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代有没有写德清的诗词,跪求~~~过德清(宋·姜夔)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船回过德清(宋·张镃)溪平如簟不织纹,夕阳红叶参差分。 芦边孤篷饭炊芹,风力引上萦长云。天将此意慰所欣,我倦不饭兴自醺。 思懒岂复笔下勤,一默中有诗无垠,林下振动山应闻。舟过德清(宋·杨万里)七言绝句 押先韵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 不是全无最佳处,何窗何户不清妍。 德清诗话 我住苕溪头,君住苕溪尾。 喜欢德清,是因为杭、湖二州,自古共饮苕溪水。 倪瓒说:“余不溪水涵绿苹,微风吹波蹙龙鳞。 看山荡桨不知远,花间白鹿来迎人。” 这是画家眼里的自然宁谧,天人合一; 姜夔说:“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 这是一代词宗笔下的羁旅行役,闺怨客愁。 我在山之南,君在山之北。喜欢德清,是因为干将、莫邪的剑气森森,是因为修篁万竿的匝地清凉。 沈定一说:“谁云利器肯埋藏,不受磨砻那有芒。飞瀑至今含怒意,十年辛苦怨吴王。” 这是前贤的即景述怀,借古追今; 苏步青说:“不去匡庐上莫干,修篁似海绿阴闲”、“瀑声千级迂回路,篁影万竿高下丛。” 这是数学巨匠的重访莫干,以诗抒怀。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喜欢德清,是因为德清客子的词情曲意,情深款款。 毛滂流连下渚湖,他说: “出渚连天阔,春风夹岸香,飞花渡水急,垂柳向人长。 远岫分苍紫,垂波映渺茫,此身萍梗耳,泊处即吾乡。” 这是词人的工笔摹景,人生咏叹; 乔吉喜欢长桥卧虹,他说: “青天白日见楼台,赤蜃浮光海市开,崖崩岸坼长虹在。弃繻生,感壮怀,卧苍龙,鳞甲生苔……” 这是曲家的豪泼潇洒遇到了江南的婉约清刚,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郁达夫钟情莫干山,他说: “田庄来做客,本意为逃名。 山静溪声急,风斜鸟步轻。 路从岩背转,人在树梢行。 坐卧幽篁里,怡然动远情。” 这是名士风流,兜兜转转,终难放下那剑池飞瀑和竹浪声声、松涛阵阵; 而戏剧大家洪升更是将这里看作了第二故乡,寓居前溪之畔,题咏颇众。 他曾感慨前溪的今昔巨变: “六代繁华地,凋残近若何?村巫纷屡舞,渔父子成歌。 花落江漂水,莎长绿映波。 当年风月夜,丝竹画楼多。” 他亦难舍下渚湖的清幽宁寂: “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 三山浮水树,千巷划菰芦。 埏埴居人业,鱼樵隐士图。 烟波横小艇,一片月明孤。” 而当时的文坛巨擘王士祯听朋友谈起武康山水,不禁心驰神往: “吴兴清远水晶宫,转入前溪路不穷。 最爱放船人日好,野梅修竹古防风。” 他收到洪升馈赠的竹笋,更是兴奋地立即以诗回赠:“赢得武康斑竹笋,从今莫笑庾郎贫。”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喜欢德清,更是因为那里人文荟萃,弦歌不辍。 “残云北寺暮钟远,新雨前溪春水肥。一路野梅都白尽,万株官柳已青归。” 这是驿人王子中所吟哦的家乡风光,本色白描,意境绵渺,回味悠长。 德清女婿赵孟頫\曾携夫人管道升隐居岳家,“困即枕书饥则饭,谋生自笑一何疏”,闲适、清雅。 在他宦居异乡的那些年里,最让他魂牵梦萦的,终究便是德清别业: “一夜松涛枕上鸣,五华山馆梦频惊。何当归去芝亭上,坐听髯翁韵玉笙。” 更令人瞩目的是,德清俞家才人辈出,代代英贤。他们虽常常客居苏杭或京华,但心心念念,故乡总在魂梦之间——国学大师俞樾有一年清明回乡扫墓,诗云: “乌巾山下旧柴荆,喜有承平一片声。 父老醵钱迎绿社,儿童散学过红明。 连朝榆柳分新火,几处松楸认故茔。 只惜焚黄犹未得,虚传两度拜恩荣。” 山乡的素朴,乡情的温暖,跃然纸上。 而红学大师俞平伯更是为故乡大唱赞歌,他曾说: “日行田畈少尘沙,桑竹流泉处处佳。久阔故乡同逆旅,还依北斗望京华。” 他又曾说:“江南好,长忆在吾乡。鱼浪乌篷春拨网,蟹田红稻夜鸣榔,人语闹宵航。” 这,是游子的深情游子的梦,是又一阕永远的《游子吟》。 …… 自古江南多韶秀,德清让人最难抛舍的,是莫干山的翠竹萧萧,还是下渚湖的芦苇瑟瑟?是嫩菱?是鲜笋?抑或是野芝麻青豆茶的甘芬清鲜?还是新市茶糕的清香腴润?……在前辈的诗句里,我找到了最恰切的答案:“清妍”。 