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晋书唐诗

1.《晋书·曹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晋书 曹志,字允恭,谯国谯人,魏陈思王植之孽子也。

少好学,以才行称,夷简有大度,兼善骑射。植曰:“此保家主也。”

立以为嗣。后改封济北王。

武帝为抚军将军,迎陈留王于邺,志夜谒见,帝与语,自暮达旦,甚奇之。 及帝受禅,降为鄄城县公。

诏曰:“昔在前世,虽历运迭兴,至于先代苗裔,传祚不替,或列籓九服,式序王官。选众命贤,惟德是与,盖至公之道也。

魏氏诸王公养德藏器,壅滞旷久,前虽有诏,当须简授,而自顷众职少缺,未得式叙。前济北王曹志履德清纯,才高行洁,好古博物,为魏宗英,朕甚嘉之。

其以志为乐平太守。”志在郡上书,以为宜尊儒重道,请为博士置吏卒。

迁章武、赵郡太守。虽累郡职,不以政事为意,昼则游猎,夜诵《诗》《书》,以声色自娱,当时见者未能审其量也。

咸宁初,诏曰:“鄄城公曹志,笃行履素,达学通识,宜在儒林,以弘胄子之教。 其以志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

帝尝阅《六代论》,问志曰:“是卿先王所作邪?”志对曰:“先王有手所作目录,请归寻按。”还奏曰:“按录无此。”

帝曰:“谁作?”志曰:“以臣所闻,是臣族父冏所作。以先王文高名著,欲令书传于后,是以假托。”

帝曰:“古来亦多有是。 ”顾谓公卿曰:“父子证明,足以为审。

自今已后,可无复疑。” 后迁祭酒。

齐王攸将之国,下太常议崇锡文物。时博士秦秀等以为齐王宜内匡朝政,不可之籓。

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因怆然叹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晋朝之隆,其殆乎哉!”乃奏议曰:“今圣朝创业之始,始之不谅,后事难工。 自羲皇以来,岂是一姓之独有!欲结其心者,当有磐石之固。

夫欲享万世之利者,当与天下议之。秦、魏欲独擅其威,而财得没其身;周、汉能分其利,而亲疏为之用。

此自圣主之深虑。事虽浅当深谋之言虽轻当重思之志备位儒官若言不及礼是志寇窃。

知忠不言,议所不敢。 志以为当如博士等议。”

议成当上,见其从弟高邑公嘉。嘉曰:“兄议甚切,百年之后必书晋史,目下将见责邪。”

帝览议,大怒曰:“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于是有司奏收志等结罪,诏惟免志官,以公还第,其余皆付廷尉。 (选自《晋书•曹志传》,有删改)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好学,以才行称 称:符合 B。

还奏曰:“按录无此。” 按:查看 C。

下太常议崇锡文物 锡:赐给 D。志又常恨其父不得志于魏 恨:遗憾 2。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曹志“履德清纯,才高行洁“的一组是 ①志夜谒见,帝与语,自暮达旦,甚奇之 ②志在郡上书,以为宜尊儒重道,请为博士置吏卒 ③先王有手所作目录,请归寻按 ④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 ⑤事虽浅,当深谋之;言虽轻,当重思之 ⑥百年之后必书晋史,目下将见责邪 A。 ③⑤⑥ B。

①③④ C。②④⑤ D。

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志是魏国陈思王曹植的妾生的儿子,有才学,平易质朴而且有宏大的抱负,先被立为继承人,后改封济北王。 B。

晋武帝做抚军将军时迎接曹志,与曹志通宵达旦地交谈,十分看重他,登基后,下诏书让曹志做了乐平太守。 C。

晋武帝读过《六代论》后,问曹志此书是不是他的先王所写,曹志在家认真地查看了目录后,如实作了否定的回答。 D。

曹志认同博士秦秀等人的观点,即齐王攸有才能,应在国内匡正朝政,不应该到边远地封地。上书奏议后却被晋武帝免了官职。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政事为意,昼则游猎,夜诵《诗》《书》,以声色自娱,当时见者未能审其量也。 (2)今圣朝创业之始,始之不谅,后事难工。

1。 【思路点拨】可以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答案】A【解析】根据上下文意,“称”应译为“称赞、赞扬”。

2。【思路点拨】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抓住表现曹志“履德清纯,才高行洁”的事例即可。 ①句是侧面表现曹志的;③句不能体现曹志的德行;⑥句是曹嘉对曹志上书行为的评价。

