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评论唐诗选

1.<佟南山>诗的赏析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MOUNT ZHONGNAN Wang Wei Its massive height near the City of Heaven Joins a thousand mountains to the corner of the sea. Clouds, when I look back, close behind me, Mists, when I enter them, are gone. A central peak divides the wilds And weather into many valleys. 。

Needing a place to spend the night, I call to a wood-cutter over the river. 全部注释 1.终南山,在陕西长安县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帝都,此指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两句:言终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两种景象,各山谷间的阴晴变化也有所不同。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

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

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

2.李白和高适互相评价

李白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 世人皆欲杀,唯吾独怜才。(杜甫)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

(徐增)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写李白的对联有: 半亭清风山与水 一船明月酒和诗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可怜荒垄穷泉骨 曾有惊天动地文 神仙诗酒空千古 明达江天贮一楼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

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现在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思想。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

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

“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

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

他歌颂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如草芥的义士。

这反映了他敢于反对封建秩序,不畏强权的游侠思想。 在李白的身上,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

真是难以想象,在一个人的身上,怎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景观,且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从心灵深处透出来的一种融合万物,顺应自然的美。也许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着各种流派的影响,各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交锋,有的被杀死,更多的是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各种思想流派的分别,他们本来就是构成热的整个思想的各个零件,就象万物组成了世界的自然和谐。人为的硬生生的割裂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z/q804262137.htm?si=3 高适: 高适生平和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①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诗歌创作开始时期; ②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 ③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 ④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③讽时伤乱诗。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

3.戚芳的人物评析

《连城诀》一书触目之下有太多的卑鄙和丑恶,不愧为一本集恶之大全的讽世之书。万门八弟子中,没有一个好人。吴坎的奸恶,在其中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一桩丑恶,却牵连出另一桩丑恶的真相出来。从吴坎别有用心的供状之中,戚芳这才知道了狄云蒙冤受屈的真相来,这才知道狄云的清白无辜,这才解开心中的死结,痛悔起来。

写戚芳得知真相后,在伤心和凄凉之中,却忽然感到了一种苦涩的甜蜜,写得生动、准确,逼真之极。戚芳当日最气苦的,不是别的,而是狄云对她在爱情上的背叛,是狄云的薄幸,是她自己一片痴心的失落,她放心了,狄云没有欺骗她,而是一直都真心待她。她对狄云的深爱,是值得的,她的万般柔情,并非是付诸流水。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知道了这一切,戚芳终究是为了爱我”,她因此又原谅了万圭。一日夫妻百日恩,这一句老话,真是有着太深刻的道理。人性是如此的复杂,绝不单单是善恶二字就能清清楚楚地分辨。

一边心疼丈夫,一边又思念情郎,这个结,已经纠缠得太久,再也难以解开。面对着狄云留给她的《唐诗选辑》而伤心落泪,泪水却显露了众人梦寐以求的“连城诀”的秘密。

却在见到了万恶之源的万圭之后又心软了,数年的夫妻恩爱,使他们的灵魂已靠得很近,他们从内在到外在都已融为了一体,她甚至想到,万圭的这些陷害狄云的阴险毒辣手段,“

戚芳对万圭一片恩爱夫妻血浓于水的真情,却被万圭当作驴肝肺,把钻石看成沙砾,视黄金作了粪土。卑鄙和丑恶的心灵,总要把世间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拿来和自己的卑鄙丑恶一般对待,他们的灵性已经被蒙蔽,他们的身上已经充斥着无数有毒的汁液,他们想毒人,最后先毒死的却是他们自己。

戚芳这次也尝到了被人冤枉是何等难以忍受的滋味。她对吴坎虚与委蛇,勉强应酬,本是要为万圭夺回解药为之治伤,但万圭却以龌龊肮脏的心肠来对待她,还在背后和万震山密谋如何以歹毒手段对付她。这一次,戚芳设身处地想到狄云,狄云能坚持下来,还饶恕了仇人,是多么的不容易。 戚芳扑在狄云的怀里,狄云恍若梦境,终于和师妹误会冰释,得以团聚,狄云在无限的喜悦中心中隐隐地不安。狄云的担心是对的,苍天无情,造化弄人,命运并没有因他无尽的苦难而真的给他机会,戚芳还是永远的离开了他。

戚芳死了,死在自己的善心和软弱之下,她忍心不下,去救自己的丈夫,万圭却恩将仇报,刺了她致命的一刀。

4.《唐诗选》读后感

《唐诗选》读后感

戚继光曾说过: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读书的乐趣的确无法言喻,读唐诗的快感更是相逢恨晚。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杜甫,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战事连连缭乱了骚人的心,国事茫茫碾碎了骚人的心。在失陷的长安,他泫然疾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潸然长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黯然悲书“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梦随白居易,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年华。他毫不讳言,对黑暗的现实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正表达了他满腔的愤怒吗?“麒麟作脯龙为醢,何必泥中曳尾鱼”不正表达了他对朝廷明争暗斗的不屑吗?“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不正表达了他对宦官奢靡生活的鞭挞吗?……

