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描绘香文化的诗词1、天香·咏龙涎香 宋代:王沂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 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 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 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 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 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 谩惜余熏,空篝素被。 译文: 孤独耸立的海中礁石上缭绕着浓烟,层层云涛蜕尽二淡月出现,鲛人趁着夜晚,到骊宫去采集清泪般的龙涎。风送竹筏随着海潮去远,夜深时龙涎和着蔷薇花的清露进行研炼,化作心字形篆香而令人凄然魂断。龙涎装入红瓷盒后用文火烘焙,又巧妙地制城经营的指环。点燃时一缕翠烟萦绕在幕帘,仿佛是海气云天。 暗想从前,她不知道有多少次撒娇耍蛮,故意喝的半醉不醉,轻轻的把灯火往碎剪。更兼故乡的溪山,飘扬着轻雪漫漫,我们把小窗一关,那情味真是令人感到陶醉香甜。而今,我如同荀令老去,早已忘却昔年酒宴间那温馨与缠绵。徒然爱惜当年留下的余香,已然把素被放在空空的熏笼上,以此来熨贴一下伤透的心田。 2、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 宋代:苏轼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 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 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译文: 香炉还是暖的,炉中的香烧的所剩不多了。爱惜香,哪怕剩的不多了。也要用宝钗把那点残余未尽的香翻动,使它全部燃烧完毕。再嗅那里,余留的香还存在。 趁着别人不知道,把沉香木加进香炉中,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再偷偷地把香炉的盖子盖上,想让香气飘的更久一些。这么做因为两人感情很深,害怕香没有烧完就会熄灭。 3、苏幕遮·燎沉香 宋代: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5、杨叛儿 唐代:李白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译文: 你(君)唱着《杨叛儿》的曲调,我(妾)劝着别人喝新丰出产的美酒。 哪里是最让人牵挂的?是那有乌鸟啼叫的白门柳。 乌鸟的啼叫声湮没在杨树的花里,你喝醉了留宿在我的家里。 博山炉中燃烧着香木制成的燃香,两道烟气并作一道直直的烟像要凌驾仙境一般。 6、沉醉东风·七夕 元代: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译文: 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2.形容熏香的诗句1、《晨起》宋代诗人陆游 原文: 初日破苍烟,凌乱松竹影, 老夫起烧香,童子行汲井。 译文:太阳升起烟雾散去,松竹的影子有些凌乱。老人起床后点燃了熏香,童子前去井中打水。 2、《烧香》宋代诗人连文凤 原文: 坐我以灵室,炉中一篆香。 清芬醒耳目,馀气入文章。 译文:坐在我充满灵气的屋子之中,香炉中燃着香。气味清香使人清醒,散发的气息融入文章中。 3、《饭了》宋代诗人许月卿 原文: 饭了庵中坐,高情等寂喧。 井泉春户口,篆火午香烟。 译文:吃过饭后在草屋中休息,焚一炉有安神功效的香,可以更快集中心神,达到收敛心神、清静内心的目的。 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代诗人李清照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译文: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5、《长信秋词五首》唐代诗人王昌龄 原文: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译文: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3.给我一些有关“香”的古诗或词最好是描写香的,比如沉香、返魂香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橱纱枕,夜半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菩萨蛮温庭筠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无题 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屈原在《离骚》一诗中涉及芳香与芳香养生的有51句之多,如:“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昔三后之纯粹兮,因众芳之所在”,“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畦留夷与揭东兮,杂度蘅与方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委劂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余既以兰为可侍兮,羌无实而容长”,“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4.关于茶文化的诗句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一叶知秋zd 以下是关于茶的诗: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佚名)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魏时敏)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 (詹同)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杨基)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德祥)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浦瑾)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孙一元)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吴兆)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 (佚名)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蓝仁)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潘允哲)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周杏村)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苏轼)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文同)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陆游)茶映盏毫新乳上,琴。 