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写一篇关于对宋词识认的随笔

1.写关于“汉字”的作文

第一篇:我爱你!汉字 汉字如同一个个淘气的小宝宝,每当我见到它们时,就会感到其乐无穷。

由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草书又到行书,这是多么美妙的演变啊!汪竹柏说得好“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

狂草奔放,凤舞龙翔。” 这些被囚禁再方格里的小精灵,有着独特的性格,每个小精灵,都有不同的风韵,独具自己的本领。

“展”使你觉得全身轻松,而“紧”又好像不能自如。“悦”一看就心情舒畅,“伤”又如同将你千刀万剐。

遇到“太阳”便能感到无穷的热力,见到“月亮”就会觉得凄凉又带着清丽的光辉。这些汉字无穷无尽的变化,让我不禁慷慨激昂,为祖先伟大的创造连声称赞!汉字的有趣还体现在写谐音上。

就拿谐音歇后语说吧,虽然表面意思很普通,可含义深刻,让人回味无穷。如,“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葱和豆腐在一起,必然是有青有白,所以“一青二白”,另一个意思是,事情知道了真相,所以“一清二白”。

汉字,多么有趣啊!我要大声喊出:“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我爱你,汉字!”第二篇:汉字的灵魂 走在街边,我们总可见到这样的情景:音像店中,那轰鸣的音响中传出的始终是那节奏感极强的英文歌,人们也如过江之鲫般涌向英文歌专卖区,而那零落的、稀疏的民乐CD盒上却满布着灰尘。 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便涌出一股酸楚:“汉语真的走向衰落了吗?”大开的国门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而那外来的语言也似潮水般涌入了年轻人的大脑,淹没了大街小巷。

于是少了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多的是一份沉重的哀思…… 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的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入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氲的水汽打湿人们的易感动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么的令人心向往之。 汉语也是神奇的。

某位作家曾写过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言短文。内容浅显,但据说通篇文字只有一个读音“shi”(当然,音调不同),这实在令人惊叹。

也许,世界上也只有汉语能做到呢? 可是,我们拥有着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却为何要弃之不顾,而去追寻其他民族的语言呢?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语言是世上最美妙的语言!”唯独那些不可理喻的崇洋者疯狂地攻击着自己的母语,着实令人费解。 德国有这样的规定: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必须使用德语。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学习英语,本是为了方便与外国友人沟通,而我们甚至连面对同胞时也讲英文,这是为哪般呢?百年前,中国被武力奴役,不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被语言奴役…… 翻开线装书本,淡的檀香味飘进鼻子——这才是灵魂的味道啊!飘逸的李白,哀怨的易安,豪放的东坡,他们费尽心血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的灵魂,然而这灵魂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飘散了吗?不!决不能!请让我们一起张开双手,拥紧我们的灵魂吧!第三篇:小论汉字 我认为汉字最杰出的是在成语和文言文方面。

成语,含五一文,是简洁精辟的,它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当然也可以是古代文人造词或从典故引申而来。比如亡羊补牢、梁上君子、刻舟求剑等十典型的典故类成语,如空空如也、临深履薄、任重道远等则是典型的造词而得的成语。

文人造成语最为频繁的时期当是春秋战国时期,比如《论语》,就是一本很好的成语手册,里面有许多非常精彩的成语,有比如《庄子》,亦有许多诸如游刃有余、庖丁解牛等非常漂亮的成语。那么为什么在当时会涌现出如此多绝妙的成语呢?这恐怕要归功于战争这东西。

如果没有战争,没有兵慌马乱、战火纷飞,各诸侯国之间和平相处,搞搞贸易,玩玩经济,那恐怕中国的文字(至少成语方面)不会有如此高的造诣。正是由于战争,许多有识之士就已是到他们有活干了,于是涌现出诸子百家,形成百家争鸣的场面。

各派人士奔走于各国之间,努力向君主和愚民们灌输他们的思想,愚民们容易糊弄,而君主们,尤其是他们手下的爪牙心服,个个老奸巨滑,居心叵测,不讲究些技巧策略是必败无疑的。于是,各派人士不管是胡编乱造还是道听途说,搜刮来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来作为事实论据,以此来直接或间接证明他们的观点(事实证明效果非常非常的好)。

于是,许许多多典故类的成语也就诞生了,至于每一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真是假,那就很难说了,但对于成语本身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文字这种东西本身就是真真假假。 至于人们流传下来的成语,则是属于“实利”的,不漂亮不精彩但很到位、很贴切,所以往往和俗语分不清楚。

但又是何必呢?何必去区分成语与俗语呢?成语本身不就是变相的俗语吗? 汉字极讲究“音”“形”,成语亦是如此。比如“风驰电掣”,不但读起来如同闪电一般,而且。

2.求一篇诗词随笔.

