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陕西八大怪的诗句

1.关于陕西八大怪的俗语,故事,谚语,绕口令或来源,越多越好,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八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益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六、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

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七、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

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八、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帕帕头上戴 房子一边盖 面条像腰带 烙饼赛锅盖 辣子是道菜 泡馍大碗卖 唱戏吼起来 大姑娘不对外 首先说"帕帕头上戴"。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头戴羊肚毛巾和身穿对襟夹袄的西北老汉,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有七大功用;既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 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

这第二怪叫作"房子一边盖",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省,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皆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

据说 因为陕西干旱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那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俗话说"南方人细致,北方人粗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

单从他们的饮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腰带"、"烙饼赛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就是一个特别形象的概括。据说陕西盛产小麦,所以陕西人主要以面食为主。

面条的种类繁多,面条就有棍棍面、拉面、扯面、臊子面,面条既粗又厚,吃起来光滑、筋道,很有嚼头。至于那像锅盖般大小的烙饼其实不是烙饼,准确地说叫锅盔,。

2.陕西八大怪作文

你们知道陕西八大怪吗?你们见过八大怪吗?陕西的八大怪分别是: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头上盖、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秦腔不唱吼起来。

现在,我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八大怪吧。 “擀薄,切宽,把醋调酸,吃一碗耐一天。”

大家应该都听过这句话吧!这说的正是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带,为什么会把它变成八大怪之一呢?因为陕西人喜欢吃面,而且这种面又宽又厚才像裤带一般,吃上一根,非常耐饥。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娶媳妇时,婆婆都要考验一下媳妇的厨艺,如果媳妇擀出的面长长的,就说明这人经常干活,手艺很好。

所以裤带面就成了陕西的一大特色。 八大怪之二锅盔像锅盖,为什么说锅盔像锅盖呢?相传古代人修乾陵时为了不耽搁时间做饭,情急之下一个士兵就把面团扔进锅盔中放在火上烤,由此就有了锅盔馍。

这种锅盔耐放耐饥,而且还方便携带。它之所以有这样的优点,是因为在制作中水分都被蒸发掉了,给老人吃又酥又香,不过放得时间太长的话,锅盔就变硬了,人们就咬不动了。

都说四川人,湖南人爱吃辣子,其实我们陕西人也不甘落后。我们陕西人吃辣子和其它人不一样,我们是用滚烫的油浇在辣子面上,然后夹馍,做调料,凡是吃过油泼辣子的人只感慨一个字“香”! 其他几怪也有悠久的历史和故事,让我们下次在一一道来吧。

陕西每一个风景,每一个习俗都附有悠久的历史和故事,非常吸引人,让我感受到了陕西文化的神奇和美妙,我喜欢陕西,喜欢陕西的八大怪。赞一个吧 打了好久。

3.描写陕西的诗句

长相思,在长安 唐 李白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手环堵 唐 杜甫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唐 李白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贾岛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 韦应物《酒肆行》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杜甫《丽人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唐)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唐】 作者:【崔颢】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唐】【卢照邻】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宋·苏舜钦《长安春日效东野》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长安渭桥路,行客别时心(綮毋潜《送章彝下第》)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常建《落第长安》)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之一)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白居易《长安道》)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卢照邻《结客少年场》)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李山甫《寒食二首》)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崔颢《七夕》)

忆长安,九月时(范灯《忆长安九月》)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李商隐《滞雨》)

红尘白日长安路,马走车轮不暂闲。唯有茂陵多病客,每来高处望南山(张元宗《望终南山》)

碧池新涨浴桥鸦,分锁长安富贵家(杜牧《街西长句》)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李贺《沙路曲》)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指长安

4.关于关中八大怪之一的作文400字

大家一定会想起枝杆挺拔秀丽、婀娜多姿的竹子。它素有“梅兰竹菊”四君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古今中外,多少历代诗家词人为它倾洒过多少墨汁,对它千回赞叹。

