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小札刘逸生广州出版社

1.世面上装订都有那种,急用有样本高更好

有专家说,如今,图书的无线胶订技术早已成熟,胶订书已成为世界的主流,而中国原来的锁线装订技术已经落后,而且成本较高,不宜采用。

既然如此,国内出版的很多无线胶订书为什么像“豆腐西施”一般,中看不中翻?对此,又有专家解释说,国内的无线胶订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使用的胶订原料质量太低劣,而国外使用的胶订原料质量可靠,所以,国外出版的胶订书很少有开胶现象。(编者注:参见本报6月9日刊发的文章《图书不能这样装订》、8月4日刊发的《无线胶订图书质量为什么难过关?》) 这些专家的解释,当然不容忽视。

可是,既然图书的最终消费者多半是普通读者,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多听听普通读者的意见。 'd v;dD |%w~ 海外无线胶订也不可靠 我有五本美国原版的怀特(E·B·White)作品,都是纽约出版的平装本:包括《夏洛的网》等三部童话,一本叫做《文体的要素》的小册子,还有一本较厚的《怀特散文选》。

其中,除《文体的要素》之外,另四本都是纽约HarperCollins公司出版的胶订书,至今已陪伴我五年之久。现在,它们的“身体状况”如何?请听我的诊断:《夏洛的网》等三部童话,每部仅在200页上下,但它们的头几页与末几页都已开胶,书脊也有开裂的危险。

厚达364页的《怀特散文选》,境遇更坏。一次,我正在翻读时,忽听“咔嚓”一声脆响,此书便从第206页处完全断开,变成两册。

那时,我刚刚读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 幸好,这四本书使用的都是那种较薄的纸张,可以用乳白胶粘补好,短时间内不至于再次开胶。

8`7y` 至于那本《文体的要素》,虽然不足百页,但由于它采用了骑马订的装订技术,书的后几页已经脱开,铁钉也已生锈,留下了触目惊心的锈迹。 再来看看英国书的质量。

一次,国内友人送给我一本英国新出版的勒卡雷小说,它是胶订书。拿到书后,刚刚翻了几下,又听到“咔嚓”一声脆响——它完全从中间断开,硬生生地变成了上下册。

可是,我的另一本伦敦JohnMurray公司1957出版的顾彼得著作《被遗忘的王国》(ForgottenKingdom),虽然由友人从国外寄来,历经千山万水,后来我也看过几遍,书页却始终完好,因为它采用了锁线订技术。 国内图书的装订 我手头的书都比较新,只能从1920年代说起。

为节省篇幅起见,从每十年中,仅选出一本,作为代表。 1920年代:骑马订,《近代日本小说集》,周作人等译,商务印书馆1924年4月初版。

【装订质量:前几页与后几页均有豁口,但用乳白胶可以粘补;铁钉锈烂,留有污痕。】 美好社区!meihao365.com 证券投资‖计算机‖外语‖读书‖学习视频下载 1930年代:锁线订,《匈奴奇士录》,育珂摩耳著,周作人译,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22年12月初版。

【装订质量:书页虽有破损处,但装订细密,丝毫无脱页等现象。】 1940年代:锁线订,《未完成的三部曲》,高尔基著,焦菊隐译,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11月初版。

【装订质量:书页虽有破损处,但装订细密,丝毫无脱页现象。】1950年代:锁线订,《战争》,吉洪诺夫著,茅盾译,文化生活出版社1953年第8版。

【装订质量:同上。】 1960年代:锁线订,《斯塔姆与苏赫拉布》,菲尔杜西著,潘庆艶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年初版。

【装订质量:同上。】 1970年代:锁线订,《伊斯兰的起义》,雪莱著,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初版。

【装订质量:同上。】1980年代:无线胶订,《大侦探十二奇案——赫拉克里士的业绩》,【英】阿·克里斯蒂著,王占梅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

【装订质量:中间多处脱页,共丢失近70页,表面上竟然看不出。】1990年代:无线胶订,《宋词小札》,刘逸生著,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

【装订质量:刚一翻开,即从中间断为两截,用乳白胶无法粘补,只好用棉线装订。】对国内在21世纪出版的图书,因年头太近,买得也少,不好做什么个人结论,凭印象,锁线订的图书,装订质量均无问题。

骑马订、平订的图书,如果在300页以下,暂时不会出现豁口,几年后就不好说了。 在一般情况下,我认为,一本页数在300页以下的无线胶订书,如果没有遇到稍强的外力(如自空中跌落),五年之内大约不会脱页、开裂。

至于300页以上的胶订书,开本越小,用纸越厚,页码越多,脱页、开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超过500页的书,有时一翻就会开裂,比刮奖还容易。 骑马订或者平订书,不论厚薄,一般都不会脱页或开裂,但订口处的书页容易豁口,订口末端的书页容易一页页地脱开。

时间一长,如保管不善,铁钉很容易锈烂 锁线订的图书,不管厚薄,装订质量基本都可以保证。装订得越细密,保质期越长,有些书甚至在书页变得破损不堪时也不会脱页,保质期起码可达70年。

因此,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将永远欢迎锁线订,对300页以上的胶订书则弃若敝屣:宁可要一本超过300页的平订书,也不愿要超过300页的胶订书,除非别无选择。