梦随王维……

梦随李商隐……

一曲曲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音调,一句句情真意切、言简意赅的韵律,使曾经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无不历历在目,跃然纸上,使或轻松愉快,或愤懑无奈萦绕于胸。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

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

5.名家对《春晓》这首诗的评价

《王孟诗评》: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以诗近词,太以纤丽故。

《唐诗广选》: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唐诗归》: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唐诗镜》: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峭耳。

《唐诗选》: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而庵说唐诗》: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诗法易简录》: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

《唐人绝句精华》: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6.卞之琳的《断章》评析

节选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

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

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

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看来,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

它的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融般的和谐统一。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

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

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

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两句诗里的“装饰”,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法,如果写成“照进”,“进入”,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

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关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

第一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

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

7.张巡的人物评价

唐代宗李豫在为张巡等立庙时下诏称:顷者,国步艰难,妖星未落,中原板荡,四海横波。

公等内总羸师,外临劲敌,析骸易子,曾未病诸,兵尽矢穷,乃其忧也。于戏!天未悔祸,人何以堪?宁甘杀身,不附凶党,信光扬于史册,可龟鉴于人伦。

其立庙焉,以时祭祀。 李翰在《进张巡中丞传表》中称: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孤城粮尽,外救不至,犹奋羸起病,摧锋陷坚。俾三军之士,啖肤而食,知死不叛。

及城陷见执,终无挠词,顾叱凶徒,精贯白日,虽古之忠烈,何以加焉。若无巡则无睢阳,无睢阳则无江淮,贼若因江淮之资,兵弥广,财弥积,根结盘据,西向以拒五师,虽终於歼夷,而旷日持久。

国家以六师震其西,巡以坚垒扼其东,故陕鄢一战,而犬羊北走,王师因之而制胜,声势才接而城陷,此天意使巡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也,此巡之功大矣。 柳宗元称赞南霁云与张巡等:惟公与南阳张公巡、高阳许公远,义气悬合,訏谋大同。

誓鸠武旅,以遏横溃。裂裳而千里来应,左袒而一呼皆至。

柱厉不知而死难,狼瞫见黜而奔师。忠谋朗然,万夫齐力。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感叹: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说道:张巡亦进士也,凡三入判等,以兵九千守雎阳城凡周岁,拒贼十三万兵,使贼不能东进尺寸,以全江淮。

刘昫在《旧唐书》中赞道:兽解触邪,草能指佞。烈士徇义,见危致命。

国有忠臣,亡而复存。何以丧邦?奸邪受恩。

宋祁在《新唐书》将张巡与许远一同评价:张巡、许远,可谓烈丈夫矣。以疲卒数万,婴孤墉,抗方张不制之虏,鲠其喉牙,使不得搏食东南,牵掣首尾,豗溃梁、宋间。

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巡先死不为遽,远后死不国屈。

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贼亡,天以完节付二人,畀名无穷,不待留生而后显也。惟宋三叶,章圣皇帝东巡,过其庙,留驾裴回,咨巡等雄挺,尽节异代,著金石刻,赞明厥忠。

与夷、齐饿踣西山,孔子称仁,何以异云。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两次评价张巡: 唐人皆以全江、淮为巡、远功。

按睢阳虽当江、淮之路,城既被围,贼若欲取江、淮,绕出其外,睢阳岂能障之哉!盖巡善用兵,贼畏巡为后患,不灭巡则不敢越过其南耳。 彼颜杲卿、张巡之徒,世治则摈斥外方,沉抑下僚;世乱则委弃孤城,齑粉寇手。

何为善者之不幸而为恶者之幸,朝廷待忠义之薄而保奸邪之厚邪! 傅伯寿评价道:尹吉甫之伐俨狁,召虎之平淮夷,皆为有周中兴之名将;陈汤之斩单于(郅支单于),傅介子之刺楼兰,冯奉世之平莎车,班超之定西域,皆为有汉之隽功。在晋则谢安宴衍以靖胡寇,祖逖击楫暂清中原;在唐则王忠嗣之抚众守边,张巡之百战死敌,忠义谋略,卓然冠于一时而垂于后代。

徐钧在其诗中称:析骸易子守孤城,六万惟馀四百人。生道杀民民不怨,千年庙食尚如新。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以张巡、颜杲卿相比: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价:博通群书,为文章不立稿,以忠义死睢阳。

余阙曾立志道:男子当生为韦孝宽,死为张巡。 赵秉文自请守边时说: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辈以身许国,亦书生也。

