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草的悲情诗句

一、关于草的诗句带伤感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信宫中草,年年愁处生。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河里无鱼水自清,疾风劲草子阳名。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三春时分,南园草木一时新。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二、

古诗中草的形象 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国古典诗歌中.早在《诗经》里就有近十处出现了草的身影.当然,这时还主要是用草来起兴.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黄”等.在《楚辞》中,草的出现就更显为频繁.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这一传统在 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王维诗比喻更为明显,无须诠释.再如孟浩然诗句“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和文天祥诗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兴》),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归隐,文天祥希冀复国.《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后,草又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思绪的物象.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再如:“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姚月华《怨诗》),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与“断肠”联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还有一些诗词尽管同样是借草寄托离情,却并非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而是又有新的立足点.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阎二十六赴郯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其实这种构思汉乐府中就出现过:“绿袍似青草,草长条风舒.”就是以草、袍一色展开联想的.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比如“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啼鸣螀”(陆游《秋兴》).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挽歌诗》)、“春草何茫茫,王孙旧此游”(刘长卿《过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刘长卿《青草宫怀古》),“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长江流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窦巩《南游感兴》)至于杜甫与崔灏的名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草还常常被用来寄托生命短促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在《四座且莫喧》中就已有“香草难久居,空余蕙草残”的诗句,以香风不久、蕙草空残比喻俗人竭力追求浮名,虽博得一时称赏,而终将归于虚无.徐干《室思》也说:“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格调也很低沉.李贺《南园十三首》则不同,诗曰:“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尽管同样是以花草起兴,却表现出珍惜青春、积极用世的思想.至于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更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将感伤情绪一扫而光.作为诗人主观情志的依托,草的意象表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以寸草难以回报春光的照临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抚爱;“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是以碧绿的草色比喻消闲的人心和淡泊宁静情怀;“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形容读书之乐如窗前春草绵绵无际;“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越秋天”则是借草木荣枯揭示自然规律.可见草的丰富内涵在古诗中得了充分的开拓.在古代诗人丰富想象力的光辉照耀下,草这一意象更显得千姿百态,生机勃勃.。

三、关于悲情的诗句

1.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3.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4.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5.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6.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7.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8.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9.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10.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四、关于草的古诗

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南朝宋·刘俣《诗一首》

3.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北朝·北周·庚信《春赋》

4.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南朝梁·何逊《与苏九德别》

5.深庭秋草绿。南朝梁·柳恽《捣衣诗》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7.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唐·李峤《萱》

8.雨中草色绿堪染。唐·王维《辋川别业》

9.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10.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唐·杜甫《旅夜书怀》

1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12.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游城南晚春》

14.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唐·张继《洛阳作》

15.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1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1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8.柳丝袅袅风缫出,草缕茸茸雨剪齐。唐·白居易《天津桥》

19.春尽杂芳歇,夏初芳草深。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20.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唐·白居易《酬梦得以萱草见赠》

21.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唐·徐夤《草》

22.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唐·曹邺《庭草》

2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唐·戴叔伦《苏溪亭》

24.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25.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唐·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26.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

27.劲草不随风偃去。宋·范仲淹《欧伯起相访》

28.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宋·欧阳修《秋声赋》

29.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宋·欧阳修《再至西都》

30.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宋·梅尧臣《苏幕遮》

31.花易凋零草易生。宋·苏舜钦《题花山春壁》

32.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宋·晏殊《踏莎行》

33.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宋·林逋《点绛唇》

34.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宋·秦观《八六子》

3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36.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宋·曾巩《城南》

37.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宋·谢逸《蝶恋花》

38.微质已知烦雨露,寸心终欲报春晖。宋·李纲《咏草》

40.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41.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42.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宋·李彭《春日怀秦髯》

43.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明·杨基《春草》

44.劲草不倚于疾风,零霜则变;青葵善迎于白日,宇暧斯迷。清·王夫之《连珠》

45.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清·袁枚《偶作五绝句》

五、关于草枯萎的句子

1、草滩里的枯草像小孩儿的黄头发,软不啦叽地伏着。

2、秋天,小草从那枯黄、死去的母体旁站了出来,嫩绿嫩绿的,又短又细,像是几根很短的绿丝线簇成,仿佛那么弱不禁风,一口气都会吹倒一样。

3、秋天,小草脱落一身衣服,毫不吝惜地献给大地,使大地更有力地养育万物。

4、秋天,野草被风吹得渐渐变黄,草地变成了金色的海洋。

5、沙岗上长满了茂密的茅草,已是初秋时节,草势少了锋芒,开始枯衰冷黄,在风中更显得柔软无力。

6、田野里、泥路上、小路边,不管是什么绿的植物基本上都要枯萎了。尤其是 小草,它正在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再给世界添加一份绿色。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六、关于悲情的诗句有哪些

悲有多种,数不胜数,如一楼兄之做法,自是包罗万象,难免有鱼龙之混,在此,当分类数之: 1.失伴侣之悲,当以苏轼<江城子>为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李商隐<无题>也算一不世之作. 2.思念之悲.当以陆游,唐宛之<钗头凤>为最,摧肝例胆,令人泪下: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宛: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3.思家之悲:杜甫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丧国之悲: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5.绝望之悲:项羽——《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6.生离死别之悲: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无奈之悲:<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8.无病呻吟之悲:雨霖铃 柳。

七、描写草的诗句

诗中草

1.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1.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2.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

13.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14.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15.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16.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17.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我说就给两句连幼儿园小朋友会背的诗,有意思吗

八、关于小草的诗词,名句,或文章.

古诗中草的形象 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国古典诗歌中。

早在《诗经》里就有近十处出现了草的身影。当然,这时还主要是用草来起兴。

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黄”等。在《楚辞》中,草的出现就更显为频繁。

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这一传统在 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

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王维诗比喻更为明显,无须诠释。

再如孟浩然诗句“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和文天祥诗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兴》),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归隐,文天祥希冀复国。《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后,草又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思绪的物象。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

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

再如:“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姚月华《怨诗》),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

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与“断肠”联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还有一些诗词尽管同样是借草寄托离情,却并非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而是又有新的立足点。

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阎二十六赴郯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

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

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

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

其实这种构思汉乐府中就出现过:“绿袍似青草,草长条风舒。”就是以草、袍一色展开联想的。

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比如“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啼鸣螀”(陆游《秋兴》)。

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挽歌诗》)、“春草何茫茫,王孙旧此游”(刘长卿《过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刘长卿《青草宫怀古》),“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长江流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窦巩《南游感兴》)至于杜甫与崔灏的名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草还常常被用来寄托生命短促的无可奈何的慨叹。

在《四座且莫喧》中就已有“香草难久居,空余蕙草残”的诗句,以香风不久、蕙草空残比喻俗人竭力追求浮名,虽博得一时称赏,而终将归于虚无。徐干《室思》也说:“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格调也很低沉。

李贺《南园十三首》则不同,诗曰:“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尽管同样是以花草起兴,却表现出珍惜青春、积极用世的思想。至于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更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将感伤情绪一扫而光。

作为诗人主观情志的依托,草的意象表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以寸草难以回报春光的照临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抚爱;“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是以碧绿的草色比喻消闲的人心和淡泊宁静情怀;“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形容读书之乐如窗前春草绵绵无际;“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越秋天”则是借草木荣枯揭示自然规律。

可见草的丰富内涵在古诗中得了充分的开拓。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