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蚕妇宋张俞

1.求现实主义古诗,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宋/张俞《蚕妇》现实主义古

汉乐府《东门行》、《孤儿行》都是,以下摘录《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梅尧臣:《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田家语》,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坟贫女》,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他的一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2.唐诗300首注音版蚕妇

《蚕妇》是北宋诗人张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zuó rì rù chénɡ shì,ɡuī lái lèi mǎn jīn。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biàn shēn luó qǐ zhě,bú shì yǎnɡ cán rén。

翻译:

昨天进城卖蚕丝,回来的时候眼泪沾湿了汗巾。

那些身上穿着绫罗绸缎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

扩展资料:

宋代初期,其社会形势比起晚唐、五代百余年来的混乱局面,表面上安定得多,广大人民辛勤劳动,努力生产,使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

但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便大量剥削,以其所得的物质财富来宠养前朝的降王、降臣和庞大的官僚地主集团。

张俞屡试不第,深明民间疾苦,此诗即是诗人目睹了劳动者的辛劳后,为揭露这种剥削压迫现象而作。

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全诗构思奇巧,言简意赅,含意深刻,发人深省;语言明白如话,明快流畅。

3.古诗 蚕妇的注音

cán fù蚕 妇 sònɡ zhānɡ yú [宋] 张 俞 zuó rì rù chénɡ shì 昨 日 入 城 市,ɡuī lái lèi mǎn jīn 归 来 泪 满 巾。

biàn shēn luó qǐ zhě 遍 身 罗 绮 者,bú shì yǎnɡ cán rén 不 是 养 蚕 人。【作者简介】张俞:宋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字少愚。

益州郫县(今天的四川省郫县)人。晚年隐居在四川的青城山,自号白云先生。

著作有《白云集》。【注解】蚕妇:养蚕的妇女。

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市:做买卖,买卖货物。

这里是指卖出蚕丝。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遍身:全身上下。罗绮:丝织品的统称。

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

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诗意】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

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赏析】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蚕妇》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

诗人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

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