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悯农》的理解李绅《悯农》一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un), 国内由于飧字用的很少,是个冷僻字,当初为了让诗歌更通俗易懂,改为餐了。 【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李绅《悯农》二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谷子;栗粟。 3. 犹:还。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译文】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2.跪求<悯农>赏析李绅《悯农1》赏析[color=Blue][size=4]【悯 农1】(李 绅)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size][/color][color=Red][size=4][注释] [/size][/color]1.悯:怜悯。 2.粟:(sù) [color=Red][size=4][简析] [/size][/color]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唐代诗人。悯农 作者:【李绅】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释】:禾:禾苗。 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餐:饭。 皆:都是。【简析】: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 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淼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3.经典古诗词赏析 古诗《悯农》全诗是什么 《悯农》的《悯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绅。其全文古诗如下: 第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后才改为餐了。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第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悯农》全诗解释第一首的解释: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第二首的解释: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原诗: 悯农二首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背景: 创作时期是中唐作者:李绅文学体裁:五言律诗赏析: 第一首: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诗句显得更为凝重沉痛。 “农夫犹饿死”,这又与前句形成了反差,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使读者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第二首:诗句描述了劳苦农民辛苦工作的情景,在最后一句用了问号,表现出了作者深深的愤懑之情,同时告诫每个人要节约粮食不可浪费。 5.作文喜欢古诗《悯农》并说说原因李绅——《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赏析: 这首名诗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既然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那么丰收的粮食都到哪里去了呢?人们不难知 作者之意:“苛政猛于虎也!”诗人委婉而深刻地揭露了统 治者剥削者残酷剥夺农民军劳动果实的罪恶。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这首描写农民在烈日下艰辛苦锄地,感慨叹一粥一饭 来之不易,暗斥侵夺农民劳动果实的剥削阶级。两首“姊 妹篇”都具有与内容相称的形式,均选用短促的仄声韵律, 给人以急切悲愤的感觉、抑郁难伸的气息,因而更具有艺 术感染力。 6.悯农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什么悯农这首古诗告诉我们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 出自:《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原文: 悯农 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赏析: 这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虽然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 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 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介绍: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7.悯农古诗的意思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扩展资料: 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 8.悯农的诗歌赏析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 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9.古诗《悯农》释解《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原文: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0.悯农的诗歌赏析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 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