宋人杨万里当年舟过德清,道: “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不是全无最佳处,何窗何户不清妍?!” 而雍正进士戚振鹭则言: “山水吾乡好,清妍两字题。” 端的是,江南清妍地,人间处士家,德山清水处处嘉。 2.历代有没有写德清的诗词,跪求过德清(宋·姜夔)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船回过德清(宋·张镃)溪平如簟不织纹,夕阳红叶参差分。 芦边孤篷饭炊芹,风力引上萦长云。天将此意慰所欣,我倦不饭兴自醺。 思懒岂复笔下勤,一默中有诗无垠,林下振动山应闻。舟过德清(宋·杨万里)七言绝句 押先韵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 不是全无最佳处,何窗何户不清妍。 德清诗话 我住苕溪头,君住苕溪尾。 喜欢德清,是因为杭、湖二州,自古共饮苕溪水。 倪瓒说:“余不溪水涵绿苹,微风吹波蹙龙鳞。 看山荡桨不知远,花间白鹿来迎人。” 这是画家眼里的自然宁谧,天人合一; 姜夔说:“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 这是一代词宗笔下的羁旅行役,闺怨客愁。 我在山之南,君在山之北。喜欢德清,是因为干将、莫邪的剑气森森,是因为修篁万竿的匝地清凉。 沈定一说:“谁云利器肯埋藏,不受磨砻那有芒。飞瀑至今含怒意,十年辛苦怨吴王。” 这是前贤的即景述怀,借古追今; 苏步青说:“不去匡庐上莫干,修篁似海绿阴闲”、“瀑声千级迂回路,篁影万竿高下丛。” 这是数学巨匠的重访莫干,以诗抒怀。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喜欢德清,是因为德清客子的词情曲意,情深款款。 毛滂流连下渚湖,他说: “出渚连天阔,春风夹岸香,飞花渡水急,垂柳向人长。 远岫分苍紫,垂波映渺茫,此身萍梗耳,泊处即吾乡。” 这是词人的工笔摹景,人生咏叹; 乔吉喜欢长桥卧虹,他说: “青天白日见楼台,赤蜃浮光海市开,崖崩岸坼长虹在。弃繻生,感壮怀,卧苍龙,鳞甲生苔……” 这是曲家的豪泼潇洒遇到了江南的婉约清刚,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郁达夫钟情莫干山,他说: “田庄来做客,本意为逃名。 山静溪声急,风斜鸟步轻。 路从岩背转,人在树梢行。 坐卧幽篁里,怡然动远情。” 这是名士风流,兜兜转转,终难放下那剑池飞瀑和竹浪声声、松涛阵阵; 而戏剧大家洪升更是将这里看作了第二故乡,寓居前溪之畔,题咏颇众。 他曾感慨前溪的今昔巨变: “六代繁华地,凋残近若何?村巫纷屡舞,渔父子成歌。 花落江漂水,莎长绿映波。 当年风月夜,丝竹画楼多。” 他亦难舍下渚湖的清幽宁寂: “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 三山浮水树,千巷划菰芦。 埏埴居人业,鱼樵隐士图。 烟波横小艇,一片月明孤。” 而当时的文坛巨擘王士祯听朋友谈起武康山水,不禁心驰神往: “吴兴清远水晶宫,转入前溪路不穷。 最爱放船人日好,野梅修竹古防风。” 他收到洪升馈赠的竹笋,更是兴奋地立即以诗回赠:“赢得武康斑竹笋,从今莫笑庾郎贫。”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喜欢德清,更是因为那里人文荟萃,弦歌不辍。 “残云北寺暮钟远,新雨前溪春水肥。一路野梅都白尽,万株官柳已青归。” 这是驿人王子中所吟哦的家乡风光,本色白描,意境绵渺,回味悠长。 德清女婿赵孟頫\曾携夫人管道升隐居岳家,“困即枕书饥则饭,谋生自笑一何疏”,闲适、清雅。 在他宦居异乡的那些年里,最让他魂牵梦萦的,终究便是德清别业: “一夜松涛枕上鸣,五华山馆梦频惊。何当归去芝亭上,坐听髯翁韵玉笙。” 更令人瞩目的是,德清俞家才人辈出,代代英贤。他们虽常常客居苏杭或京华,但心心念念,故乡总在魂梦之间——国学大师俞樾有一年清明回乡扫墓,诗云: “乌巾山下旧柴荆,喜有承平一片声。 父老醵钱迎绿社,儿童散学过红明。 连朝榆柳分新火,几处松楸认故茔。 只惜焚黄犹未得,虚传两度拜恩荣。” 山乡的素朴,乡情的温暖,跃然纸上。 而红学大师俞平伯更是为故乡大唱赞歌,他曾说: “日行田畈少尘沙,桑竹流泉处处佳。久阔故乡同逆旅,还依北斗望京华。” 他又曾说:“江南好,长忆在吾乡。鱼浪乌篷春拨网,蟹田红稻夜鸣榔,人语闹宵航。” 这,是游子的深情游子的梦,是又一阕永远的《游子吟》。 …… 自古江南多韶秀,德清让人最难抛舍的,是莫干山的翠竹萧萧,还是下渚湖的芦苇瑟瑟?是嫩菱?是鲜笋?抑或是野芝麻青豆茶的甘芬清鲜?还是新市茶糕的清香腴润?……在前辈的诗句里,我找到了最恰切的答案:“清妍”。 宋人杨万里当年舟过德清,道: “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不是全无最佳处,何窗何户不清妍?!” 而雍正进士戚振鹭则言: “山水吾乡好,清妍两字题。” 端的是,江南清妍地,人间处士家,德山清水处处嘉。 3.德清有什么名人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赫。沈约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 他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晋史。可惜,这部晋史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南北朝时梁代著名文学家、诗律学家,德清武康人,《宋书》作者。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50岁为溧阳尉。 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 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 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 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 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 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唐代著名诗人,德清武康人,《游子吟》作者。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湖州府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乃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笔耕,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书》、《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 在俗小说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修改《三侠五义》,使这部小说得以广泛流传。赵景深在 1956 年 1 月所作的《三侠五义》前言中说:《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出现于光绪五年( 1879 )。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镇人将仙潭文社更名为"仙潭书院",以振文风,其时俞樾已辞一切教席,且年逾八旬,但他关怀桑梓,撰写《仙潭书院碑记》近八百字,并篆额,此碑尺幅160厘米*60厘米,质地大理石,原藏仙潭书院,.987年由德清县博物馆所收藏,碑文文笔朴实骨肉精深。俞樾还隶书《敬业乐群》匾额一方,悬于门厅上方,被定为校训,而当每月之朔望,俞樾曾亲临书院授课二次,传为佳话。 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德清乾元人,《七侠五义》作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在西湖有其故居“俞楼”。 俞平伯(1900─1990.1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俞樾之曾孙。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 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 1922年1月,曾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出现的诗刊《诗》月刊。