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摸鱼儿•雁丘词》描述的是什么意思“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台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恨,来访雁丘处。“这首《摸鱼儿•雁丘词》是元好问的代表作。 1205年,金国一位十六 岁的少年赴并州赶考,途中遇到一个捕雁的人,他说自己今天捕杀了一只雁,另一只逃脱的大雁悲鸣不止,投地而死。少年听后十分感动,从猎 人手里买回了那只殉情的雁,将它葬在汾河边上,并立碑刻下“雁丘”二 字,还即兴感怀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摸鱼儿》。 而这位少年,正是文学 大家 元好问。 2.《雁丘词》的全文是金庸小说之中,最为读者熟悉的诗词佳句,「问世间情是何物」原词出自金元好问《摸鱼儿》 元16岁时作的。 以见其对于情的推崇。词前亦有小序。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絫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横沧路,当年寂寞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路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3.我需要的是读懂雁丘词的古汉语,就像读现代诗歌一样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⑴?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⑵。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⑶。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⑷?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⑸。 招魂楚些(suo去声)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⑹。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⑺。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⑻。 ⑴.生死相许:比喻男女感情的忠贞,坚毅,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表示依据此前许下的山盟海誓,今后生死相丛。 ⑵.老翅就是指代大雁,“老”即说出是大雁是饱经风霜的老雁,又有人已老,年华已逝的意思。 “几回寒暑”多少个冬寒夏暑。比喻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 ⑶.就中,其中。唐 杜甫 《丽人行》:“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 虢 与 秦 。” 元 曾瑞 《留鞋记》楔子:“人都道我落第无颜,羞归乡里,那知就中自有缘故。” 郭沫若 《苏联游记》:“东方古典文学家 安得力夫 报告,指示了各种古文书,就中有蒙古文的资料。” ⑷.暮:日落时,傍晚。天色渐晚,千山,千重山。 形容路途艰难遥远。日落时分,漫天飘雪,归路遥遥无期,渲染出了一种凄凉的意境。 ⑸.横汾路”注音: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在汾水这一带.“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 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荒烟,形容情景荒凉的意思。 《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 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⑹.象声词,又叫拟声词、摹声词、状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 使用象声词,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在汉语里,它只是汉字当成“音标”符号,用来表音,而和字义无关。 “楚些”和“嗟及”都是出自楚辞,“楚些”是招魂的“道具”,而“嗟及”是“台词”。这一句的字面意思就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 为什么要唱着“嗟及”招魂呢? 《山鬼》实际上是《九歌》里一首驱鬼歌,在驱鬼仪式上唱诵。山鬼实际就是瘟神。 由于当时山林幽深茂密,猛兽出没,林深水急,而且瘴气弥漫,充满危险,人们就设想可怕的深山就是瘟神的家,瘟神与山林神合二为一。有人生了病,人们以为是瘟神——山鬼在作祟,于是要设法把鬼赶走。 可是鬼的威力太可怕,人们又不敢得罪它,无奈之下,只好用劝服、哄诱的方式,想把山鬼骗走。楚人由此发挥了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把驱鬼的仪式演绎成了一幕哀婉动人的独角戏,戏中的主角就是住在山中的女鬼,人们用假装理解的态度为她开脱罪责,说她给某个人带来疾病和死亡都是出于无心的,是因为她爱上这个人的缘故。 人们设法让这一场爱情不能成功,让山鬼只能孤独地待在深山里,只有这样,才能把被山鬼纠缠上的人救下来。 显然,在这阙词里,作者也借用了山鬼的典故。 在《山鬼》中,死亡不是冷冰冰的,相反,它充满着热情和爱意,对生又是眷恋又是羡慕。它想要拥抱死亡,想要与生命结合,但是,它对生命的追逐只能造成生命的毁灭。 没有一篇更好的寓言能够如此善于阐释死亡了。而通过“雁丘”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山鬼对人间恩爱的向往。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深情,令山鬼都为之艳羡不已啊! ⑺.“未信与”中“与”即连词“和”,与紧接之“莺儿燕子俱黄土”相连,意为作者“不相信这样的深情会随时间、世事变迁而消逝,化为飞烟”,喻作者本人的高洁志向决不因污浊外境而改。 ⑻.为,将来,将。 《指南录·后序》: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将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 留待,等待。 骚人,诗人。 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如:骚人墨客,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甚麽?竟会要令这『大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 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 眼前的这一刻,才知道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的男女还要更是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单,万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荀且活下去又有什麽意义呢? 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处,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作仪仗的音乐是排萧与建鼓合奏,乐工们坐在鼓车中演奏,乐声响彻云霄。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汉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经无济于事。女山神因思君而抂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会再归来! 双飞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死后。 4.《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创作背景是什么山西省汾水的东岸,匆匆地行走着一位年轻的秀才,他叫元好问。 元好问是从家乡秀容去太原的。家乡的景色让元好问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摸鱼儿·雁丘词》: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一群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经过了几千千米长途跋涉,正在芦苇丛中捕鱼捉虾,以补充体力。 遭到这突然的袭击,便“呷呷”惊叫着,从水面飞掠而起,芦苇南端的大雁中,有两只却一头撞进了大网,脑袋卡在网眼里,越是挣扎,就越是被紧紧地纠缠着,再也无法挣脱。 猎人看到有了收获,哈哈大笑着走上前去拿到手的猎物。 他放松网绳,伸手去抓一只雄雁。就在他把雄雁从网中拖出时,雁儿拼命一挣,双翅狠狠拍打着猎人的手背。 