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亮在古诗中频繁出现,请你说一说月亮表达着月亮这一意象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怀怀。荣格说:“每一种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 ①中国的文学艺术特征正是以意象为基础的。一个艺术符号,往往牵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心灵世界。 月正是具有这种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一、离别与相思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望月》),月亮给人造成视觉印象是整体性(无残缺)永恒化(无始终)是团聚美满丰盈和谐。 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圆总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联系起来,积淀着历史的心理内容,体现出一种符号了的东方诗性智慧,人们或以“花前月下”、“揽月自赏”、“抚月痴想”,或以月的盈亏比喻人生际遇、托物寄情。漂泊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在月下无法成眠,忧愁倍增。 这是审美世界的一大创意。传说月中有广寒宫,嫦娥孤独地居住在宫中,忍受着永恒的寂寞。 月中有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这些都与人间相似的寂寞、期待。 于是月亮变得可亲、温馨,变得富有人情味,也从而更适合作为人的审美观照的对象。见到明月,范仲淹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②反映的是相思难耐,怕见清辉的忧苦心境。其他诗人亦如是: 李白《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处明月担载着诗人的离愁。 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中,有这样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白居易《八月十五禁中寓直寄元四镇》:“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长相思》:“思悠悠,慢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格外感受无依与凄凉,“不堪盈手赠,还浸梦侍期”是对团圆的希求与渴望,在无可奈何之中,即使是梦中的相会,亦慰情聊胜于无的期望。 ③ 普天下只有一轮明月,不管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人们都可以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方的思念之情。在缺少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亲人故友的远离意味着半生乃至一生杳无音信,这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使他们情感上苦不堪言,而月亮这一自然风物成为他们缓解痛苦的唯一机会,夜深人静是情思难禁的时候,而此时天空中的月亮下普照人间,甚至透过窗户,抚慰床上无眠的孤独人。 于是相隔关山万重,共对一轮明月就成了表白心迹的重要场景。此时的月亮像一面镜子,亲人们可以在两地共对一面镜子合影;此时月亮像通讯卫星,月光像电波,它可以将美好的祝愿捎给世界另一面的挚友亲朋。 正如L·克兰默在《灯宴》序言中说的:“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她把这隔于山的情侣思念联系起来”。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浑《忆江南同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这些都有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消解了内心沉重的痛苦。忧思、焦虑得以安静。 月下怀人念远,一直是古典诗歌中常常采用新的基本抒情模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月虽然寄寓着人们对团圆的期待,但在审美天地里,诗人却很少描写“花前月下”团聚的场面,痛饮的快乐场面,而往往倾诉月下离人的痛苦。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月里,长叹汉家营”(郎士元《塞下曲》),作为团圆象征的月,在漂泊迁徙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心中,不仅寄托着团圆聚会的期望,更是引发愁思,怅恨的讯息。 诗人们都利用暗示团圆之盼与思念之苦的明月,来表现戍卒与征妇的离散的悲愁,从而使孤独的思念者与象征团圆的月亮,构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大大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敦煌曲子词在运用月亮意象表达相思时,也有其独到的艺术水平:“满楼明月夜三更。 无人语,泪如雨。