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 祖籍德清乾元。朱惠勇,当代中国古船古桥专家,作家,德清新市人,著作有《中国古船与吴越古桥》等。 朱惠勇,笔名无声,中国古船古桥领域的权威专家,作家。他于1945年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祖籍浙江省绍兴县。 常。 4.关于亲情和孝义有关的诗句1.千载周家孝义乡(宋·辛弃疾·《南乡子》)2、忠孝义慈行方便(唐·吕岩·《绝句》)3、孝义团圆莫如此(唐·贯休·《行路难》)4、孝义团圆莫如此(唐·僧贯休·《杂曲歌辞·行路难五首》)5、孝义连方册(南北朝·萧衍·《会三教诗》)6、燕是孝义鸟(宋·戴表元·《山中玩物杂言十首》)7、常栖孝义家(宋·戴表元·《山中玩物杂言十首》)8、独有贤人崇孝义(唐·牟融·《翁母些》)9、平居孝义称(唐·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10、孝义两字不可磨(宋·陈著·《醉中示侄薄》)11、成孝义(宋·释延寿·《定慧相资歌》)12、圣代旌门崇孝义(宋·陈从易·《题华林书院》)13、孝义古所敦(宋·王禹偁·《一品孙郑昱》)14、孝义高於山岳(宋·刘克逊·《水调歌头》)15、孝义本来无世变(宋·陈著·《题梅逸林隐君祠》)16、要将孝义轨人寰(宋·何梦桂·《和宋英叟先茔建亭作》)17、孝义感雨阳(宋·李石·《送杨德源》)18、唐史传孝义(宋·牟巘·《德清孙氏和乐秀明堂》)19、此邦由来多孝义(宋·赵与泌·《劝孝》)20、孝义门风累世修(宋·李巽·《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5.描写卢龙的诗句故四遥遥乡女恨 在历代涉及卢龙的古诗词中,还有一部分是描写内地乡'女思念远在边关戎边守城的丈夫的。 卢龙塞内有一段古长城,由喜峰口至山海关一段,比较重要的关口就有九门口、界岭 口、青山口、桃林口、冷口、喜峰口、潘家口。有龙井关、青山营、建昌营、刘家营、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等边关城垒,守城士卒多是从全国各地招募的兵丁。 这些兵丁远离家门,来到边关守城戎边,寒来暑住,日月穿梭,与亲人一别十载数十载。古代的交通通讯又很困难,妻子儿女守望在遥远的家园,而戎边亲人的音讯杳无,就是亲人战死于疆场,家人也无从得知。 这种妻离子别,骨肉分离的生活是何其凄惨。而空守闺房,独向烛台的红颜女,在月残星疏、万籁俱寂的夜晚,孤影投壁,寒窗冷月,抱枕而眠。 漫漫长夜,四野如漆,遥望远山不见,只闻秋雁孤鸣。诗人自古多情种,风流潇洒善解人,诗人们是可怜那些红颜女的,对她们抱以同情。 隋代诗人薛道衡在《昔昔盐》一诗中写道:“重柳覆金堤,蘼芜叶校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风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哪能惜马蹄。” 此诗就是写夫妻别离之情的。郎去边塞守边,妻子故园采桑织锦。 郎在边城空叹月,妻在桑园泪沾裳。在古代战乱年代,这种情景是司空见惯的。 唐代诗人崔硅《孤寝怨》诗曰:“征戎动经年,含情拂玳筵。花飞织锦处,月落捣衣边。 灯暗愁孤坐,床空怨独眠。自君辽海去,玉匣闭春弦。” 唐金昌绪的《春怨》诗曰:“打却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打跑枝头啼叫的黄莺鸟,不要叫它惊醒小妾的梦。要是妾梦中断了,小妾就不能在美丽的梦境中奔赴辽西去见亲人了。 这是一首神形灵动,画意鲜活的诗作,诗句简洁明白,通畅易懂,诵之上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金戈玉剑十年征,红粉青楼多怨情。 厌得殊方久离别,秋来愁见捣衣声。”(唐·屈同仙·《燕歌行》)“春衣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 小妇不知春未得,朝朝应上望夫山。”(唐.卢弼·《边庭怨》)“卢龙塞外草初肥,燕乳平芜晓不飞。 乡国近来音信断,至今犹自着春衣。”(唐·卢弼.《边庭怨》)以上三首,均是写男女别离之苦之怨的。 战争使人流离失所,有家难归。而家乡的亲人是要天天爬上山头,朝遥远的边塞方向张望,盼望亲人归来。 但只见白云悠悠,山野苍茫。连音信都不得相通,哪里可见亲人的面? 战争是无情的。 战争是以士卒的流血牺牲为代价去实现其目的的。