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甘棠的诗句

1.求一些有关甘棠的诗句或描写

中文学名 :甘棠

别 称 :棠梨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蔷薇目

科 :蔷薇科

属 :梨属

简介

落叶乔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黑褐色,被绒毛,有时具刺。单叶互生;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11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锯齿尖锐,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睛绿色,初时有绒毛;叶柄长2~5厘米。花白色,直径2~3.3厘米,先叶开放,8~10朵,成伞房花序;花梗长1~2.5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有密绒毛;花瓣5,倒卵形。先端圆形,基部狭小;雄蕊多数;花柱2~3。梨果球形,直径0.6~1.6厘米,褐色,有白色斑点,萼脱落。花期4~5月。果实成熟期10月。

野生于荒郊、山脚、路边或道旁。分布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辽宁等地。常用来做梨树嫁接的砧木。

典故

在江苏江都邵伯,相传西周姬奭,封地在召( shao ),史称召公或召伯(古召同邵),巡行南国时,曾于甘棠树下休息议政,民思其德,爱其树,不忍伐,作甘棠诗,后人遂以甘棠作为颂扬官员政德之词。东晋太元十年( 385 )太傅谢安镇广陵(扬州),于步邱之北二十里筑埭,解东涝西旱之患,民受其惠,盖比召公,建甘棠庙,植甘棠树纪念。树原植数株,今仅存一株,树龄 700 余年,夏日开花,其形似桂,树有三异:华而不实、无风自动、先开后合。

2.甘棠一诗是用来赞美以下哪个人的

召伯《甘棠》,《诗经·召南》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三句。

甘棠,棠梨树。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

这首诗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辞,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全诗纯用赋体铺陈排衍,物象简明,而寓意深远,真挚恳切,所以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许为“千古去思之祖”。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甘棠》一诗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辞,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如《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

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云:“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

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得比较明确:“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许多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的资料也都足以证明召公听讼甘棠树下的故事流播广远。

召伯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昕讼决狱、搭棚过夜,这种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民间,而为民众排忧释纷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3.甘棠一诗是用来赞美以下哪个人的

召伯

《甘棠》,《诗经·召南》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三句。甘棠,棠梨树。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这首诗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辞,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全诗纯用赋体铺陈排衍,物象简明,而寓意深远,真挚恳切,所以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许为“千古去思之祖”。《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甘棠》一诗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辞,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如《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云:“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得比较明确:“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许多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的资料也都足以证明召公听讼甘棠树下的故事流播广远。召伯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昕讼决狱、搭棚过夜,这种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民间,而为民众排忧释纷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4.和甘棠有关的成语

甘棠遗爱

出自《诗经·周南》

周武王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他死后,把江山传给了儿子周成王。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幼,幸好有两个贤臣辅佐他。这两个贤臣,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召公。召公配合周公做工作,他为辅佐周朝呕心沥血,政绩也非常显赫,因此大家又尊称召公为召伯。

召公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到基层去,深入各地方去办公。有一次,召公到他的分地召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南)去办公。当时天气炎热,召公就不在屋里待着,而是每天在一棵甘棠树(在今岐山县刘家塬村学校内)下办公。召公在当地待了不少天,处理民间事务;他办事非常认真公正,给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具体难题。他走了之后,老百姓十分怀念他,说:"这样的好官太少了。不仅到我们百姓中来,而且就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办完了公,也不吃我们老百姓的东西,也不喝我们老百姓的东西。如果天下的官员都像他这样的话,不就太好了吗?"

由于百姓非常怀念他,所以不许任何人动他曾经办公过的那棵甘棠树。《诗经》里有一段描述这件事情:"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什么意思呢?"蔽芾甘棠"是说甘棠树刚刚长出小树苗。由于召公是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的,"召伯所茇",所以,在这些甘棠树还没长成大树的时候,不要把它伐了,也不要伤了它的树枝,这就是"勿剪勿伐"。第二句"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就是说要把甘棠树好好养着,别让它枯死了。为什么?因为"召伯所憩",就是召公曾经在这个地方休息过。第三句,说"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就是说一定要好好地侍弄这树,因为"召伯所说","说"在古时就是住宿,就是说召公曾经在这里住宿过。从《诗经》这几句诗,我们可以看出,召伯作为一个国家官员,在基层百姓中享有多么高的威望。召公通过认真替百姓做事,换来了百姓对他的爱戴,也留下了这条成语

5.《甘棠》一诗歌颂的是哪位贤人

在位于黄土高坡上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的刘家塬村,生长着一棵我国西周初期的“召伯甘棠”树。

这棵甘棠树,迄今在中外古树名木大家族中堪称“长老”,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第一树”。 据传,这棵甘棠树之所以名扬海内外,缘于年代久远的西周政坛显赫人物“召公”。

召公,姬姓,系周文王庶子,位列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又因他与周公辅佐周成王 “作上公,为二伯”,故又称召伯,是周初 杰出的政治家。据地方志载,召公从政岐山,岐山古称“西岐”,历史上是西周王朝的发祥之地,周人在岐山建立都城,名曰“西京”。

据《史记》载,当年召公常常走出朝廷到村镇巡察,经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判断官司和处理政务,为民办了不少的好事,因而深受百姓的拥戴。召公逝世后,人们将他生前“采邑之地”的甘棠树尊称为“召伯蔽芾之甘棠”、“召伯甘棠”等,并把这棵甘棠树作为召公勤政爱民的象征,不得砍伐,精心管护,世代相传至今。

《诗经•召南》有一首后人为纪念召伯的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意思就是:郁郁葱葱甘棠树,不剪不砍细养护,曾是召伯居住处。

郁郁葱葱甘棠树,不剪不毁细养护,曾是召伯休息处。 郁郁葱葱甘棠树,不剪不折细养护,曾是召伯停歇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