5.有没有描写湖笔文化的诗句,推荐两首湖笔歌 文房四宝,湖笔首要。千秋著史,管城酣遨。 科举取士,翰墨留芳。齐家治国,笔以载道。 笔之溯源,五千岁朝。石器岩壁,朱迹片陶。 笔描刻写,龟甲殷商。战国颖毫,问世最早。 木杆周围,裹扎兔毫。锋坚而挺,简牍妙造。 其时笔名,语不同标。楚地称“聿”,“不律”吴宝。 燕国曰“弗”,秦“笔”统号。笔之祖传,蒙恬所造。 纳毫入管,含墨足饱。鹿柱羊被,谓之苍毫。 毛锥古制,形如笋状。锋短而粗,落纸娇娆。 又似兰花,玉洁素苞。样式葫芦,刚柔兼妙。 杆顶削尖,簪笔便巧。“白马”“史虎”,管刻隶刀。 汉代管饰,华丽端庄。象牙缀珠,黄金镂雕。 镌描山水,人物花鸟。龙凤祥云,异珍宝藏。 颖毫原料,品类繁茂。古采免毛,今取羊毫。 马鹿獾狼、各具优效。狐狸鼠须,力透纸表。 偶集鸡毛,名士挥扫。人须茅草,异制点缭。 诸葛宣笔,盛誉唐朝。无心散卓,宋人至宝。 颖技高超,四海首翘。吐蕃朝鲜,东瀛仿造。 笔都善琏,魏晋之源。男主修笔,水盆女擅。 千毫万管,寓繁于简。博采众长,朝夕精研。 时代入元,应科笔冠。子昂舜举,三绝光绚。 颖甲天下,名超徽宣。“四德”俱全,尖齐圆健。 毫聚笔尖,锋棱如箭。攒撮均齐,如意流转。 裹束丰圆,含墨饱满。笔腰挺健,心手悠然。 笔德人言,人笔同天。通神明德,以千秋鉴。 学问精尖,见贤思齐。内方外圆,人天行健。 龙须友缘,轩冕才贤。玉堂挥翰,拱璧高悬。 韦诞《笔经》,制笔名传。蔡邕《笔颂》,造微妙赞。 羲献父子,笔势雄逸。吴兴职守,独开生面。 右军爱妻,郗氏书善,鸾凤交舞,女中笔仙。 智永禅师,永欣卅年。退笔成冢,户限为穿。 鲁公真卿,龙骧豹变。三癸韵海,雄风呈现。 陆羽《茶经》,千古文焕。金沙涌泉,太和赏叹。 高闲千文,铁屈银蹯。飘逸厚重,旭素比肩。 东坡居士,鱼跃深渊。五行湖地,墨妙诗撰。 襄阳用笔,出锋八面。苕溪蜀素,流芳万年。 赵氏松雪,万字日练。华贵独帜,翩翩欲仙。 管姬写竹,片楮寸缣。侬我之词,韵事美谈。 海派巨擘,缶庐争妍。宿羊籀鼓,精金百炼。 沈氏尹默,豪厘贯穿。依仁游艺,誉满书坛。 沫若诗函,“一品”歌赞。新韵香远,空谷幽兰。 寿者劲健,情执“石獾”。《试笔图》展,真气浑然。 松石延年,谭翁澄园。江南一擘,墨重笔酣。 新我左臂,异峰凸显。情高韵远,意足神完。 麻毛宋笔,启功执恋。“元白”妙制,又开新篇。 笔都藏龙,巧手著功。其事欲善,利器先通。 仲璋进中,举世良工。枣心兰蕊,宋元称雄。 日新沈氏,均显杨公。陆氏父子,文宝继翁。 阿牛文用,御笔孝宗。天锡兴源,集元非同。 现代工艺,绍古扬弘。国礼颖制,梅珍心用。 美芳平妹,择刻广诵。非遗承人,昌明任重。 笔随时代,标定其中。传统字号,明辉耀宗。 一品“天官”,夺金耀荣。戴月轩笔,京城赞颂。 杨二令堂,海上群拥。芝岩松泉,苏杭情钟。 诸中书君,文士皆宠。心师造化,捷巧变通。 五指执笔,自然轻松。永字八法,万象立胸。 “点”侧卧笔,坠石意同。“横”画谓勒,涩行锲送。 “竖”笔曰弩,胸挺肩耸。“钩”古名趯,左挑锋纵。 短“横”语策,策马跃踊。长“撇”字掠,姿态雍容。 短“撇”号啄,惊鸟飞鸿。“捺”磔同笔,三折波动。 如锥画沙,屋漏痕踪。使转纵横,天马行空。 织罗点线,变化无穷。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道场山巅,笔塔耸立。仰观于天,俯察于地。 心正笔正,蒙养浩气。可涤烦襟,有益寿颐。 美谈人间,春秋琦丽。梦笔生花,神予伟器。 天赐灵物,画龙点睛。乾坤笔道,万世归依。 6.什么是中华香道文化中国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 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 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 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 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 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 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宋代时,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渐渐被局限在庙宇神坛之中。 以至当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视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香的记录…… 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瞻念她在今日之气象,固然使人心生忧虑,但令人欣喜振奋的是,走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的中国人,正开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对其精华灿烂报以更加睿智的热爱与珍惜;更有众多知香、好香、乐香的人们,兴味于传统文化的人们,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而涉过千年之河的中国香文化,自当使人满怀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华。 亦可相信,那不会是一个因循守旧、疏远时代的老人,而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玉树临风,超尘拔俗。 关于香文化的定义 汉语的“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古汉语中,“文化”是指“文治和教化”,“以道理开导世人”。 不过,现在白话文中使用的“文化”一词,并非直接来自《说苑》所提及的“文化”,而是一个源于拉丁语“cultura”的翻译词汇。 “cultura”在拉丁语中有耕种、养殖、驯化等涵义。 对于“文化”一词,由于其含义过于丰富,所以多年以来,东西方的学者们,无论是哲学家、社会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没能给出一个清晰、统一的定义。 其实,硬要做出一个十分严格的本质性定义不仅是困难的,而且会破坏“文化”所固有的丰富性。不过,仍然有一些观点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例如: 第一种,广义的理解。 将文化解释为某一族群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集中体现为一组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价值观念等。例如,阿拉伯文化、玛雅文化、中国文化等。 这一文化整体中的某个部分,如果能够体现出该文化的特色,也可以称之为文化,例如佛教文化、茶文化、诗歌文化、武士文化等。 第二种,狭义的理解。 弱化“物”的因素,而强调“心”的方面,认为文化实质上是抽象的,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和气质,是该族群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与深层心理结构的呈现。例如,一个人能学会说话的能力是天生的,但他学习某种语言的能力却是由文化决定的。 第三种,比喻性的解释。