猎人一慌,一把没抓牢,竟眼睁睁望着它脱手而去,掌中只剩下几片雁毛。望着“扑扑”声飞到空中的雄雁,猎人又悔又恨,没等把另一只雁从网里拖出,便使劲地扭断了它的脖子,连网带雁一起掷到了地上。 元好问看到一场捕猎已经结束,正想重新出发,突然听到头顶上传来一阵凄惨的雁叫声。抬头一看,刚才从芦苇里飞上天的一群大雁已经排成人字队形,继续朝南飞去。 只有逃脱了猎人手掌的那只雄雁,还在头顶上盘旋。这只雄雁飞了一圈又一圈,不断长声哀鸣,似乎想召唤地上那只颈断骨折的雌雁,重新跟它翱翔长空,比翼齐飞。 突然,天空中又传来一声惨叫,“呼呼”一阵响声过后,那只孤雁突然收拢双翅,头朝下箭一般地倒栽下来,“啪”的一声,如同一块石头落地,撞在大网附近一块巨石上,脑碎翅折,摔成一摊血肉。元好问“啊”地惊叫了一声,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去,呆呆地站在两只大雁身边,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那位捕雁汉子也愣住了,目瞪口呆地站着,不断喃喃自语:“咦!何苦来!何苦!”听着捕雁人内心的自语,元好问不禁心潮翻腾。这只不惜以身殉情的雁儿,曾与它的情侣遭受过多少风雨的磨难,享受过多少双飞双宿的欢乐。 它们正像人间几多痴情男女,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肯在别离的苦痛中受煎熬,不肯形单影只,寂寞终身。它们的感情何等深厚,它们的精神又何等高尚啊!这位年轻秀才,不禁热泪盈眶,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模糊起来。 大雁 。 5.请给一篇古代诗词赏析,最好是宋词的赏析,大概500~600字左右吧摸鱼儿 雁丘词 金•元好问 序: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是一首咏物词 ,词前小序为 :“ 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 ,杀之矣。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 ,竟自投于地而死 。”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为识,是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 ,予亦有《雁丘辞》。“ 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 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 其中最常被人征引,受人追捧的应该就是第一句了: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至极处,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情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 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 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古人认为 ,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这二句写大雁的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 作者称他们为 “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 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 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君:指殉情的大雁。 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 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 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只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苟活意义何在?于是 “自投于地而死”。 “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得沸腾起来。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 “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 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 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烜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 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第八段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 词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 全词结尾,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6.迈坡塘.雁丘词 元好问 的诗词鉴赏答案及解析元好问《迈坡塘·雁丘词》赏析 百度文库 元好问《迈坡塘·雁丘词》赏析 乙丑岁,赴试并州,逢捕者云:“ 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于汾河之上,累石为识,号曰 “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赏析 这是元好问16岁赴试途中有感而发写的一篇即景之作,据说金末元初著名学者元好问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来到太原,就在汾河岸边,一位张网捕雁的农夫告诉他,早上他捕捉到两只大雁,杀掉其中一只后,另一只撞网逃脱而去,逃脱的大雁在死雁上空悲鸣哀叫,久久不愿意离去,到后来甚至撞死在地面上徇情,听完后,元好问唏嘘不已,于是向农夫买下两只死雁,埋在汾河岸边,并称之为“雁丘”。当时与元好问同行的友人墨客纷纷写词纪念,于是,元好问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雁丘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元好问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 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只影向谁去’?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情,可超脱生死,永久不灭。生命宝贵,情更无价。痴情儿女,相依为命,冬去春来,几多风雨。而两情相悦,又有什么能攫去共同生活的乐趣呢?像大雁这样的痴情儿女,在人间更应有多少?那失偶的悲雁,迷茫,惆怅,无所依托,心怀情爱而不得寄,纵是“万里层云,千山暮雪”也阻隔不断那强烈的为情而死的执著。元好问为情雁而触动怀古伤今之情。情超生死,爱情永在。 过片以后,元好问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怀想汉武当年游幸汾河,何等壮观威严,而今箫声鼓动已沉寂千年,汾河湾内平原漠漠,荒烟袅袅,纵是声声招魂,怎唤回那“箫鼓鸣兮发擢歌”之盛况?天音高一声,低一声,莫不是山鬼枉自哀啼?刻骨铭心的爱情连上苍也难相信,以致要妒忌它们爱得执著。雁死不能复生,而双雁合葬之雁丘,岂是那些平常的莺儿燕子的一抔黄土所能比。忠贞的爱情应该为人歌颂,悲惨的双雁应该受人凭吊,“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挚爱,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神雕侠侣》中李莫愁的狂歌当哭,雌雄双雕的先后投水而死,更增加了其诗中的意境。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一双雁的贞烈感动了一个词人,一个词人的感慨问住了我们所有人。若说这世间无情,为什么先有人殉,再是雁死;若说这世间有情,为什么刘兰芝焦仲卿魂化鸳鸯哀鸣不已,韩凭何氏身化相思树才能团聚,孟姜女哭倒了长城,看见的只是累累白骨,有情人难成眷属? 问世间情为何物,值得用生命去等待和交换?这个问题,不要问正在爱的人,他们意乱情迷,给不出清醒的答案;也不要问爱过了的人,他们不见得能给出答案。当爱消逝如飞雪时,剩下的只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我们无人可问,也无人可答。每个答案都不会完全一样。爱情是千古的疑难,是上苍留给人最大的谜题。 老天爷未尝不懂嫉妒,因为它本身是寂寞的,黯然地俯视着苍生。天与地,从被分开那一刻,隔得已经太远,太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