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

1.本人今年大三学生,想考浙大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想问一下,考这个专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1唐宋文学02元明清文学03中国文学批评史04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①101政治②201英或203日③706中外文学史④808文学评论与写作口试加笔试笔试科目:1.唐宋文学2.元明清文学3.中国文学批评史4.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706、808二门考试科目均有四组考试题目,考生可根据报考专业任选一组。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参考书:《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徐朔方集》徐朔方著,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乐府诗述论》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

加油,希望有所帮助。

2.浙江大学2010年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的参考书目

浙江大学2010年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参考书: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徐朔方集》徐朔方著,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乐府诗述论》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

考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或203日③706中外文学史④808文学评论与写作

706、808二门考试科目均有四组考试题目,考生可根据报考专业任选一组。

3.请问下古代文学考研的参考书目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2009 招生目录(本专业招生 人)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08中国古代文学史④812综合二(含古代文论、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

参考书目 608中国古代文学史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

812综合二(含古代文论、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

1.《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古代汉语》郭锡良著,商务印书馆;

3.《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著,中华书局。

复试参考书目:

1.《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代文学史》(上、下),乔象锺、陈铁民主编;

3.《宋代文学史》(上、下),孙望、常国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4.《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四册),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

导师名单 李浩

贾三强刘卫平

方蕴华

张文利

孙尚勇

复试备注 复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史

专业参考书籍最便利购买处-更多考研

公共课比较好的复习参考书 :

《考研真相》(考研1号考研英语真题书) 针对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编著,突出表现在词汇的系统注释和长难句的图示解析,超级实用。

《英语考试大纲解析》(教育司) 要精细的阅读其要求和样题,最后可以阅读范文

《写作160篇》是目前考研英语写作里话题最全最广的写作书,这也是它连续四年命中作文题最主要的原因。

《考研英语词汇 词根 联想记忆》新东方俞敏洪

《阅读基础90篇》王建华 张磊

《政治考试大纲解析》(教育司)

《任汝芬政治高分复习指导书》 全

《启航20天20题》,这是在考前20天要做的。

《数学考试大纲解析》(教育司) 知识点很全,作为指导书

《陈文登数学习题精粹》 试题很精练,很灵活,有些难度,题型全

4.曾在《齐鲁文学》2000年4期刊登过 作者是曹志平

论柳永社会角色的多重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曹志平

摘 要:在北宋词坛,柳永是一个颇有特点的作家。他以不凡的创作实绩为词(尤其是慢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奠定了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城市新兴文化的铸造、传统文化的雕琢及其个性自觉,使柳永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内涵丰富,风流自赏的才子词人、疏狂自傲的多情浪子、孤寂自伤的蹇运寒士等多重角色内涵统一于词人形象之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柳永;社会角色;多重内涵;文化意蕴

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0)04-0035-05

作者简介:曹志平(1965—),女,苏州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江苏 苏州 215006。

作者单位:曹志平(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海明:《唐宋词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年6月版,第11~12页。

〔2〕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论略》,《江淮论坛》1997年第4期。

〔3〕杨海明:《论柳永词》,《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二辑。

〔4〕《从宋代官制考证柳永的生平仕履》,《唐宋词通论·附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版。

〔5〕《灵溪词说·论柳永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收稿日期:2000年2月14日

出版日期:2000年7月15日

这里可以查看全文,但是要注册会员才可以

参考资料:

5.浙江自考汉语言文学浙江大学07409宋词研究的大纲要到哪找呢

《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OOO年十月指定用书:《唐宋词通论》,吴熊和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89年版《宋词研究》与《唐诗研究》同是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断代分体专题研究的课程,现被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学考试的选修课之一,于《唐诗研究》之后开设。

宋词与唐诗、元曲并称。它继唐诗之后代表了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宋代文学的一个杰出成就。

唐圭璋先生编定的《全宋词》,汇录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作一万九千九百余首(加上订补与孔凡礼《全宋词补遗》所辑,超过两万首)。宋词之盛,于此可见。

千余年来,词与诗并行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诗体。词学也从宋至清,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专门之学。

《宋词研究》以宋词为主要对象,同时也旁及词学研究中的一些有关问题。开设《宋词研究》课,将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文化,介绍本学科的历史状况和目前进展为目的,以便丰富知识,拓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与研究能力。

具体要求是:了解与掌握词的体制以及小令、长调等词调类别;领会词的艺术特质,探讨词与诗在内容风格以及艺术手法上的若干重要差异;了解唐宋词的发展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阅读与熟悉宋词中的一些名家名作,并善于分析与鉴赏。本课程以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为主要教材。