许多学者认为不应该给文化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而更倾向于以比喻的方式去描述它,例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人格”,是“生命人格之精神表现的形式”,等等。 综合参考这三种对文化的定义以及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描述: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香文化的研究也应从多方入手,涉及一系列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 7.带有香字的诗句暗香疏影 宋林逋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 王安石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酒香亭 向阮贤 至今湖上亭,酒香渺何有?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菊花 黄巢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醉花阴 李清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左掖梨花 丘为 冷艳金歇雪,余香乍入衣.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山亭夏日 高骈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早梅 齐已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晓起闻雨 范成大 莫教西成便无虑,大须浓日晒香秔. 早春 白玉蟾 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雪梅 卢梅坡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早朝大明宫 贾至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自惹御炉香. 和贾舍人早朝 杜甫 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寓意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浣溪沙 杜甫 麻叶层层 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永遇乐 李清照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感旧 黄仲则 云阶月地依然在,旧逐空香百遍行. 十二月过尧民歌为别情 王实甫 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 人月圆 吴门怀古 张可久 香柑红树,鲈银丝,白家池馆,吴宫花草,可似当时,最怜人处,啼鸟夜月,犹怨西施. 文杏馆 王维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孤雁儿 李清照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渔家傲 李清照 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 古诗十九首 汉无名氏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8.有关描写茶香的诗句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峡中尝茶 [唐]郑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夏日闲居 [唐]张籍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题山居 [唐]曹邺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 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郊居即事 [唐]贾岛 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 叶书传野意,檐溜煮胡茶。雨后逢行鹭,更深听远蛙。 自然还往里,多是爱烟霞。即目 [唐]李商隐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即事 [唐]白居易 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 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访友人不遇 [唐]李咸用 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 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维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 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 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酬乐天闲卧见寄 [唐]刘禹锡 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 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风碎竹间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隐,缘欠买山钱。自述 [唐]元稹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雪中偶题 [唐]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9.描写茶香的诗句,有出处1、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出自: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译文: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 2、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出自:宋·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译文: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3、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出自:唐·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译文:那些俗人只知道用菊花来泡酒,不知道菊花入茶芳香醉人。 4、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 出自:唐·许浑《送段觉归东阳兼寄窦使君》。 译文:秋茶经露水滋润很是细嫩,菊花经秋霜洗礼口味甘甜。 5、滋荣冬茹温尝早,滋润春茶味更真。 出自:宋·曾巩《趵突泉》。 译文:冬天用它来浇菜,可以早收获,春天用它来泡茶,更能泡出茶水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