3。【思路点拨】本考点常采用“四选一”的形式,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这说明其他三项解释是正确的,这些选项实际起到了注解疏通的作用。

这种题型,正确的往往是没有接触过的、比较难的字词,而有错的一项往往是以前接触过的字词,相对熟悉的内容。因此,对眼熟的字词不可轻视,而对眼生的词语也不能凭自己的想当然就轻易肯定或否定。

【答案】B【解析】B项“迎接曹志”错,原文是“迎陈留王于邺,志夜谒见”。 4。

【思路点拨】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答案】 (1)不把政事放在心上。

2.《晋书·左思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一)文言文阅读(19分)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

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

思少学钟、胡①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

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 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

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

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②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

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

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

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 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

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

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③,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 ”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

数岁,以疾终。 (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 ①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

②籓溷(fān hùn):篱笆边,厕所旁。③伧父(fǔ):粗野鄙贱的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门庭籓溷皆著笔纸 著:放置,安放 B。

思造而示之 造:拜访,探访 C。 世咸贵远而贱近 贵:显贵,地位高 D。

专意典籍 意:放在心上 5.下列四组句子中,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 )①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 ②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③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④谧称善,为其赋序 ⑤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 ⑥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 ①③⑤ B。

③④⑤ C。②④⑤ D。

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经他后天不断勤奋学习,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B。 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C。 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D。 文章叙写了陆机初入洛阳,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的名重当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

(5分)(3)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5分)参考答案:4。

C 5。B 6。

D7。 (1) 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

(2)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5分)(及,叹伏,加,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

他家世代传承儒学。父亲左雍起于小吏,凭借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左思小时候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左雍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

左思于是受到感发和激励,勤奋向学,并且擅长阴阳之术。他相貌丑陋,口齿笨拙,诗文辞采却壮美华丽。

不喜欢与人交游,只以闲居为事。作《齐都赋》,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

又想作《三都赋》,赶上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把家搬到京师,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于是用十年时间构思,门旁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笔和纸,遇得一句,立即记录下来。

自己认为见闻不够广博,请求(到秘书省)担任(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郎之职。等到赋写成之后,当时人并未给予重视。

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安定人皇甫谧有很高的声望,左思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

皇甫谧大为称道,并且替他的赋写了序文。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

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

”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

3.《晋书·贺循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

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

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

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

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 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

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 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

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

其为世所敬服如此。陆机上疏,荐“徇可尚书郎”,徇不就。

帝以循体德率物,有不言之益,敦厉备至,期于不许,命皇太子亲往拜焉。 循有羸疾,而恭于接对;诏断宾客,其崇遇如此。

疾渐笃,表乞骸骨,上还印绶,改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帝临轩,遣使持节,加印绶。

循虽口不能言,指麾左右,推去章服。车驾亲幸,执手流涕。

太子亲临者三焉,往还皆拜,儒者以为荣。太兴二年卒,时年六十。

帝素服举哀,哭之甚恸。赠司空,谥曰穆。

将葬,帝又出临其柩,哭之尽哀,遣兼侍御史持节监护。皇太子追送近途,望船流涕。

(选自《晋书·贺循传》,有删改)注:临轩: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楯,如车之轩。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 课:考核B、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 略:侵占C、循少婴家难 婴:缠绕,遭遇D、及敏破 破:突破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命皇太子亲往拜焉 于是余有叹焉B、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论于州府,皆不见省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以循为丹阳内史 既自以心为形役7、下列给文中加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B、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C、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D、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8、皇上认为贺循“体德率物,有不言之益”,从文中看有哪些事实依据?请举例说明。(4分)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政教大行,邻城宗之。

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3分)译文:(2)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4分)译文:(3)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3分)译文:参考答案:5、D破:被打败 6、D 介词,让 A、代词,代贺循句末语气助词; 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词代词这 C、介词,到、介词对于7、C 8、①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②循迎景还郡,即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③陈敏作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

④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4分)9、(1)、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相邻的城市都效仿他的做法。

但是,贺循在朝廷没有后台,长久不能加官进爵。(”政教”“宗”“进序”)3分(2)这时州内豪杰都被捆绑起来,有的年老多病,就提高等级和俸禄,只有贺循和吴郡的朱诞不参与这件事(见、加、秩命、豫) 4分(3)、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向他陈说了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了降,整个州郡完全平息。