具体作品可阅读有关宋词选集,如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夏承焘、盛韬青《唐宋词选》(中国青年出版社)、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可择便任选一种。 第一章 词的起源词在唐五代时称为曲子或曲子词。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本义就是配合燕乐乐曲用歌唱的歌词。词是随着隋唐燕乐(宴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

燕乐是唐代各种俗乐的总称,是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胡乐与中原本土的俗乐融汇而成的一种新乐。它继先秦雅乐、汉魏六朝清乐之后,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

由于燕乐兼容胡汉,在乐津、乐器、乐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风行于唐代宫廷及南北各大都市。公私宴会与娱乐场所,大都有燕乐乐曲的演奏。

唐崔令钦《教坊记》有一张《曲名表》,记载了开元、天宝间唐玄宗建立教坊后所演奏的乐曲,有大曲与杂曲共三百二十四曲。这些教坊曲后来有很多被配上歌词传唱开来。

它们就成了有声有辞、声辞相配的最早一部分词调。唐教坊曲和中晚唐的民间俗曲,都是词调的重要来源。

有乐始有曲,有曲始有词。因此,要谈论词的起源,必须从词与燕乐的关系入手。

不从词乐说起,词的起源以及词的体制、律调、作法等问题,将无从得到确切说明。但是词作为一种音乐文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时还关涉到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舞伴酒的歌伎制度,以及文人同乐工歌伎交往中的特殊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

不妨说,词是在综合这些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应该广泛地从文学的、音乐的、文化的各种角度,观照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关于词起于何时,从宋代起,就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起于隋唐之际。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张炎《词源序》谓:“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

一是起于盛唐。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她就以开元、天宝年间李衮“歌擅天下”说起,历数自唐至宋的词坛流变。一是起于中唐。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

亦有在涯之前者。”这三种说法当然各有所据,然亦不免各有所偏。

根据现有资料,这三种说法其实可以统一起来,它们实际指的是词依燕乐而兴的三个阶段。隋唐之际为燕乐的传入和兴起之始;盛唐曲调繁衍,流变日烦,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中唐则文人填词的风气渐开,“依曲拍为句”的填词方式至此方始确立。

九世纪初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忆江南》词,可以作为词体确立的一个标志。其特点是以乐定词,由齐言转向杂言。

此后就在按谱填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整套词的体制与格律。旧说李白曾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首词,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造》卷一推为“百代词曲之祖”。

但之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明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成为词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从现有资料来看,怀疑的理由比较充分,足以论定它们为李白所作的证据则颇感薄弱。

词起于中唐之说,较之认为词起于盛唐,似乎更符合历史事实。思考题1、什么叫燕乐?词的产生与燕乐有什么关系?研究词的起源,为什么必须从词乐入手?2、为什么说词起于中唐,其根据是什么?3、围绕托名李白的《菩萨蛮》、《亿秦娥》两首词,有过哪些争论?4、唐。

6.易安体的形成过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最早见于南宋侯寘《[眼儿媚](效易安体)》,后又有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上效易安体》。侯氏效其意,辛氏效其文,皆失其本色,然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标举“易安体”之始。

“尚清”意识是易安体形成的思想基础和创作的指导思想,易安体是对审美传统中的"尚清"意识的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

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与西方审美观中张扬的唯美主义、片断性思维相比,是一种看待世界更为客观的视角。

7.易安体的形成过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最早见于南宋侯寘《[眼儿媚](效易安体)》,后又有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上效易安体》。侯氏效其意,辛氏效其文,皆失其本色,然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标举“易安体”之始。

“尚清”意识是易安体形成的思想基础和创作的指导思想,易安体是对审美传统中的"尚清"意识的继承和发扬。

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与西方审美观中张扬的唯美主义、片断性思维相比,是一种看待世界更为客观的视角。

8.中国古代文学考研

808文学评论与写作 《文学原理(修订版)》 王元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08文学评论与写作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808文学评论与写作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808文学评论与写作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 808文学评论与写作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808文学评论与写作 《美学新概念》 徐岱著 学林出版社 706中外文学史 《文学原理(修订版)》 王元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06中外文学史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706中外文学史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706中外文学史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 706中外文学史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706中外文学史 《美学新概念》 徐岱著 学林出版社 [复试]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复试] 《中国文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复试] 《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著 商务印书馆 [复试] 《徐朔方集》 徐朔方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复试]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复试] 《乐府诗述论》 王运熙 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