春天,万物复苏。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他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头上还戴着一顶顶缀有黄色穗子的帽子,就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可爱极了。他们迎着春风,贪婪的吸吮着春天的甘露,在阳光中微笑,在春雨中生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时间飞逝,转眼夏天到了。此时,那翠绿的“小娃娃们”已长大了,它们成为了一个集体,成为了有无数棵亭亭玉立的竹子围成的一片竹林。他们为人类遮挡了这炎热的太阳,人们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凉爽的世界”。阵阵‘叮咚’的溪水声 伴随着风吹竹叶‘沙沙’的声音,奏出了一曲美妙而动听的歌曲,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

5.描写陕西的古诗词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杜甫

威弧不能弦,自尔无宁岁.

川谷血横流,豺狼沸相噬.

天子从北来,长驱振凋敝.

顿兵岐梁下,却跨沙漠裔.

二京陷未收,四极我得制.

萧索汉水清,缅通淮湖税.

使者纷星散,王纲尚旒缀.

南伯从事贤,君行立谈际.

生知七曜历,手画三军势.

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幕府辍谏官,朝廷无此例.

至尊方旰食,仗尔布嘉惠.

补阙暮征入,柱史晨征憩.

正当艰难时,实藉长久计.

回风吹独树,白日照执袂.

恸哭苍烟根,山门万重闭.

居人莽牢落,游子方迢递.

裴回悲生离,局促老一世.

陶唐歌遗民,后汉更列帝.

恨无匡复姿,聊欲从此逝.

《汉中行》宋 黄裳

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蒙蒙.

黄云连天夏麦熟,水稻漠漠吹秋风.

七月八月{左禾右罢}稏红,一家往往收千钟.

行人叹息风土好,居人生计何草草.

老翁扶杖泣我前,此事何堪与君道.

君不见屯军十万如貔貅.椎牛酾酒不得饱,

飞刍挽粟无时休.禾稼登场虽满眼,

十有八九归徵求.军前输米更和籴,

囊括颗粒无乾糇.棱棱杀气森平原,

虽食我肉不敢言.阵马如云动雷电,

戈戟摐撞相腾喧.口边夺食与马啮,

马饱人饥无处说.大吏明知但吁叹,

百姓俛首当擭窃.天高日薄炊烟冷,

村落萧条往来绝.君莫问我汉中连年事,

肝膈难言眼流备.似闻今年春,

关外四五州.岁饥人无食,

饿者颇亦稠.蕃人欲寇边,

此事信有不.时涂苟如此,

人生不如死.死即万事休,

生则何时已.语多情极辞转哀,

野风飒飒吹黄埃.荒村相对两呜咽,

收泪问我方来.作官骑马不易得,

具与天子怜婴孩.老翁已老死不惜,

家有儿孙方戢戢.愿群富贵为爱惜

莫教还似翁今日.

《归次汉中境上》宋.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蹋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杨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6.陕西八大怪作文

你们知道陕西八大怪吗?你们见过八大怪吗?陕西的八大怪分别是: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头上盖、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秦腔不唱吼起来。现在,我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八大怪吧。

“擀薄,切宽,把醋调酸,吃一碗耐一天。”大家应该都听过这句话吧!这说的正是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带,为什么会把它变成八大怪之一呢?因为陕西人喜欢吃面,而且这种面又宽又厚才像裤带一般,吃上一根,非常耐饥。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娶媳妇时,婆婆都要考验一下媳妇的厨艺,如果媳妇擀出的面长长的,就说明这人经常干活,手艺很好。所以裤带面就成了陕西的一大特色。

八大怪之二锅盔像锅盖,为什么说锅盔像锅盖呢?相传古代人修乾陵时为了不耽搁时间做饭,情急之下一个士兵就把面团扔进锅盔中放在火上烤,由此就有了锅盔馍。这种锅盔耐放耐饥,而且还方便携带。它之所以有这样的优点,是因为在制作中水分都被蒸发掉了,给老人吃又酥又香,不过放得时间太长的话,锅盔就变硬了,人们就咬不动了。

都说四川人,湖南人爱吃辣子,其实我们陕西人也不甘落后。我们陕西人吃辣子和其它人不一样,我们是用滚烫的油浇在辣子面上,然后夹馍,做调料,凡是吃过油泼辣子的人只感慨一个字“香”!