李东阳作诗赞道:将军有齿嚼欲碎,将军有眦血成泪。生为将星死为厉,尽是山川不平气。

二人同心金不利,天与一城为国蔽。强兵坐拥瞋相视,孝子忠臣竟谁是。

千载功名亦天意,君不见河南节度三日至。 丘濬在《大学衍义补》 中评价:自古名将不用古兵法者三人,汉霍去病、唐张巡、宋岳飞而已,皆能立功当时,垂名后世,然则兵法果不可用耶?曰兵法譬则奕者之谱也,谱设为之法尔,用之以应变制胜则在乎人,兵法亦犹是焉。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称道:不依古法,人自为战,虽古大将不能过也。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号如此严明,足矣。

何必如吴、白辈下毒手乎,勿以成败论英雄可也。 张燧在《千百年眼》中称赞道:余屈指上下数千载间,盖唐有张睢阳,合之武穆(岳飞)而二,当亦闲气所钟也。

唐汝询在《唐诗选》中评价其诗:睢阳死义之士,非以诗名,而其诗亦壮,读之凛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张巡: 张巡守睢阳,食尽而食人,为天子守以抗逆贼,卒全江、淮千里之命,君子犹或非之。

张巡捐生殉国,血战以保障江、淮,其忠烈功绩,固出颜杲卿、李澄之上,尤非张介然之流所可企望,贼平,廷议褒录,议者以食人而欲诎之,国家崇节报功,自有恒典,诎之者非也,议者为已苛矣。虽然,其食人也,不谓之不仁也不可。

若张巡者,唐室之所可褒,而君子之所不忍言也。

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叹:颜常山(颜杲卿)、张睢阳、段太尉(段秀实)辈,一代不过数人也。 蔡东藩在《唐史演义》在评价:张巡许远,为唐室一代忠臣,不得不详叙事实,为后世之为人臣者劝。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中评价张巡道: 及其(安禄山)举兵之后,一举而取得东都洛阳,不意有颜真卿、颜。

8.如何评价韩愈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领导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在散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在诗歌创作方面,针对大历以来诗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皎然《诗式》)的浮荡习气,“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的诗风,自觉地继承和发扬李白、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业绩,力图恢复盛唐气象。

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上勇于创造,大胆革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成为中唐时期诗坛上一个影响较大的诗人。但是,一些文学史和有关韩愈研究的论著,以反映人民疾苦为评价韩愈诗歌的准则,也就是政治标准第一,因而认为韩愈反映现实的诗歌数量不多,没有像白居易那样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意义不大。

如游国恩诸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这样的意见:“从创作实践来看,韩愈主要是继承李白的自由豪放,和杜甫的体格变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传统,独立开拓道路。和白居易着重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精神有所不同。”

(1979年修订本第156页)詹锳先生《唐诗》也是这样说的:“在韩愈诗里也有些反映现实的,。

但这样的诗数量不多,而且往往和个人的不幸交织在一起,认识不够深刻。”张燕瑾同志《唐诗选析》认为:“韩愈的诗歌追求奇险,形成了宏伟奇崛和‘以文为诗’的特色。

但反映社会重大生活内容少,比较肤浅。”类似的意见还有,这里不一一列举。

我以为上述诸先生的论断值得进一步探讨。韩愈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在数量上不及杜甫和白居易,但反映人民疾苦不是评价作家作品的唯一标准,就韩愈而论,他的诗歌既有深切同情人民苦难,揭露统治集团罪恶的篇章,也有不少是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佳什,更有猛烈抨击佛、道二教危害之作,还有指斥当权者压抑人才,抒发怀才不遇的作品。

这些都从不同方面较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的重大生活,有强烈的战斗性,应该说也是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9.唐诗选的读后感

《唐诗选读》读后笔记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杜甫,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战事连连缭乱了骚人的心,国事茫茫碾碎了骚人的心。在失陷的长安,他泫然疾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潸然长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黯然悲书“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梦随白居易,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年华。他毫不讳言,对黑暗的现实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正表达了他满腔的愤怒吗?“麒麟作脯龙为醢,何必泥中曳尾鱼”不正表达了他对朝廷明争暗斗的不屑吗?“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不正表达了他对宦官奢靡生活的鞭挞吗?

梦随王维,除了他确实有着比较多的社会交往和生活内容外。更主要的是他还是比较看重这种题材处理上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的。诗人直面现实人生,寄慨于送别,在表现人我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乘机咏吟性情,抒陈心志,使题旨超出了一般性的私我格调而得以充分的开拓和升华。他的这些诗生动而真实地展示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诗中临别执手、行旅途中、别后相思等等场景极为生活化,也极有动画感。这些都成为我们研究诗人社交活动的年谱性材料,自然也具有颇高的了解盛唐风俗人情的认识价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