(移、陈、逆顺)3分 参考译文:贺循,字彦先,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宗族里高祖庆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汉安帝的时候担任侍中,(因为)要避开汉安帝父亲的名讳,于是改姓贺氏。

贺循从小蒙受家庭大难,被流放到海边,吴国被平定,才回到家乡。 贺循操行崇尚高洁严肃,小孩子都不敢和他聚在一起,言行举止,一定按照礼仪谦让,国相丁乂召请贺循担任五官掾。

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在考核中最好。后来担任武康县令,当地民俗大多喜欢厚葬,还有拘束于禁忌,回避年月,因而停。

4.《二十五史晋书鲜卑主见何龛》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晋书 鲜卑主见何龛【原文】慕容廆遣使来降。

帝①嘉之,拜为鲜卑都督。廆致敬于东夷府,巾衣诣门,抗士大夫之礼。

何龛②严兵引见,廆乃改服戎衣而入。人问其故,廆曰:“主人不以礼,宾复何为哉?”龛闻而惭之,弥加敬惮。

《晋书·慕容廆载记》【注释】①帝:即晋武帝司马炎。②何龛(kān):西晋官员。

【译文】慕容廆派遣使者到晋朝来请降,晋武帝很赞赏,拜慕容廆为鲜卑都督。 慕容廆到晋朝的东夷府去致敬谢之意,他戴着头巾,穿着礼服来到东夷府的门口,打算行士大夫之礼。

这时,东夷校尉何龛大列兵卒,以引见慕容廆。慕容廆于是换穿了一套军装,进到府中。

有人问他缘故,慕容廆说:“主人不是以礼相迎,客人又何必讲究礼仪呢?”何龛听后,很是惭愧,对慕容廆更加敬畏了。

5.《晋书·华轶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华轶传》原文】 华轶,字彦夏,平原人,魏太尉歆之曾孙也。

祖表,太中大夫。父澹,河南尹。

轶少有才气,闻于当世,泛爱博纳,众论美之。初为博士,累迁散骑常侍。

东海王越牧兖州,引为留府长史。永嘉中,历振威将军、江州刺史。

虽逢丧乱,每崇典礼,置儒林祭酒以弘道训,乃下教曰:“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议,莫能攸正,常以慨然,宜特立此官,以弘其事。军谘祭酒杜夷,栖情玄远,确然绝俗,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其以为儒林祭酒。”

俄被越檄使助讨诸贼,轶遣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以为声援。轶在州其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江表之欢心,流亡之士赴之如归。

时天子孤危,四方瓦解,轶有匡天下之志,每遣贡献入洛,不失臣节。谓使者曰:“若洛都道断,可输之琅邪王,以明吾之为司马氏也。”

轶自以受洛京所遣,而为寿春所督,时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郡县多谏之,轶不纳,曰:“吾欲见诏书耳。”时帝遣扬烈将军周访率众屯彭泽以备轶,访过姑孰,著作郎干宝见而问之,访曰:“大府受分,令屯彭泽,彭泽,江州西门也。

华彦夏有忧天下之诚,而不欲碌碌受人控御,顷来纷纭,粗有嫌隙。今又无故以兵守其门,将成其衅。

吾当屯寻阳故县,既在江西,可以捍御北方,又无嫌于相逼也。”寻洛都不守,司空荀籓移檄,而以帝为盟主。

既而帝承制改易长吏,轶又不从命,于是遣左将军王敦都督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讨之。轶遣别驾陈雄屯彭泽以距敦,自为舟军以为外援。

武昌太守冯逸次于湓口,访击逸,破之。前江州刺史卫展不为轶所礼,心常怏怏。

至是,与豫章太守周广为内应,潜军袭轶,轶众溃,奔于安城,追斩之,及其五子,传首建邺。 初,广陵高悝寓居江州,轶避为西曹掾,寻而轶败,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

既而遇赦,悝携之出首,帝嘉而宥之。 (《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三十一•苟晞、华轶、胡毋辅之、庾珉、王裒传》) 【参考译文】 华轶,字彦夏,是平原(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魏太尉华歆的曾孙。