便是思君肠断处”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 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望江南》),白居易《长相思》:“思悠悠,慢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晏珠《鹊踏枝》:“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秦观《满庭劳》:“洞房人静,钭月照徘徊”,柳永《雨霖铃》:“弄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贺铸《减字浣溪纱》:“弄影西厢侵户月,分香东畔拂墙花。 此时相望抵天涯”,显然月亮已成为离情折磨的思念者的形影不离的伴侣,它引起愁绪,又给人以期盼,温馨与相望相。 2.古诗中关于四季的说关于春天的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关于夏天的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关于秋天的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关于冬天的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为什么说韩愈诗为唐诗之一大变韩愈的诗歌创作和其散文创作密不可分,如同他以复古为标志,倡导古文运动一样,韩愈的诗作也继承了自陈子昂以来的以复古为革新的传统.他推崇李白、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他的景慕之情.从创作实践来看,韩愈主要继承了李白诗歌的自由豪放,杜甫诗歌的体格变化及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创作精神.因其独创性的发展,在中唐诗坛别开生面.从内容上看,韩诗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题材比较广泛,有不少和其古文所表现的内容相一致.把自己的身世 感触溶入诗中,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弊端,可说是韩诗内容上的一个特点.韩愈早年仕途坎坷,中年以后为谏皇帝迎佛骨等,几遭杀头之祸,因此有 一肚子“不平之气”.他曾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在他的诗文中,这种“不平之气”时有流露.韩 愈存诗三百余首,有些诗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如《汴州乱》二首写汴州军阀间互相杀戮的情况.《归彭城》写政治的腐败,和自己伤时忧国的心情.把政事的腐 败与个人的失意结合在一起写,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反映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自己的遭遇,也反映了自己伤时忧国之情,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右迁兰关示侄孙湘》等.韩愈也有少数近似白氏讽谕诗的作品,如《华山女》、《射训狐》、《泷吏》、《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这些诗对社会习俗和政治时 事都有所讽刺.《华山女》选取典型的事件,运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嘻笑怒骂地讽刺了上上下下整个统治阶级的昏庸.不过总的看来,他的诗反 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韩愈还有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好诗.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写得清新隽永,诗意盎然.这首诗写早春景色,这时春色虽然还不够浓,但是有着对春的期望,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所以比仲春时候还要可爱.然而,使韩愈在诗史上争得一席之位的并不是其诗中所表现的内容,而是他在诗歌艺术形式方面所做的探索.李杜之后,极盛难继.是一味摹拟,还是另辟一径,韩愈选择了后者,在诗歌艺术形式上开创了一种“奇崛险怪”的诗歌风格.清人赵翼指出:“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瓯北诗话》).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在 中唐,韩愈的诗追求创辟,是诗格的一大变化,对后来宋诗影响极大.所以苏轼说:“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退之”是韩愈的字.苏轼这 两句话,前一句从宋人口味出发,未免偏爱过誉,后一句则如实地指出韩诗变创的特点和作用.韩愈才富学博,以文为诗,驱驾气势,追求奇崛险怪,创大篇,用奇 字,押险韵,所以独创一格.韩愈在艺术上有独创之处.他的风格多样,但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正如《调张籍》中所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具体地说表现以下点:一、题材选择上的不平凡.韩 愈的诗,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如《调张籍》、《月蚀诗效玉川子作》、《陆浑 山火》、《记梦》等.即使在一般常见的题材中,韩愈喜欢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地挖掘一些别人笔下所未有的东西.他还喜欢掇拾琐屑情事而大肆铺陈,如《雉带 箭》全从动态中把握雉、箭和将军的形象,大笔淋漓,一气呵成.