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悠悠寸草心有关的诗句

一、悠悠寸草心出自哪首诗啊

悠悠寸草心(王蒙)春阳五月倍温馨,唤醒悠悠寸草心。

似海恩情犹未报,愧余游戏到如今! 王蒙现代著名作家。 1934 年生于北京,原籍龙堂村人。

1948 年加入中国**, 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985 年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6 年 6 月任文化部长。他的大量作品如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都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代表作品《风筝飘带》、《蝴蝶》、《相见时难》、《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歌》等,先后获得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活动变人形》是他创作上的一大收获,被誉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座奇峰。

作品译成多国文字,在十几个国家出版。

二、悠悠寸草心 全诗

悠悠寸草心(王蒙)春阳五月倍温馨,唤醒悠悠寸草心。

似海恩情犹未报,愧余游戏到如今! 王蒙现代著名作家。 1934 年生于北京,原籍龙堂村人。

1948 年加入中国**, 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985 年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6 年 6 月任文化部长。他的大量作品如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都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代表作品《风筝飘带》、《蝴蝶》、《相见时难》、《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歌》等,先后获得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活动变人形》是他创作上的一大收获,被誉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座奇峰。

作品译成多国文字,在十几个国家出版。

三、悠悠寸草心出自哪首诗

“悠悠寸草心”是后来人根据孟郊-五言古诗 中《游子呤 》里“谁言寸草心”一句演化而来,用以形容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

四、悠悠寸草心出自哪首诗

“悠悠寸草心”是后来人根据唐代孟郊五言古诗 《游子呤 》里“谁言寸草心”一句演化而来,用以形容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原文全诗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2、赏析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