感悟稼轩词窗外,明月高悬,清凌凌的照着大地,暮夏的时候,连风都开始浅浅的。

今天上午的时候对着“西风烈烈”这个词,开始浮想联翩了,想到大漠西风胡杨,想到英雄,想到听到的一刹那就被无尽的悲伤击垮的《英雄泪》。王杰,那个有故事的人,用自己的沙哑低沉而又沧桑的嗓音,低低诉说着千古英雄的哀伤,伤到尽头,可是会有泪珠洒落。

不是英雄无泪,只是无人可以看到,那撒到心里的泪,一点一点,在历史的天空,如星星般,静静的,无人知晓的流动着。是的,我崇拜英雄,崇拜那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无畏,崇拜那种纵使千军万马吾往矣的决绝,可是又为他们“弦断有谁听”无人能懂的哀伤而痛着。

想起稼轩,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苏武,他们一样的忠勇无畏,一样的坚韧执着,一样的横绝古今,千年的时光飞过,他们,在历史中,定格成永恒。想走近他,倾听他内心的诉说,再次讲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读着读着,忽然想哭,甚至无法和学生说下去,就是那样被触动,被哀伤打倒。

是的,我看了曾经那个白衣儒将在马上冲锋陷阵,那个带领50人冲入几千敌人大营斩杀叛徒的豪气冲天,那样坚韧而又坚定的眼神,会让我们看到希望。可是,他老了,已是白发苍苍,这是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渴盼着可以在上战场,甚至战死沙场。

沈从文说,将军,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家乡。稼轩,只想回到战场,可是,可是,一代英雄,在乡村慢慢陨落。

曾经,年少的时候,最爱宋词的柔情缱绻,“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婉约不可言,那样的朦胧浅浅,很远,又很近,总能拨动年少的心。慢慢的,开始读懂,想去读懂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永恒的哲理命题和永恒企盼,读懂那些埋藏在英雄心底的渴盼。

陈平原说,“千古文人侠客梦”,而我要说,自古人人爱英雄。越是年长,越是读懂那些埋藏在冰山深处的深邃,读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慷慨激昂,读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栏杆拍扁,无人会登临意”的千古孤独和悲愤,无人可诉,无人能懂,唯有天地悠悠独往来,读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惊天地泣鬼神的哀伤。

天地那样大,梦想抱负,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美人最怕迟暮,英雄也在慢慢老去,一天一天,遥望着北方,那是我们的家乡,曾经的乐土,那里有我们的乡亲在受罪,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熬着,盼着,可是,当权者看不到,也许假装看不到,他们在意的是自己。只有稼轩,一辈子,从少年意气风发想要为国马革裹尸,一腔热血,总以为海阔天空,可以像曹操孙权那样闯出自己的天空,“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每次讲到稼轩词的时候,内心总是特别特别的激动,是他从那个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全才苏东坡手中接过豪放词的大旗,并且继续发扬光大,不是想,是用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行动,在战场上,谱写豪放词的英雄传奇。他是忠诚是英勇无畏是无数国之脊梁的化身,他的铮铮铁骨,曾撼动一个王朝。

文武双全的稼轩,空怀一身抱负,却只能任年华虚度,将无尽的才华浸泡在怀中,独自啜饮,纵有一身本事,奈何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把缕缕忠魂,化为无尽的哀伤,和着英雄的鲜血流淌。醉酒吟风中,漫不经心的就将宋词推向了文学的高峰,让后人无限敬仰。

