》 11、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 12、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范纯仁《牡丹》 13、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1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辞三首》 15、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赏牡丹》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 16、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17、一丛深花色,十户中人赋.——白居易《秦中吟·买花》 18、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娇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白居易《牡丹芳》 19、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 20、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当春日.——舒元舆《牡丹赋》 21、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皮日休《牡丹》 22、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罗隐《牡丹花》 23、天下真花独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24、牡丹花之艳,而无甘实;荔枝果之绝,而非名花.——《书荔枝谱后》 25、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杜安世《玉楼春》 26、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邵雍《洛阳春吟》 27、若占上春先秀发,千花百卉不成妍.——司马光《和君贶老君庙姚黄牡丹》 28、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只空枝.——王溥《咏牡丹》 29、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辛弃疾《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 30、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 6.南宋陈与义写的的古诗牡丹的诗意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7.唐诗中写牡丹的诗句揭示了唐人怎样的社会风气(一)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后李正封又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名句,更有皮日休写牡丹的好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北宋昭文馆大学士韩瑜的牡丹诗中,又以“国艳”嘉誉牡丹.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1959年,**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二)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牡丹花姥紫婿红,富丽堂皇,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自宋以来,牡丹即被称为“富贵花”.此说起自宋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①,他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从此,牡丹与“富贵”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明著名画家徐渭题墨牡丹诗写道:“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姻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他也称牡丹为“富贵花”n清代菏泽赵世学写《牡丹富贵说》,他写道;“吾观牡丹一花,谷雨开放,国色无双,有独富焉,群芳圃中孰堪比此艳丽者乎?”“即以牡丹之富贵言之,其富也,富而无骄,非君子而实君子者也;其贵也,贵而不挟,非隐逸实亦隐逸者也”.在历代绘画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与其他花鸟、山石的不同组合,就表现出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 (三)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人们喜爱牡丹,还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在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中,武则天冬日游园,一时兴至,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在《秋翁遇仙记》中,一伙恶奴毁花霸园,是牡丹仙子及时赶来救活了被毁坏的牡丹花,严惩了暴徒.牡丹不畏权贵和恶势力,倍受称赞,认为她“不特芳资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她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近代因为森林面积日渐缩小,滥挖药材,以至野牡丹只能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正如《牡丹之歌》所歌颂的那样,她真正地表现出“把美丽献给人间”,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 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 8.唐诗中写牡丹的诗句揭示了唐人怎样的社会风气中国自古就有咏物传统,咏花诗是咏物诗的重要大类。 “花”意象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唐声势浩大的“尚花”风习和咏鹤热潮,以国花产生的方式,推动中国精神体验的攀升。 一“花”意象的审美精神价值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 花风即唐宋风,因缘于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气而呈现不同的气象。文人个体命运遭际、升迁贬谪、物喜己悲等主客观原因又导致他们对于“花”的书写融入了强烈的个性特征,生发出摇曳多姿的文化风貌。 从审美文化史、文人思想心态史、绘画史等多角度,可以窥见从唐积淀了怎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格形态,揭示出唐人文精神、文化心态、文人审美趣味的流变。国花牡丹的精神气质,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二 牡丹晋身唐代国花的历史文化机缘 “尚花”时尚折射和牵动着时代气象。不同的时代风尚与不同的花的特质和意象内涵相契合,使某一种或某几种花形与神承载着当时文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彰显出时代之气象、文化之风貌以及文人的心灵世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隋代即有赏牡丹的记载,但直至盛唐,牡丹才真正取代六朝咏梅的遗风,成为占据咏花新宠地位的“国花”,洵非偶然。 经过了将近四百年分裂、动乱之后,唐代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社会局面,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强盛的帝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畅通引入了外来文化,异国的服装、音乐、舞蹈、美术、宗教等等,都威为长安风尚。 佛儒道三教并存,使唐代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态势。这种空前的大交流大融合,使唐王朝处于四方朝拜的尊者地位,洋溢着积极进取、昂扬奋发:雍容豪迈的精神。 这种盛世辉煌的精神也体现于建筑上。唐有三大皇宫,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官。 大明宫最大,位于长安城北禁苑东南的龙首塬上,以规模宏伟著称。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十月,于龙朔二年(662年)四月完成,是为太上皇修建的避暑别宫,初名永安宫。 贞观九年,改称大明宫,在其后的200余年间一直是大唐的政令中枢。这里有巍峨的朝堂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有国家最高的衙署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史馆、弘文馆、命妇院、集贤院,有碧水荡漾、风景如画的太液池,诸多的后宫别殿中的麟德殿旁夹城内,还有汇集文人墨客的翰林院。 著名文人李白、杜甫、岑参、王维、自居易、韩愈、刘禹锡等都曾在大明官内活动,留下许多描写大明宫的文学作品。高宗于龙朔二年(662年)四月迁入大明宫(此时称蓬莱宫),并修建大明宫内第一座正殿——含元殿,有所谓:“含元建名,《易·乾坤说》曰:含宏光大。 又曰:元亨利贞,括万象以为尊。”此殿长期作为举行冬至、元日的朝贺及登基、册封大典等重要仪式的场所,是大唐国力的象征,承载了二百余年风起云涌的大唐气象。 与此相应,唐代的宗教与世俗岁时庆礼,也规模空前。唐代的礼佛之盛,有玄奘法师在贞观年间西行取经归国后,在朝廷资助下翻译了大量经文典籍。 更为空前狂热的是,唐皇帝曾七次于皇家寺院法门寺举行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开示佛指合利。 此后唐皇帝每隔130年迎一次佛骨,成为举国参与的盛典。《旧唐书》中记载了迎佛骨的壮观场面:“自开远门达安福门,彩棚夹道,念佛之音震地。 上登安福门迎礼之,迎入内道场三日,出于京城。诸寺士女云合,威仪盛饰,古无其比。” 唐代曾多次由宫廷举办皇帝“与民同乐”,共度元宵佳节的盛大活动。公元713年,宫廷组织了几千女子的队伍,在灯火通明的京城踏歌三天三夜。 据(《旧唐书》记载:“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初,有僧婆陁请夜开门然灯百千炬,三日三夜。 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灿烂盛大的“踏歌”场面,尽显盛世辉煌。 盛唐的民间体育运动也极具气魄。清明拔河于唐为盛,唐玄宗李隆基在军队中积极推广,后从宫内梨园搬到宫外广场,变成全民欢庆的盛大集会。 《唐语林》记载“明皇数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进士河东薛胜为《拔河赋》,其词甚美,时人竞传之。” 盛唐拔河所用绳子“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千余人开拔,其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如此遍及朝野僧圣俗的盛唐气象,为其“国花”的追 寻注入巨大魄力。 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 牡丹唐代甫一登场,就得到了国君爱宠并予以大力推崇,视。 9.古诗牡丹答案王毂古诗牡丹答案王毂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李正封《咏牡丹》 牡丹坪上眺丹霞----明.杨升庵 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宋.沈括 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 ----唐·徐夤 天下真花独牡丹----宋.欧阳修 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唐.李山甫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唐·卢纶 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唐·王毂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清平调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官谁得似,可怜飞燕倚红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题御笔牡丹 王国维 摩罗西域竟时妆, 东海樱花侈国香. 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栽牡丹 陆游 携锄庭下苍苔, 墨紫红手自栽. 老子龙钟逾八十, 死前犹见几回开. 牡 丹 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诗 李正凡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赏牡丹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花 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买 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