古代帝王每发动一次战争,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士兵为战争而捐躯。 帝王头上的皇冠是无数将士的鲜血浇灌培育的“金顶戴”。前方战死的是将士,后方悲痛欲绝的是亲人。 战乱之中,“妇人出门随兵乱,夫死眼前不敢哭,”(唐·张藉)是何等凄惨的情景。“赤心报国无片尝,白首还家有几人?”守边的将士,虽然精忠赤诚,守土保国,但能得到什么报尝呢?能白头回家与家人团聚的又有几人呢? 唐于贲的《边游禄戎卒言》一诗,则是一首采访录似的作品,他写的是一个守边士卒的生活,作者模拟士卒口吻:“二十属卢龙,三十防沙漠。 平生爱功业,不觉从军恶。今年客鬓改,知学弯弓错。 赤肉疼金疮,他人成卫霍。目断望君门,君门苦廖廓。” 唐代诗人戎昱诗句:“铁衣霜雪重,战马岁年惊。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自今。” 卢龙古塞,在唐之前就从未有过安定的岁月,即使有,也只是暂时的,卢龙古塞这片苍茫之地,是岁有其变,时有其变的。江山易主,但河山是永恒的。 敌人暂时占领了这里,王师北上,当有光复之时。杜甫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闻知王师光复蓟北大地后,表现得近乎疯狂,亦是表达了同时人民大众的心声。 四、孤竹清圣四海瞻 唐代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读古史》诗云:“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 岁晏薇亦尽,饥来何所为?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长絷维。豢豕非不饱,所忆意为牺。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写古代出现在孤竹大地上的两位贤德清圣、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的。 司马迁的《史记》开篇《伯夷列传》讲的就是这弟兄二人的故事+历史年代虽然久远,但伯夷叔齐的故事,仍在古老的孤竹故土上被人们广为传颂。伯夷与叔齐,逊让君位,深明礼教,忠诚仁义。 二人叩马谏劝武王不要伐纣。商纣行将灭亡,弟兄二人双双逃到首阳山采薇而存,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采薇歌,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尸不久,弟兄二人饿死在首阳山上。 这悲壮的故事,发生在古燕赵大地,是有一定文化渊源和人文根源的。自古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虽然,历史传说中的伯夷叔齐有许多不同的。 6.关于干活的诗句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7.塞鸿秋.浔阳即景古诗意思原文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赏析 傍晚时分,秋风徐徐地吹来,令人感觉全身透凉,舒服又惬意。周德清刚吃完晚饭,肚子饱得难受,他就想去散散步以促进消化。 于是,德清来到浔阳江旁,就在那附近逛了一圈。他放眼看去,只能看到几尺之内的事物,总觉没法尽兴。他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何不登上浔阳城楼,纵目远眺万里长江呢?黄昏景总是美丽动人的,得赶快登高临望抓住一景一物,饱览祖国河山啊。”于是德清就向浔阳城楼走去。 傍晚散步的人很多,也有一些人登上浔阳城楼看风景。城楼很高,德清很不容易才登上城楼。人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总有一种大地尽在我脚下的感觉,何况德清现在是站在浔阳城楼上,远近风景尽收在他眼底。站在城楼上,就有登高临远的感觉了,德清放眼远看,看到浩渺清澈的万里江水滚滚的流着,宛如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淮南远山看似“数点”,苍翠得如蓝靛。他又收回眼光看看近处,看到在宽阔浩瀚的江面上,江帆几片,轻疾如飞箭地开着,巍峨高耸的庐山上,山泉瀑布好像千尺银河要落地,快得如闪电。啊!这是多么色彩鲜艳、美丽壮观的景色啊!德清不禁感叹:“为什么我以前就没有留意到呢?