这种题材选择上的特点,固然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追求过甚,不免陷于极端.清人刘熙载 云:“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艺概》),就是指这些方面.《南山》连用五十多个新颖的比喻,把南山写得光怪陆离,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二、这种风格表现为构思和想象的奇特新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如《孟东野失子》一诗,本为劝慰孟郊丧子而作,却以寓言形式入诗,说明“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的 道理.《陆浑山火》的构思更为奇特.本是一场山林大火,韩愈却描绘成火神宴客,场面极为壮观.韩诗的想象更是丰富,立喻取譬,务为奇特.他的《汴泗交流赠 张仆射》和《听颖师弹琴》,一写击马毯,一叙弹琴,俱描摹逼真,形象生动.在《听颖师弹琴》中,作者首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以描绘音乐的形象:“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接 着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自己听琴时的感受,使听觉、触觉和视觉相贯通,予难于捕捉的声音变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渲染出琴声的感染力量.韩诗在这方面的一个 特点,就是极尽想象之能事.在《南山》一诗中,作者连用了五十一个“或”字来描摹山势形状,取譬设喻的范围极其广阔.举凡天上地下,人兽鬼神,乃至琴棋书 画,碗盆锄耨,都成了比喻的对象.这一切也正是韩诗“力大思雄”的一个特征.与此相联系的是韩诗奇特的夸张.在《苦寒》诗中,作者描摹寒风之烈,是“凶飚搅宇宙,铓刀。 4.用古诗说故事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散步,无意间看见一座 又小又低的茅屋。小溪两旁有许多碧绿的青草;南瓜藤随着竹竿爬上屋顶;屋旁的大树弯曲着身子,好像正在欢迎我;小溪里的荷叶伴着莲蓬随风舞动。 屋子里,两位满头白发的老翁、老妇,正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说笑呢!在溪的东面,老人的大儿子正在卖力地为自家豆田锄草,不时用毛巾擦头上的汗;二儿子正坐在树下,编织着鸡笼,看他认真的态度,他家的鸡一定是很久没笼子看护了;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卧在溪边,剥着莲蓬呢。我猜想,他肯定想把莲蓬的果实,送给辛苦了一天的大哥,让大哥尝尝这甜甜的味道,忘记一天的辛劳。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让我久久不能离去! 黄昏时分,太阳轻轻地投进大山的怀抱,有如一位出色的魔术师似的,轻轻摇身一变,就成了一弯明月。那皎洁的月光宛如一层薄纱,轻轻盖在宁静的田野上。野草轻柔地舞动着——在月夜的茫茫碧草之中;在轮月那淡淡微光的映衬下;稍有些羞涩,又夹带着一丝欢乐,舞动着…… 听——是谁吹出了那样欢快柔美的悠扬笛声,时续——时断,伴随清风在原野上回荡。走进一看,原来奏笛者是一位骑在健壮黄牛身上的晚归牧童,他身披蓑衣,头戴草帽,俩只小脚丫在牛背两侧摇来摆去,欢快的回到了小溪边上的一座茅草屋中。而我则站在树丛中,久久凝望那灯火通明的窗口上……不一会儿,那位小童又迈着轻快的步子出来了,他仍旧披着那件绿蓑衣,头戴那顶小草帽,手心儿里紧握着那只竹笛。又是一路小跑,在林间穿梭。我不声不响的跟了上去,只见他又来到了那片田野上,找了一块平坦的地方,伸一个懒腰,打一个哈欠,竟连蓑衣都不脱,草帽儿也依然带着,就卧躺下来休息了,嘴里还叼着一根纤细的茅草。此时此刻,我也累了,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走进了梦乡…… 公鸡开始歌唱,太阳也沉睡了一宿,就开始工作了,林中又传来了那一阵阵的悠悠笛声。 近离黄昏,广阔的原野上绿草如茵,整齐的铺在原野上,隐约从远处传来几声欢快曲调夹杂在晚风中,原来是牧童归来,他放着牛羊,吹着笛子,身盖蓑衣向着儿走来. 饭饱之后,已经是黄昏了,他有困又累,来不及脱掉蓑衣就卧在月夜的露天地里吹奏笛乐,不禁想起自己美好生活. 这样的月,这样宁静的夜晚,这样动听的笛声,这样悠闲的生活,牧童早以沉醉. 好难找!!!! 5.诗分唐宋说 在线等我觉得,唐诗更重情,宋诗更重理。 重情者,求境界完整,丰腴自然;重理者,求考证详备,梗介多气。例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洵为唐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的是宋调。 其中原因,有经济,也有文学内部因素。 唐朝国力强大,疆域辽阔。文人也多豪情,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宋朝便不同了,有宋一代,外部压力始终没有减轻,文人参政议政之风盛行,多忧患意识。 宋朝的经济较为发达,印刷业兴盛,书籍数量远较唐为多。这一方面是文人能够博览群书,重视典故的运用,即“以文为诗”;另一方面,也造成考据的兴起,使文人喜欢用诗来议论。 其实从杜甫开始,便以议论入诗。这个风气延续到宋代,经黄庭坚等人推波助澜,影响更为广泛。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重学问,号称“无字无出处”,对宋诗影响非常大。 会说的只有这么多了。希望对你有些稍微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