他将自己的豪气,化为满腹愁肠,将宋词吟咏成人间的绝响。稼轩,一个伟大的生命,一个真实的灵魂,我们读懂了你的苦楚,读懂了你的豪放,也读懂了你惊天地泣鬼神的忧伤。

一个词人的铮铮铁骨,跨越时空,在星河璀璨中,发出不绝的声响。

3.谁帮我写篇关于楚辞或宋词的论文 300字 急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

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

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

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

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

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

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湘夫人十《楚辞九歌》组诗之一 描写相恋者的思慕,想象中的共同生活的美景合未能相遇的惆怅心情,热烈的追求和期盼终归失败的主题反映了诗人的精神痛苦。

特色 1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 章法上,回环跌宕,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例如:意淫中的二人相会,极力渲染相会之处的淫荡。赋) 3 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 4 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笔触细致而含蓄 5 本诗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悠远,既有民歌风情却也不失精炼典雅,“兮”的运用使句式活泼,增强了节奏感。

4.我想提个关于诗词写作方面的问题

诗词创作技巧----略说技巧 2006-5-6 13:24:09 诗贵真情,也就是说要有真情实感,但同时,诗作要有艺术感染力,要能够吸引读者,这就有一个技巧性的问题。

意大利批评家塔索在《论诗的艺术》中说:“有志于写作……的每一位诗人,应当注意三件事,即选择题材,使它能够接受诗人努力追求的最完美的形式;赋予题材以这种形式;用最精致、最适宜的装饰,把题材打扮起来。”认 为这就是诗词创作的技巧问题,大约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谋篇,也就是诗词的整体设计。

包括题材、内容、布局、层次等。 二是修饰,也就是诗词的艺术设计。

包括造句、遣词、选形(哪几个汉字组合更美观)、辨音(哪几个汉字的搭配更动听)、押韵(当然也有不用韵的)、节拍、旋律等。 说到技巧问题,对一句话记得特别清楚,那是巴金在80年代初期会见南斯拉夫作家时提到的:“我主张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不要靠外加技巧来吸引人。”

认为此言极是,道出了艺术的辩证法,揭示了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是对传统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形象化表述。 实际上,在我国诗词创作乃至整个艺术创作中,历来有两种美感追求,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并且认为后者是更高的但又难以企及的境界。

“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单纯、质朴,也就是“无技巧”之美,在整个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得到普遍运用。比如: 李太白论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谢榛说:“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四溟诗话》) 《乐记·乐论》主张音乐:“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董其昌论画:“工不如拙”,“以淡胜工”。(《画禅室随笔》) 黄庭坚论书:“凡书要拙多于巧”,“守实去华”,“质胜于文”。

(《山谷老人刀笔》) 李渔论戏曲:“能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闲情偶寄》) 姚鼐论文:“文章之境,若佳于平淡,错词遣语,有若自然生成者”。

(《与王铁夫书》) 凡此种种告诉我们,艺术之美在于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但只有形式也不能成为美。这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任何技巧,但我们却从平淡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 因此我们说,诗词创作来源于诗友对生活感受的喷发,而不是技巧的表演,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晚年回顾自己的创作时,深有感慨地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示子谵》) 但是,“无技巧”并不是不要技巧,真情实景也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来表现。所谓“无技巧”,就是要在诗词创作中,技巧的运用要适合于内容,要做到不着痕迹地 “化入”,浑然天成,技巧不应该突出自己,而是要突出内容,与内容融为一体。

刘禹锡曾这样评价白居易的诗:“郢人斤斲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赠》)作诗就要像匠人运斤成风削掉郢人鼻子上的那一点儿白土而不伤鼻子一样自然。

当然,这种“无技巧”的境界,没有高深的艺术修养,没有高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没有锲而不舍的追求,没有孜孜不倦的努力是达不到的。正如古人所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梅尧臣《读邵不疑诗卷》)鲁迅先生曾经针对某些青年人想要得到写作的“秘诀”时说:“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高尔基也曾告诫青年作家说:“你们年轻人,总是在追求‘形式’上折磨自己,……这是极其无益的工作”。

(《文学书简》),所有这些,都是要告诫我们不要滥用技巧。我们愿与同道的诗友共勉:用实情,写真意,不赶时髦,不卖弄技巧。

有诗友可能要问:你怎么光说不练?哈哈,岂不闻“用权威的口吻谈论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再也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讨论作诗的著作有一百部,而创作出来的诗却只有一首;教授雄辩术的教师随处可见,可是几乎就没有一个雄辩家”。(伏尔泰《论史诗》) 诗词写作技巧之拙见 “诗乃心语,情乃诗魂”。