2.李清照《诉衷情》的历史背景

此诗是李清照于赵明诚做江宁知府期间(1127年八月至1129年二月)所作,历来对此诗的争议不断。或认为这是一首“闺怨词”,或认为是思念故国故家之词。

“闺怨词”论:

一、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评辑》:此词的结拍更加雄辩地说明,如果是亡国之痛,她哪能眼巴巴地用消磨时间来等待痛苦的缓解呢?很显然,在这里作为思妇的主人公,她手捻“馀香”所等待的只能是“良人”! …….此词的最后三句意思是,作者用揉搓残梅来消磨难熬的时光。言外之意当是:从沉醉到酒醒,从天黑到夜深,丈夫迟迟不归,词人则想方设法拖延些时间,殷切等待。……在一定的时代和心理背景下,李清照的这首《诉衷情》,不仅比《柏舟》、“花间”、南唐诸作有青蓝之胜,究其底蕴,其中兼含多种伤心断肠之事,这比单纯的“婕妤之叹”更为难堪。(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

二、刘逸生《宋词小札》:……整首词写的就是这些。你看事情有多么琐屑,而写来却多么细腻,表达的人物感情又何其曲折幽深,耐人寻味。不知道这首小词是不是为了寄给她丈夫的。可以想象,假如赵明诚读了它,决不会不受感动的。妻子这一缕细微委宛的柔情,难道会比“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逊色吗?

“思念故国故乡”论:

一、王延梯、胡景西《诉衷情〉赏析》: “梦远不成归”,作者以梦写愁,揭示全词主旨。“梦远”是梦中返回遥远的故乡。但现实是故乡已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回去谈何容易!词人只有借助梦境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暂时慰藉,这是何等的不幸!而怀乡之情,故国之思又是多么殷切!李煜在其《菩萨蛮》中有“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的句子。看来,用梦表达在现实中久萦于心而实际上又无法实现的强烈愿望,确实能收到情在词外的效果。“不成归”是指梅香惊梦,梦没有做完就醒了。断梦,给人留下遗憾,留下回味的馀地,它比一个完整的梦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下片写词人在孤寂的环境中思念故土的执著情态。“人” 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是说梦醒以后,久不成寐,夜深人静,月亮缓缓移动,绿色的窗帘低垂着。此句描绘寂静的环境。作者寓情于景,抒发其思念故乡的深沉感情。《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二、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 “悄悄”既表现了女词人孤寂难耐和夜不能寐的情思,又显现了环境的寂静;“依依”既表现了明月中空,缓缓而移的情景,又似对人洒落无限情意,暗含女词人的乡思之情。“翠帘”一句,一个“垂”字更增加了环境异常沉寂的特点。结尾连用排句,别开生面,细腻地描写了女词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情态美和行为动态美。“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既描绘了女词人爱梅惜梅的连续有序的动作,又刻画了女词人怀乡忧国的绵绵情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 月出版)

三、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本词上阕写梅香熏破春梦,归梦被扰;下阕写醒后百无聊赖的心情。表面上看,未写一个愁字,似乎只是有些幽怨的情绪,实际上处处都有愁意。以酒浇愁,以致沉醉;归梦不成,怨梅正是怨故土难归;春夜无眠,百无聊赖,最后三句不是表现词人热爱梅花的心情,而是通过单调连续的下意识的动作,表现词人月夜中愁结难解的心情。“梦远不成归”是本词的点题之句,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愁绪之所在。残梅则是词人用来表达种种情绪的引线。本词不是咏残梅的咏物词,而是抒发思妇愁绪的抒情词。(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敝人之见,比较赞成此词是“闺怨词”的说法。此词的表面意思大致为“昨夜我喝得沉醉不醒,以致首饰卸迟、梅妆凋残。酒劲渐消,梅花的浓香将我从春睡中熏醒,使我不能在梦中返回日夜思念的遥远故乡,醒后,夜深人静,月光合情,翠帘低垂。再把那残梅拿到手里揉搓一阵子,再把那落在枕上、余香袭是的花瓣拾起来慢慢捻碎,再打发一段无聊的光阴吧。”李清照是女词人,且与男性作者有很大不一样。男性作者往往把政治抱负寄托在“美人香草”,把怀才不遇寄托在儿女情怨上,但李清照往往将内心怀念的亢丽深情寄托在故国故家的思念上。很显然的,她寂寞难耐,夜不成眠,眼巴巴地想着良人归来,并以此来消磨时间,想想良人此时正在江宁做知府,夜深不归,她只能坐在那等他归来,如果是故国故家之思,怎么能就只是如此?作者不能直白地表露自己的闺怨,只能借故国来遮掩。并且,从深层上来看《诉衷情》(又名《桃花水》)这首词,词人在被梅气熏醒以后,因太过思念良人,而不得不重回美梦,只有在那虚幻的梦境中,才能看到“良人”啊。这些无一不表明此词是词人对良人夜深不归的怨念和殷勤等候。

3.语文古诗赏析怎么学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4.诉衷情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历史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具体写作年份不详。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那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这期间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首《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

2、原词: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3、译文: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4、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5.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诗词阅读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