真是可惜呀!原来祖国的河山是如此多娇的,就我眼前的一段江水,几座青山,几片江帆,一条山泉就已经如此美丽了,那我没看到的美景想必还有很多。看来,我以后要多出来散步才行,要把祖国的美丽河山都看透。” 这时晚霞散开了,在天边渐渐消逝,变成了雾气雾水,天色也变黑了。德清被刚才看到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不愿离去,只想再多留一会儿,他觉得还有更美丽的景色在等着他。这时一轮新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来,在普通眼里,新月就只是新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可是德清被刚才看到的万里长江的壮丽雄奇景象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觉得这一轮新月在挑逗他,故意露着半边脸,看上去像半圆形团扇的样子。新月可真冤枉啊,她老人家用得着去挑逗德清你吗?是德清的诗情发作又在胡思乱想了。他在想:“如此娇美的江山,我应该用什么言语来描述她呢?怎样才能表达我对她的喜爱呢?”这时,一群鸿雁排成一字从天空中飞了过来,这一群雁声把德清从幻想中惊醒过来。他抬头看着这一群鸿雁,想起了王勃的“落雁与故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他想:“王勃真是有才华啊!我也要作一句诗句,要跟他的一样精妙,这样我也可以被人千古吟唱了。” 德清闭上眼睛回想刚才所看到的一切,他要把看到的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鸿雁都一一描写出来,那该怎样写呢?一眨眼功夫,他就想出来了:“既然江水如白练,远山似数点,江帆、山泉都像在飞,新月只有一弦,鸿雁要南飞,那我知道如何描述如此多娇的江山了。”于是,德清下了城楼,就飞快地跑回家,拿起笔就写“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他一口气就把这首曲写了出来。他摸了摸胡子,看着曲子,不禁为自己那么有才感到高兴。他想:“今晚的散步真是正确的选择,明晚还得去,如此娇丽的江山真该多去观赏,而且还是我作曲的好材料。”想完,他有再一次拿起自己的作品欣赏起来。 特点 一句一景,千姿百态,各放异彩。 这是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写景即兴之作。浔阳江,即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那段。作者把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鸿雁七种景物,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又组成了一幅秀美河山的秋光图。 开篇伊始,气势不凡:纵目远眺万里长江,一条白色如练;放眼遥望淮上远山,无数清色似染。作者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勾画山水全貌,雄伟壮丽。这两句写的是远景。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飞如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如流电。这两句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是一组近景。一、二句是静态画面,三、四句是动态镜头,动静变换,错落有致。 五、六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的云气慢慢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上空,初月冉冉升起,就像一把半圆形的团扇。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和前四句相比,这两句笔势由急渐缓,由刚转柔,显示出一种朦胧和凄迷的意境。最后一句写北塞鸿雁南归,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面,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