写诗重在一个“情”字,情者涵分感情、激情、热情之别。首先要有感情,才会触景生情,这就是激情。

但又必须热心于写,这就需要热情。有了情字,你就可以习作了。

余者便是如何掌握写作技巧了。诗词写作技巧很多,大体可归于以下几个字:典、喻、寓、谐、拟、逥、谜、藏、形。

“典”乃指引用典故或古诗名句,如李白《忆秦娥》词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用了“灞陵折柳”典故。

“喻”乃比喻手法,如柳永《迷神吟·一叶扁舟》词句“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该词句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作者所眺山、林之景。

其中,以“画屏”喻所眺景色,以“黛眉浅” 喻“遥山”之青绿色因远而变苍淡。“寓”乃寓意于字句之中,如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词句“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

5.以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 为命题写一篇作文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 你的双眸,你的脸庞,你的莞尔一笑,你的沉郁凄楚。你时而的朝思暮想,你偶然的万箭攒心。你的一切争先恐后的怒放,不放过我心里任何一个角落。

你身着黑色衬衣,坐在床边,手握电话,眺望远处,神色平和安稳。我在电话的另一头诉说着点点滴滴,关于你,关于我,亦或是关于身边的一切。你时而郁闷丛生,时而无可奈何,我都知道,虽说你扮演着一个安静的倾听者。那个深秋的雨后,天空俨然如剔透无暇的水晶,云消雾散,碧空澄澈。它就像我的心,因为能同你交流,那份困扰烟消云散,冲破禁锢,安然的释放。 寒冬腊月,你的生日来临。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搓热手心,互相呵着热气,连面对面讲出的 话都在颤抖,仿佛稍不留神就会瞬间凝华成冰。惟独你我知道,这冷冽与刺骨,即便能冻结万物,也无法冷却我们温暖的心。谁说冬日单调,扼杀一切?我们互相关心,任凭风雪冻结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冬日之景却意外有些令人微醉。那些萎靡的花草中,也蕴含无限的生机。

春天慢慢一点点发芽,滋生,成长。你的米色毛衣就像春风一般和煦。你坐在藤椅上,懒懒散散晒着太阳,手握一书,自在悠闲,十分惬意。我都可以想象,因为之后我再见你,你又多了一份安宁与闲致。莺歌燕舞的天地里,你的回眸一笑和三三两两的玩笑话,惹人忍俊不禁。春天就是那样美好,你努力却不经意地取走我的疲惫与困倦,让我不浮躁,静静沉下心,专心手头的事。当我被压力困扰,你的玩笑便会恰好地轻飘飘出现,升华成我打破枷锁的武器,轻松释怀。

盛夏,光年,香气弥漫。你那被汗水浸透了无数次的汗衫无数次在我眼前晃过。你与我分享心得,有时意见不同,则会慷慨激昂,六亲不认,扯着嗓子,喊破喉咙,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彼此,乃至吵个没完,最后只能以一方的忍让而暂停。吵完之后又一如既往地有说有笑,不亦乐乎。毒辣的阳光,就让我们在它的热情灼烧下茁壮成长吧。你真是我最美的风景,比初春的柳絮,盛夏的荷花,深秋的大眼,严冬的白雪都美。

转眼间,又是一个初秋,亦是我们最后一个初秋。在这么一个片刻,我又想起了关于你的所有一切。如果可以,我不要别离。但倘若我们最后在茫茫人海中相逢但却擦肩而过,缘分已尽,那也无法挽回了。我们无法属于彼此,但可以同属于这片广阔的天空,有你,有我,有我们的一切。你知道,当你抬头,我或许正和你仰望同一颗星球。

朋友,你是开在我记忆深处的花朵,春夏秋冬,无论季节如何交替,你也永不褪色,永不凋零!

2.

