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的粘对

1.古体诗里什么是粘对

古体诗里的粘对是诗律术语。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小律;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2.古体诗是否讲究粘对

引用飘雪 的 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 关于古体诗的概念,在《近体诗的格律》一文开篇已经提到。

在此再作简要说明。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这种分类方法是随着格律诗的问世,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盛行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

故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体”。 由于古体诗不讲究格律,因此有些同志误认为古体诗好学、好写,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近代知名文人王国维说:“散文易学而难工,韵文难学而易工;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小令易学而难工,长调难学而易工。” 所以,我们对于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应该有所了解。

一、古体诗的种类 古体诗的种类颇多,有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杂言诗(通常归入七古)、古绝、乐府诗、柏梁体、歌行体、入律古风等。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1、五古 五言古诗,每句五字,句数不等,平仄不拘,押仄声韵、平声韵均可,不讲究对仗。后来人写五古,为区别于格律诗,有意避开四句、八句,有意用仄声韵和拗句的较为多见。

五言古诗在章法结构上十分注重“起承转合”,尤其是“起”;在表现手法上习惯通过对景致与人物表情地描写以抒情。《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起,或赋起。

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

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 例如:〔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2、七古 七古,除了都是七字句外,在写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七言古诗,要铺叙,要有开合,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

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例如:〔宋〕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舠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泊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窝,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舝舝师所呵。

3、杂言诗 杂言诗是将长短句掺杂在一起,诗句字数少者仅一字,长者达九、十字以上,但三、四、五、七字相间者较为多见。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通常将杂言诗归入七古。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古代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到这是与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例如:〔唐〕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4、古绝 绝句有古绝、律绝之分。古绝即不入律的绝句。

不讲平仄,不粘不对,平仄韵均可用。《诗词格律》(王力编著)中说:“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1)用仄韵;(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

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古绝也有五言、七言两种,但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

《历代诗话词话》中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例1:〔唐〕李白《床前明月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粘。

3.请教律诗的格律我想具体的了解律诗的粘对,平仄和对仗的规则据说

诗韵  《唐韵》、《广韵》二百零六个韵部  宋刘渊骈为一百零七韵,金朝平水人王文郁骈为一百零六韵,简称《平水韵》,近体诗压韵分部奉为标准。

 压韵的字必须声调相同,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  陆游《书愤》艰、山、关、斑、间,十五删部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被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对粘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仄 对 中原被望气如山。

平 粘 楼船夜雪瓜洲渡, 平 对 铁马秋风大散关。 仄 粘 塞上长城空自许, 仄 对 镜中衰鬓已先斑。

平 粘 出师一表真名世, 平 对 千载谁堪伯仲间。 仄 对仗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被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下三连 压韵句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 一生好入名山游 仄平仄仄平平平 鸟飞不到吴天长 仄平仄仄平平平 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仄 平 仄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平 仄 平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平 仄 平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仄 平 仄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 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鸣翠柳  仄 平 仄 平 仄  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上青天  平 仄 平 仄 平  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千秋雪  平 仄 平 仄 平 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东吴万里船  仄 平 仄 平 仄 律句 1.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2.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3.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4.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孤平 压韵句主要的节奏点(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四字),是一个孤零的平声字。

宪章亦已沦 仄平仄仄平 救拗 本句自救 仄仄平平仄仄平 改为 仄仄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 仄平平仄平 溪流自摇沙水清 仄仄仄平平仄平 。

4.请问五言古诗和五言律诗有什么区别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5.五言和七言律诗粘对的区别

五言律诗和四言体之间的区别 一、字数的区别,五言律诗以字为一句,共八句。

四言体以四字为一句,句数在四句以上,要偶数句(即4,6,8,10,。)

句数不限。二、五言律诗讲究声律和对仗,四言体不讲究声律和对仗。

三、五言律诗规定要押平声韵,并要求一韵到底。四言体则可以平仄声韵通押,并允许诗中转韵。

五言律诗简介 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属于近体诗范畴。律诗发源于南朝,从南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演变而来,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压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有多方面的发展:1、每首八句;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3、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4、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5、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

五言律诗和四言体之间的区别 一、字数的区别,五言律诗以字为一句,共八句。四言体以四字为一句,句数在四句以上,要偶数句(即4,6,8,10,。

),句数不限。

二、五言律诗讲究声律和对仗,四言体不讲究声律和对仗。三、五言律诗规定要押平声韵,并要求一韵到底。

四言体则可以平仄声韵通押,并允许诗中转韵。五言律诗简介 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属于近体诗范畴。

律诗发源于南朝,从南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演变而来,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压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有多方面的发展:1、每首八句;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3、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4、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5、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诗体格律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与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但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依然有首联用对仗的例子。五律有四个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黑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示例: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第二种格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示例: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三种格式:首句入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四种格式:首句不入韵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言体诗简介 四言体诗是指完全由四字句或以四字句为主写成的诗歌,最早出现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盛行于西周,东汉之后逐渐没落。四言体古体诗文中,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可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可以换韵。

《诗经》中的《国风》、《小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