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高》一诗写秋天苍凉之景的诗句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孟浩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崔涂 【送友人】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申欢 【兜玄国怀归诗】 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 李贺 【句】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 张谔 【九日宴】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崔国辅 【九日】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登高关于秋天诗句的情感《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3.请赏析《登高》诗中作者“悲”的是什么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来做客,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 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 “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 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4.描写秋天登高赏月的诗句描写秋天登高赏月的诗句: 《山居》 【唐】李频 欲出穷吾道,东西自未能。卷书唯对鹤,开画独留僧。 落叶和云扫,秋山共月登。何年石上水,夜夜滴高层。 《游敬亭寄崔侍御 (一本作登古城望府中奉寄》 【唐】李白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 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 时来顾我笑,一饭葵与藿。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