其他几怪也有悠久的历史和故事,让我们下次在一一道来吧。

陕西每一个风景,每一个习俗都附有悠久的历史和故事,非常吸引人,让我感受到了陕西文化的神奇和美妙,我喜欢陕西,喜欢陕西的八大怪。

赞一个吧 打了好久

7.陕西八大怪的由来简短一点比十万火急还急

帕帕头上戴房子一边盖面条像腰带烙饼赛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唱戏吼起来大姑娘不对外首先说"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头戴羊肚毛巾和身穿对襟夹袄的西北老汉,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有七大功用;既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 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 这第二怪叫作"房子一边盖",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省,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

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皆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据说 因为陕西干旱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那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俗话说"南方人细致,北方人粗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单从他们的饮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腰带"、"烙饼赛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就是一个特别形象的概括。

据说陕西盛产小麦,所以陕西人主要以面食为主。面条的种类繁多,面条就有棍棍面、拉面、扯面、臊子面,面条既粗又厚,吃起来光滑、筋道,很有嚼头。

至于那像锅盖般大小的烙饼其实不是烙饼,准确地说叫锅盔,做的时候要用很硬的面,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二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烧制而成。至于说到吃辣子,一般人都以为都是湖南人、四川人的强项,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门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八大怪的最后两怪是"唱戏吼起来"--即秦腔。

还有"大姑娘不对外"。据说关中地区因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

所以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

聪明的导游小姐将这一怪发展成"大姑娘不对外,二姑娘三千块,三姑娘随便带,四姑娘嫁老外"。但由于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所以说了半天还是大姑娘不对外。

8.陕西八大怪姑娘不对外作文

第八怪——陕西的姑娘不对外。

相传陕西自古帝王州,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没有灾年荒年,很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陕西比较保守的传统,把姑娘嫁在不是很远的地方以便照顾娘家。意思是姑娘不往外地嫁。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它们分别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 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 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 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在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

这八景分别是—— 华岳仙掌、骊山晚照、 灞柳风雪、曲江流饮、 雁塔晨钟、咸阳古渡、 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陕西话。

西安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西北饮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为著名,回族的清真饮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9.陕西八大怪的由来简短一点比十万火急还急

帕帕头上戴

房子一边盖

面条像腰带

烙饼赛锅盖

辣子是道菜

泡馍大碗卖

唱戏吼起来

大姑娘不对外

首先说"帕帕头上戴"。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头戴羊肚毛巾和身穿对襟夹袄的西北老汉,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有七大功用;既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 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 这第二怪叫作"房子一边盖",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省,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皆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据说 因为陕西干旱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那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俗话说"南方人细致,北方人粗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单从他们的饮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腰带"、"烙饼赛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就是一个特别形象的概括。据说陕西盛产小麦,所以陕西人主要以面食为主。面条的种类繁多,面条就有棍棍面、拉面、扯面、臊子面,面条既粗又厚,吃起来光滑、筋道,很有嚼头。至于那像锅盖般大小的烙饼其实不是烙饼,准确地说叫锅盔,做的时候要用很硬的面,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二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烧制而成。至于说到吃辣子,一般人都以为都是湖南人、四川人的强项,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门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八大怪的最后两怪是"唱戏吼起来"--即秦腔。还有"大姑娘不对外"。据说关中地区因

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所以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聪明的导游小姐将这一怪发展成"大姑娘不对外,二姑娘三千块,三姑娘随便带,四姑娘嫁老外"。但由于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所以说了半天还是大姑娘不对外。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