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利与义的古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里仁> 此语出自《论语·里仁》,是孔子所说的话。大家对此句常有的误解是,好象孔子在此是在贬低小人、否定利。 事实果然如此吗?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义”?什么叫“利”?朱子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朱子所说的“天理”,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天道”,《礼记·乐记》中记载,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没有私心的好恶,便是无私,便合乎天道、天理,我们总不能说我喜欢的就说是对的、不喜欢的就是错的吗?“天理之所宜”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欢不喜欢,只要是符合道义的时候,符合仁义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欢也不能做。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 程子说:“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 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有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由此可知,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那么,请问,谁喜欢与这样的小人一起做事交朋友呢?贬低这样的小人,而提倡人们学习着去做个君子,不是要害人害社会,而正是要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 那么,孔子是不是否定“利”呢?《易传》中说“利者,义之和也。”只要我们能尽职尽责地按照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么,利也就在其中了。 最大的利是使我们活得心情舒畅、问心无愧,而不是富贵。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却应该提倡做好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 2.关于利与义的古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里仁> 此语出自《论语·里仁》,是孔子所说的话。大家对此句常有的误解是,好象孔子在此是在贬低小人、否定利。 事实果然如此吗?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义”?什么叫“利”?朱子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朱子所说的“天理”,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天道”,《礼记·乐记》中记载,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没有私心的好恶,便是无私,便合乎天道、天理,我们总不能说我喜欢的就说是对的、不喜欢的就是错的吗?“天理之所宜”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欢不喜欢,只要是符合道义的时候,符合仁义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欢也不能做。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 程子说:“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 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有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由此可知,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那么,请问,谁喜欢与这样的小人一起做事交朋友呢?贬低这样的小人,而提倡人们学习着去做个君子,不是要害人害社会,而正是要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 那么,孔子是不是否定“利”呢?《易传》中说“利者,义之和也。”只要我们能尽职尽责地按照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么,利也就在其中了。 最大的利是使我们活得心情舒畅、问心无愧,而不是富贵。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却应该提倡做好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 3.关于“见利忘义”的诗或诗词有哪些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资治通鉴·晋纪》——这两句大意是:厚厚的钱币,甜甜的美言,这是人所应当畏惧警惕的东西啊!社会生活中,当权在位的人常常会遇到甘言和厚币。对此,廉清奉公的人自会清醒地辨别甘言的企图与厚币的来路,采取正确的对策;而贪赃枉法的人则会欣然接受,来者不拒。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出自: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懦行》——这两句大意是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 在社会精神领域内,贵义贱利是我国占代正统的义利观。青蝇嗜肉汁而忘溺死,众人贪世利而陷罪祸。 出自: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最终只会葬在用自己毕生索取的名利垒起的坟墓中。晋侯见利忘义,背吾君之约,又负君夫人之托,今日乃自取囚辱,夫人何为哀痛如此?出自: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满望终身做大臣,杀妻叛母绝人伦。 谁知鲁魏成流水,到底身躯丧楚人。三国灭宋却独吞,上党欢收未费兵。 淖齿杀王图自立,杀妻做将梦成空。见忠识孝闻节义 利欲熏心丧骨气 。 色厉而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曹操。 4.关于“见利忘义”的诗或诗词有哪些1. 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资治通鉴·晋纪》——这两句大意是:厚厚的钱币,甜甜的美言,这是人所应当畏惧警惕的东西啊!社会生活中,当权在位的人常常会遇到甘言和厚币。对此,廉清奉公的人自会清醒地辨别甘言的企图与厚币的来路,采取正确的对策;而贪赃枉法的人则会欣然接受,来者不拒。 2.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出自: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懦行》——这两句大意是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在社会精神领域内,贵义贱利是我国占代正统的义利观。 3. 青蝇嗜肉汁而忘溺死,众人贪世利而陷罪祸。出自: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最终只会葬在用自己毕生索取的名利垒起的坟墓中。 4. 晋侯见利忘义,背吾君之约,又负君夫人之托,今日乃自取囚辱,夫人何为哀痛如此?出自: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5. 满望终身做大臣,杀妻叛母绝人伦。谁知鲁魏成流水,到底身躯丧楚人。 6. 三国灭宋却独吞,上党欢收未费兵。淖齿杀王图自立,杀妻做将梦成空。 7. 见忠识孝闻节义 利欲熏心丧骨气 。 8. 色厉而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曹操 5.利与义的文章利与义之间平衡的艺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把君子和小人就这样简单而粗暴的区别了开来,但是在,生活中大多数人既不是小人也算不上君子,但我们至少要做到看见“利”的存在的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道义。俗话说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主要是在利与义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所谓不为利驱、不为物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 综上所述,所谓义,应该是一种有正当付出,有正当回报的行为及行为精神。,而所谓利,则不仅仅只是一种索取,关键在于不妄取,不妄做,照我看来,利与义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我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完全可以兼顾到做人的道义: 商人追求的是平等交换的利,利己不损人的利,满足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 君子追求的是世道和善的利。志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国之栋梁应有之胸怀。求在利人,不在利己。他人与国家获利,就等同于自己获利。损己利人之心,虽人皆有之,但也惟君子常有。此类人当得社会称誉与信任。 圣人之求利,在于万民,在于长久;其利可施诸社会,可流诸百世。如孔子爱人之思想,老庄无为相谐之道。既秆于春秋战国,亦延至于今,使大众受用,可称之。 故为国求利者,圣贤;为己求利者,亦君子而非小人。 只要是凭着自己双手打拼赚来的,利己不损人的就应当说是有义之人。 总之,利与义并不矛盾,二者没有善恶之分,分别善恶的是我们的心,是取利还是取义,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利要取的合理合法,才能问心无愧,义要光明磊落,才能心安理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