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阅读古诗《将进酒》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陈王:即曹植,曹操的第三子。 【简析】:《将进酒》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内容多写宴饮游乐。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 【小传】: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2.我想学古诗,该怎样学,学哪些呢这个不难,不用死看书,也不用自己瞎琢磨。我给你一些我自己建议,如果你有一定的文学功底的话。 第一:加个对联群。先从对联开始练习,对联对语感和平仄的要求讲实话,比诗律要来的严格。你打好基础后开始接触诗,当然对联群里也会有很多长辈值得你学习,也有很多会发自己的原创诗,互相交流。你可以把自己每句对别人的联当做分散的诗句来写,一步步完成。要知道,对联可成诗,诗却不是对联。(律诗中的颈联颔联就是对联,虽然律诗中有些音律可以变化,比如拗救) 第二:试写藏头诗。有人认为藏头诗比起正规的诗更难,没错,严格的话是更难,但是也更适合新手,因为很多人刚写诗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恰恰藏头诗(即楼主所说的嵌字诗)在给了你开头的基础上让你发挥想象力,便不会觉得找不到灵感,不知从何而写。然后还有一点我推荐先写藏头诗的原因,那就是藏头诗并不是非要限定要用近体诗歌格式,这个下面会讲到,你可以写成打油诗,也可以写成古风无韵律的诗。这一环节主要是锤炼原创者的每句的语感和句子中的连贯性,还有基础的韵感。 第三:真正了解近体诗。因为如果对联会得话,对平仄要求已经很合格了,马蹄韵也很熟悉,三平尾三仄尾,孤平这种初级的错误也不会犯了了,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尝试正规的去写绝句和律诗。当然,对联和诗的讲究是还有些出入,但是基础是有的,功底是有的,游戏规则的变化阻碍不了作者的发挥。这个时候把对联和之前的写的不规则的藏头诗拿出来琢磨,或者重新写,用正规的律体写。可以参照诗律表,但也不一定完全参照,因为还有“拗救”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现在有可以矫正诗律的软件和网站,我知道一个搜韵网。 第四:学会用平水韵。很多人写诗都不用,我之前也不用,后来知道自己以前一直在制造伪诗,果断找了平水韵表,每次写的时候对照即可。因为古时候的字发音和现代人的发音都不一样,所以对诗音律的要求也不一样,诗是古代文化精髓的延续,自然要用古代的规则写,否则都是画虎反类犬。还有要注意查古仄今平表,古时候是仄音现在是平音的字非常多。 第五:无限读和练,找个好点儿的平台,论坛也好,博客也好,Q群也好,相互交流,让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提些建议精益求精。 我玩诗词也只能算是个学生,这两年学到不少,摆个说教的姿势的确有点不合身份,权当同学间的交流。如果有兴趣可以加我Q。 3.阅读古诗文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诵读是有声的艺术,它不是静寂的字符。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其乐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关键词:传统 语感 积累 兴趣 方法 创新 以人为本 一、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 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 《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 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 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 l 定时间。 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l 造氛围。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 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l 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 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l 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