寒冬肃杀,百花凋零,万物枯萎,大地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但心中却温暖如春,只因记忆中的那朵花已经漾开,铺满心房。

冬,可谓是学子们最讨厌的一个季节了。本来中午出门就够冷的了,更何况一大早就要去上学。我的家里学校较远,妈妈总是送我去学校当星星还在调皮的眨着眼睛望着大地的时候,一束温暖的灯光已划破黑暗,那是妈妈在为我做饭。等我吃完饭,妈妈已推出电动车,于是我乖乖地坐在妈妈的身后,依偎在她身上,感受那一点点的温暖。

路上,车子疾速行驶,迎面扑来的刺骨的寒风钻入我的脖子,打在我的脸上,顿时感觉身体僵硬,我缩缩脖子。妈妈似乎感觉到了我的变化,将车速放慢,问我:“冷吧?”“不”我边摇头边说。“快到了,在坚持一会儿”。我点点头,泪水顿时盈满眼眶。坐在前面为我挡住寒风侵袭的妈妈,只穿了一件单薄的小袄,而我却穿着厚厚的棉衣,裹得严严实实,而此时,妈妈担心的居然还是她女儿的冷暖。 这大概就是母爱了吧,世界上最无私的爱。

车子陡然一停,“到了”妈妈说。我急忙擦干眼泪,跳下车子,将来时母亲给披的外套有批还在母亲身上。“妈,回去时开慢点,天儿冷。”妈妈颇具深意的看了我一眼,用那已经冻的僵硬的手摸了摸我的头,用力的点了点头。

朝妈妈离去的方向望去,冬日的阳光薄薄的洒落下来,轻纱一般笼罩着母亲,那一抹灰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分外耀眼。

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突然被撞击了一下,开出了一朵顺不醒目但很美丽的花朵,我想那是母爱之花,它将永远开在我心底,开在我记忆的深处。

6.散文摘抄和赏析

故乡的夏天

在我的印象里,故乡的夏天总是来得很突然。聒噪的蝉鸣春末的一天一下子就叫起来了,这夏天一出现就与人撞个满怀,令人感到措手不及.可故乡的孩子们却不这么想,他们总是得意的拿着蝉壳在我眼前晃悠,这些宝贝是他们很早就在树下发现的。 故乡一进夏天,就变得美丽起来。山前山后的花成片地开放,还有泥路田埂上的花,虽说都是些不知名的,但她们都在风中绽开了笑脸。女孩子们这时候也很难瞧见了,她们总是躲在花从里,偷偷地折下自己喜欢的花儿。有的揣在口袋里,小心翼翼地带回家;有的抓在手里,在风中挥舞着;还有极漂亮的则顺势插在头上,接着脸上腼腆的笑也绽开了,但总还未等你看清,她们就红着脸跑远了。 夏天最热闹的要属河边了,那些贪玩的孩子们早就耐不住夏天的热,巴望着能用水清凉一下。男孩子们总喜欢站在河岸边高高耸起的大石头上,然后纵身跳进河里,溅起又高又清的水花。待到跳下水的孩子刚刚站稳脚跟之后,其他的小伙伴们就会过来与他扭打在一起,这个潜下水去抱他的脚,另一个爬泳过去搂他的腰,“一`二`三”大家一起使劲把他撂倒在水里。这时候坐在岸边的女孩子们就“咯咯咯”的笑起来,她们总是只坐在边上,将脚放入清澈的河水里面,轻轻地打起几圈涟漪。有的相互搭着肩头,有的手拉着手,她们好象总是有笑话,也总是有说不完的小秘密。有的女孩子胆子大,撩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地缓步走进河里。她们很少游泳,只站在水里透过水去看自己那干净漂亮的脚丫。 村头的池塘也常聚集着孩子们。他们总是带着鱼杆‘鱼篓到那里去,有的还挎着篮子,因为啊,那池塘里头有鲜艳的荷花.孩子们会悄悄地撑上小舟躲藏到荷叶丛中去,有的顺手折下几只含苞待放的,拿回家去插在大缸里欣赏。 每天夜晚繁星点点的时候,村里就会热闹一阵子.各家各户都坐到屋后的院子里头,一家老小围坐在一张桌子边,谈笑风声。桌上常常摆上一大碗绿豆汤或是百合汤,有的时候还有清凉解渴的大西瓜…… 故乡的夏天并不短暂,它结束就像它到来的时候一样,显得有些突兀 。总有这样一天,早上还是烈日炎炎 ,突然闪电雷鸣`暴雨如注,待到雨过天晴,就忽然感到寒冷了。套上一件长袖,踏过泥泞的小道,看到路边的菊花已经含苞待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