他的祖父华表,官至太中大夫。他的父亲华澹,官至河南尹。

华轶年轻时就很有才气,闻名于当世,博爱而交际广泛,当时人都称颂他。华轶初任博士,不断升迁任散骑常侍。

东海王司马越做兖州刺史,提拔华轶为留府长史。永嘉年间(307-313)历任振威将军、江州刺史。

虽然时逢“八王之乱”,但华轶仍然重视传统的礼仪典章制度,他设置儒林祭酒来弘扬儒学道统,传达教谕说:“今大道颓丧,礼法没有传承,朝廷也未予讨论,不能纠正,我常常因此感叹,觉得应当特别设立此官职,来弘扬此事。军谘祭酒杜夷,寄情玄妙幽远,坚定脱俗,才学精深博大,才能优秀,可以担任儒林祭酒。”

不久被东海王司马越檄令辅佐讨伐各路叛贼,华轶派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三千兵马屯军夏口,作为声援。华轶在江州很有声望和恩泽,豪族儒士都用朋友的态度与他结交,深受江南百姓的爱戴,因乱而流亡江南的人都乐意归附他。

当时天子孤立危急,民变四起,但华轶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派人到洛阳上贡时,严格按照臣子的礼仪要求自己。华轶对(他派去的)使者说:“若通往洛都的路阻断了,可以进献给琅邪王司马睿,来表明我是司马氏的臣子。”

华轶自认为受洛阳朝廷(晋怀帝)所任命,又为寿春所统领,而当时洛阳朝廷(晋怀帝)尚在(洛阳),不肯接受司马睿的指令,属下郡县的官吏大都劝谏华轶但都未获接纳。华轶说:“吾想见到皇帝的诏书罢了。”

司马睿于是派扬烈将军周访率兵驻屯在彭泽(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东)防备华轶,周访经姑孰,著作郎干宝见到了问他,周访说:“我受上级官府的指令,让我驻屯彭泽,彭泽是江州的西门。华彦夏有忧虑天下之至诚之心,不想庸庸碌碌像别人一样受人控制,近来政事纷乱,(我这次来这里)略有嫌疑。

现在又无故率兵把守江州的门户,(我怕)会出事。我会驻屯浔阳故城,(这样)既在江西,又可以抵御北方,还没有逼迫(华轶)的嫌疑。”

不久洛都失守,司空荀藩发布告示,承认司马睿为盟主。司马睿于是承制改换重要官员,但华轶不服从。

司马睿于是派左将军王敦率领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人讨伐华轶,华轶派别驾陈雄驻屯彭泽抵抗,自己则待领水军作为外援。武昌太守冯逸驻扎在湓口(今江西省九江市东)。

周访击败了冯逸,前江州刺史卫展未得到华轶的礼遇,心中早有不满,至此时,就与豫章太守周广作为司马睿的内应,暗中派军袭击华轶。华轶兵败,逃到安城(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卫展追击他并斩杀华轶和他五个儿子,将他们的首级运到了建邺。

起初,广陵人高悝寄居在江州,华轶征召他为西曹属吏,不久华轶败死,高悝藏匿了华轶(另外)两个子及妻子,辗转各地若干年。后来遇到大赦,高悝就带着他们自首了,皇帝很赞赏他并宽恕了他。

【注释】 1、泛爱:也作“泛爱”“泛爱”。博爱。

《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庄子·天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泛爱蒸庶,布德施惠。

6.行书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是哪个朝代

行书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是晋代。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 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后人常把晋书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足见晋代书法的高度。行书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行书可以分为真行、行草两个层面。真行是比较规整近似于真书的行书。据唐代张怀的《书议》记:“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真行”亦称“楷行”、“行楷”。世间以王羲之为“真行”第一人。而行草:比较流动,近于草书的行书。亦称“行草”。但“行草”与“草行”难以细分,习惯上经常混用。宋代苏东坡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行书之“行”就作行走解。行书其实没有严格规范,可工整,也可放轶。明代项目《书法雅言》这样表述:“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清代刘熙载也有所修正说:“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其中《得示帖》可谓行草之典型,其中常有草字结法,且字与字之间每有连绵牵带,风格奔放。

代表人物: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山东琅琊(临沂)人。曾任秘书郎、右军将军和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学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师从卫夫人,学习正楷;第二个阶段,师从王廉,学习正楷和行书;第三个阶段,学习钟繇、张芝书法。王羲之书法楷、行、草三体俱精,但成就最大的是行书。据史载,他的书法作品有400余件,但没有一件留传。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