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语音修辞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 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语言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她很漂亮(/美/俊/好看/靓/喜欢人/稀罕人)。 上面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各有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因此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采用不同的句式或修辞格会取得更加不同的效果。 例如: 一提起她来,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不说她漂亮的。 (使用双重否定,加强肯定) 她长得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越端详越好看。 (使用熟语描写) 她长得好像仙女一样。 (明喻) 她长得简直就是个人样子。(暗喻) 都说王晓明漂亮,她比王晓明还漂亮。 (衬托) 她可是百里挑一的大美人。(夸张) 她就是咱村的“七仙女”。 (借代) 看见她一眼,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夸张) 她是现代的赵飞燕、东方的维纳斯、中国的戴安娜。 (排比) 同样,如果说一个人长得丑,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例如: 不同的词语表现了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 她很丑。(可碜/难看/不好看/不俊/) 她长得像个丑八怪。 (比喻) 整个一个猪八戒他二姨。(借代) 大家都叫她“朱二姨”。 (借代) 以下几例都是夸张,但是夸张的程度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她长得五官都错了位。 (夸张) 看她一眼三天不想吃饭。(夸张) 她丑得可以去当吓唬乌鸦的稻草人。 (夸张) 她要是去当稻草人,准把所有的乌鸦都吓跑了。(夸张) 她不但能吓得乌鸦不敢偷庄稼,还能吓得乌鸦把偷走的玉米送回来。 (夸张) 又如: 她的皮肤很好。(一般叙述) 她的肉皮真细发。 (口语化) 她的皮肤就像4-5岁的孩子似的又白又嫩。 (明喻) 她真是肤如凝脂、面若桃花。 (对偶) 要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就要结合语体、具体的语境、人物角色等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 因此,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2.什么样的修辞可以叫语音修辞语音修辞“有点儿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 这对于口语来说至关重要,如电影、电视、戏剧、广播、演讲、报告等,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语音是否和谐就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果。 语音修辞要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匀称协调,富有整齐美;二是有变化,不呆板。 具体说来,调配语音的主要手段有调整音节组合(如对偶、连绵词、叠音词的运用)、平仄声调的变化、押韵等。 除了上边提到的对偶、押韵等手段之外,常用的修辞格如排比、反复、顶针、回环等,其实也主要是从语音的角度增强表达效果的。 3.宋词中的修辞特点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 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同上) 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去鬓并帖上黄花。 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同上) 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 并非象有些教参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 ⑸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为了节省文字,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⑹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西湖初晴雨后》)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 如: ⑼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⑽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⑾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 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⑿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二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 4.唐诗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5.含比喻修辞手法的宋词名句1.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赵佶《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译文】 (杏花)像剪裁好的洁白丝绸,叠成轻盈的几层,又将胭脂淡淡地均匀涂抹。 【赏析】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书画家,对工笔花鸟画别有会心。所以他的这个比喻是细写杏花,把杏花的质地、形状、颜色全描绘出来。带有时间流程的一段刻画,紧扣杏花的特征,虽巧而不伤自然本色。 2.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 译文】 年年的今天夜里,月光像洁白的绸绢,可是亲人总是远在千里之外。 赏析】 月光如练,妙在抓住了本体、喻体的两个相似点:洁白的色形和柔和的质地。 3.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译文】 天不会老,真情难于灭绝,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 【赏析】 何谓结?执着不移之念之喻体也。用“双丝网”引出“结”,“丝”与“思”谐音双关,手段甚巧。在爱情这个“思”念之网里,男女双方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系在一起,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 4.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晏殊《渔家傲》) 译文】 一张张撑开的莲叶像是一把把绿伞,莲房像是一个个垂下来的金盏。 【赏析】 伞是绿伞,盏是金盏,同样注意到了形状之外的颜色上的相似。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译文】 陡峭的石壁崩耸云天,受惊的波涛拍打江岸,卷起千万堆雪一样的浪花。 【赏析】 浪花如雪,不过形状、颜色上的相似,用一个动词“卷”加一个量词“堆”,便强化了形状上的气势和动感。 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译文】 温柔的情意像流水,美好的会面像是做梦,分别之际怎能忍心去看那鹊桥和归路。 【赏析】 苏轼的诗句“事如春梦了如痕”,像是给语言学家出了个难题。一般的比喻总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去比拟抽象、虚在的事物、情绪情感。可苏轼偏倒了个个。苏门弟子秦观此处的两个比喻,一属“常式”,以流水之绵绵不绝喻情意绵长;一属“变式”,以梦的短暂美好喻指会面。 7.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 【译文】 自由自在的飞花轻盈得像梦一样,无边无际的雨纤细似缕缕哀愁,珍珠宝帘悄然挂上小小银钩。 【赏析】 这是宋词里最为别致的两个比喻。前一个比喻曾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借用”过,“……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先生不过是“顺手牵羊”,可难为了不少教语文的老师。“笼着轻纱的梦”喻指塘里的荷花荷叶在朦胧月光下呈现的轻盈姿态。梦是来去无痕的,“飞花轻似梦”关键在“自在”。秦观的后一个比喻,不说“愁如雨”,而说“雨如愁”,新巧之外,抓住的正是细雨与愁绵长萧瑟的共同特征。所以,周邦彦干脆在《琐窗寒》一词里造了个新词语:“愁雨”。 8.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译文】 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多少?就像那一望无垠烟雾一样的草,满城翻飞的柳絮,和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赏析】 这个比喻中,本体只有一个,即“闲愁”,喻体倒有三个,分别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象地显示出“闲愁”的浓重、顽固和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