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消沉宋词

1.凉洲宋词是谁作的诗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与此句不同。《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

这首诗,反折杨柳枝,这里相当于“一座”,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

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人间无也。”

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凉州词翻译】【其一】纵目望去,“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第三句忽而一转。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凉州词作者 、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其二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玄宗许之。

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但愿生入玉门关,不肯与突厥和亲,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虽也写观望上游。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悲凉而慷慨,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凉州词赏析】其一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圣人神武超绝,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一发获之。

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王之涣甚为得意。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一片孤云”等等),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 王之涣 唐【凉州词原文】【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

2.慢慢风干成唐诗宋词,是什么歌

会痛的石头 - 萧敬腾

词:姚若龙

曲:Jung Si Ro,Kang Eun Kyung

跑过快红灯的路口

我们大笑着一起回头

不用刻意做些什么

两颗心就会满出来快乐

想起来怎么像梦

小的美好大的感动

是过了多少个秋冬

沦为下片的电影

只能重播怀旧

我们是两颗会痛的石头

猛烈冲撞后裂了缝

永远都不会懂什么叫认错

还相爱却调头放手

心疼你是颗会痛的石头

想要抱住你却混乱沉默

倔强的表情里闪过了失落

你的泪

让我痛

我的浪漫太不及格

你猜中却还配合没说

想作支歌记录你我

写三句身旁你的眼红了

想起来怎么像梦

小的美好大的感动

是过了多少个秋冬

沦为下片的电影

只能重播怀旧

我们是两颗会痛的石头

猛烈冲撞后裂了缝

永远都不会懂

什么叫认错

还相爱却调头放手

心疼你是颗会痛的石头

想要抱住你却混乱沉默

倔强的表情里闪过了失落

你的泪

让我痛

3.经典唐诗宋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草】似莠而细,无芒,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 【梨花】指雪 【瀚海】沙漠 【中军】古多分兵为左中右三军,中军为主帅号令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

4.宋词高手有么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

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

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6]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

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

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

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

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

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

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

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

(《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

(《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但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

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

5.唐诗宋词赏析

静夜思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6.有关相思的经典唐诗宋词

伊能静 的<念奴娇>借鉴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月几时有> 王菲借鉴苏轼 <水调歌头> 周杰伦的<菊花台>里面可能不只一首,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一弯弦月,勾起美好往事,勾起两地相思。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九月初八,重阳前夜,月上弦。

2、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古人评李义山此诗曰:“意悲于迟暮,情动乎桑榆。” 《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即将凋谢的花,如同即将逝去的年华,不再灿烂。 3、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红楼梦?咏菊》:“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龚自珍《秋心三首?其一》:“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小小的拆字格,愁为秋心,心为秋愁。

而“秋”“心”却恰恰是情景的写照。在古代诗文中,“秋”往往有指盼人团聚,孤单离愁之感,而“心”则恰好是妻子真实的写照,于是情景交融,而又浑然不着痕迹,这句词,堪称佳句。

4、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人比黄花瘦!人比黄花瘦!!菊花到了凋谢的时候,自然地落下,任人践踏,而那久未见面的妻子,在这位将军脑海中的模样也已然模糊。“菊花”在古代不但表示离别之意,更有思念哀伤之感,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菊花的黄”与“笑容的黄”混淆一起,却偏又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褪,远去。

哀伤而又动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堪称绝句。以菊花之黄,衬笑容之黄,用通感之法,表哀伤之意。

5、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成双 季羡林《清塘荷韵》:“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李太白独而不孤,而此却是茕茕孑立,对影成双,形影相吊,颇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悲凉。悲凉之意,溢于言表。

6、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 就知道是壮士之在远方,雄心相向时,潜意识中却生出了一缕幻象,仿若看到了美人的模样。

男人必定要建一番事业,而自古忠孝两难全,思念已久的妻子,和无休止的功名战场,究竟该如何选择?歌词中并未给出答案。联系前句“我一生在纸上”,意指功名就在这战场的指挥图,皇上的升官榜。

而后句“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又似指他的梦就是家中的妻子。这种矛盾的心情,由此一句体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妙句。

7、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朱淑真《断肠词集?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8、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夜未央”典----《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楚辞?九歌》:“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文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9、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此句是网上公认男儿最喜欢的一句,古语“君君臣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唯有策马扬鞭,死而后已,成就一世英名!黄巢《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王维《老将行》:“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挡百万师。” 陶渊明(出处不明):“披甲老铸金,西风任酣战。”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有人说是花亦向晚(相挽) 飘落了灿烂。本来也是通的,说的是两人心如此花,永不分离。

但是结合后句“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就知道应该是“花已向晚”。已是深秋,花亦凋零,心上人要远征,愁!愁!愁!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成双” 刚出的歌词是北风乱 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成双(成霜/神伤)。

当时就觉得在湖面成霜是很好的一句,说的是化做了望夫石,独立寒秋。方文山却写成了“双”,更是妙极!倒影在湖面,只有它陪我成一对,何等无奈愁怨。

大师的确是让我等俗子难望其项背!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躺) ◆天微微亮(凉),你轻声的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题1:描绘出了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苹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

小题1:对比。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进行对比,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高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将怀人的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抓住所给的景物的特点,大体把握其基调,如由“白”与“碧”可知此景为乐景,此情为乐情,然后对意境或图景的特点加以概括,再用简略的语言把意境或图景描绘一下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应先点明表达技巧,通过上下片内容来看,此词主要通过春与秋的对比、昔日的欢乐与今日的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怀人的思归之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