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严仁的“醉桃源”这首词有什么寓意词的上阕所写的境界,于唐宋词中很常见。 然而细细品味,却有所不同,它将声色、情味写得淋 漓尽致,将画境、诗意、音响感融为一体,美学造诣极高。首句“拍堤春水”,让人听到风吹浪起,湖水 轻轻地拍打堤岸的声音,而堤上的杨柳倒挂湖面,轻轻拂水,声音却若有似无。 再看看水中,瓣瓣落 花,随波荡漾,阵阵幽香,扑面而来。然而词人并未到此为止,他要把这垂杨、流水、落花写足,于是 又添上一对对鸳鸯。 它们在湖上欢快自在,一会儿嬉弄花瓣,一会儿又用小嘴去咬下弯垂的柳 梢。这一“嚼”字看上去有点冷僻,然却用得极工,非常准确地表现了鸳鸯动作的迅速与细巧。 添 上鸳鸯,整个画面显得活灵活现,并且充满了生意和动态美。《织余琐述》评这首词的上阕云: “描写芳春景物,极娟妍鲜翠之致,微特如画而已。 政恐刺绣妙手,未必能到。”(见况周颐《蕙风 词话》卷二引)。 你说它“如画”,但画不能绘其声;你说它像“刺绣”,但刺绣不能传其情,真可谓 极妍尽态,美妙无限。 词的下阕转入抒情。 词人把镜头对准小楼,只见珠帘卷处,一位佳人着装清丽,在她的着装中 最抢眼的是她那件柳黄色的春衫。“春衫是柳黄”,同上阕的“垂杨”是一样的颜色,人的装束与周围 的环境融为一体。 下面接着摄下佳人的一幅剪影:她背着斜阳,凭阑凝望。 至于她的容颜和表情究 竟如何,词人并未从正面予以描画,而仅仅从侧面着笔,写她的风韵。 只是最后“风流暗断肠”一句, 词人才主观地给她的情绪淡淡地点上一笔哀愁的色调。整个下阕的立意,似从唐人王昌龄《闺怨》 诗来。 王诗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严羽强调 “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沧浪诗话•诗辨》)。严仁在这里受到王诗的影响 这词的下阕同王诗颇为神似,前面几句同样自然轻快,后面同样一个转折,表现了淡淡的哀愁,而熔 裁衍化,已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这首词的基调是轻快灵妙的。上阕写落花流水,没有沿用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伤感;下阕写少妇 登楼,也不着重表现伤怀念远。 全词笔致轻灵,意境新颖,能让人心灵平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小题1:谢三郎是一个隐者形象。他白发苍苍,蓑衣垂钓;气节清高,不愿出仕;寄情潇湘碧水,自得其乐,闲适自在。 小题2:运用对偶(白描、互文)手法,勾画出了谢三郎垂钓处的水边花草清新可人的景象,承接上片指明了“钓鱼船”的所在,不仅突出了美好宁静的氛围,也烘托了隐逸者乐在其中的形象和心境。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由“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再结合对“金章”的注释,就可品味出谢三郎是一个隐者形象。然后再结合“渔父家风,一片潇湘”进行分析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类似题目可从结构与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结构上可考虑承上启下,内容上考虑对塑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画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本题从感情方面解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答案:(1)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译文: 风吹雨打环绕着残枝,落花沾在地上无法飞起.小小的池塘里碧水生寒,想要泛起层层涟漪,雨后天晴时太阳已经偏西. 半卷起珠帘,只见燕儿归来成双比翼.想隐藏起内心的愁绪,无奈双眉不由自主地皱起.转过身整理好残局,可又沉吟不决,迟迟也未落下棋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小题1: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小题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小题1: 试题分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接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小题2: 试题分析: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小题1:“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分)小题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 (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4分。)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小题2:试题分析:堂前的梅影在月下疏密动摇散发淡淡幽香。春风带着何种心思越过墙垣将这香气带到意中人的院中,可惜他却不解风情。 肌肤如雪,形貌貌如玉的女子。香腮上的铅粉却忘了涂抹均匀。 折下这梅花想寄给岭上的人儿,这江南的天却要暗了。 此文写相思,将梅影暗香做比,写出了相思的飘渺无尽,似有似无,同时让人魂牵梦萦。 。 6.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示例1:动静结合的手法。采用动态描写,如“小荷翻,榴花开欲然”,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然”(通“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 示例2: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一句“琼珠碎却圆”中,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位少女此刻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共3分,写出一种手法给1分,结合文本具体赏析给2分。答案不局限于示例) 小题2: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此题范围宽泛,题干要求就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中的一种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要弄清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选择其中比较好回答的一种加以分析。此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种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词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就具体表现手法来说,1、上片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触觉(熏风)、嗅觉(水沉烟)综合运用,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2、以声衬静,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3、动静结合,静景动写。“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榴花本是静物,但一个“然”(通“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4、比喻。“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写作特色。题干要求简要阐释苏轼这首写女性的闺情词别于之前同类题材的独特风格,即苏轼词离开了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来写闺情。此词塑造的女主人公,并不是伤春悲秋、多愁善感的女子,从她被棋声惊醒后“玉盆纤手弄清泉”的行动表明,她单纯天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7.醉桃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标题 醉桃源 作者 冯延巳 年代 唐 内容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归。 注释 【注释】 ①日长:春分之后,白昼渐长。 《春秋繁露》:“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②慵困:懒散困乏。 【评解】 前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此词写仲春景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南园美景如画,春色撩人。写景句含婉转之情,可谓情景两得。 词家之妙诀也。 8.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小题1:上阕“灯火、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每个2分,说对两处就得4分)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 小题2:对比、用典。(2分,每个1分)情感: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漂泊憔悴的忧愤与悲凉。(3分)(其他说法符合词意均可) 小题1: 试题分析: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小题2: 试题分析:下阕全用典故,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2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1分)。(得分标准:画面2分,心情2分) 小题2:“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1分),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1分)。“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1分),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1分)。(先分析两景,后分析两情也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考生解答时需抓住意象来分析,答题的一般思路是“诗中选取了……意象……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意境、描绘了……画面)”。“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既要答出借了什么景,怎么样借的景,还要答出借景抒了什么情。下片“烟水茫茫”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潜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堵。 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阮郎归小题1: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每答对一个角度并分析得1分) 小题2: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1分)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