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理诗,或者佛家经典语录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 (金刚三昧经)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 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 (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理趣六波罗蜜多经)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佛遗教经)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12、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13、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 (智者大师)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 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 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16、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 (翠严禅师)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 苦哉苦哉。(黄檗襌师)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 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 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19、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 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 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 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 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 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 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大慧襌师)23、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24、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归宗芝庵襌师)25、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襌师)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云峰襌师)27、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28、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 (妙禅师)29、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30、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31、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 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32、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 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33、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34、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 ’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35、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 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3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 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37、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38、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师)39、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师)40、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 2.有关佛理的名言有哪些十世今古,始终不离于当念; 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豪端 “乾坤马一毛”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清 ” zhuao1997qianming: 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 戕人慧命,甚于砍人脑袋/ 如能随顺诸位之愿望,甚至启发道心,实乃诸佛菩萨之加庇/ 其功德尽皆回向一切众生,若有错误,还望诸位善知识指正/ 1 活着做什么: 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 生:本来清静圆明,为何产生世界: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文殊 3 死:A业果成熟直接去净土或地狱 B 其余,先经过中有身(免强说是灵魂)大约最长49天,再投胎或化生。 C 去净土的学业成就,还要回来度众生;去地狱的灵光闪现,还会上来重新修行。 4 梦为何物——独影意识——第六意识的反面 5 学人为什何不能有显著的成就——玩弄佛法,拿佛法来消遣。 6 菩萨:大道心众生,古译;玄奘以后翻作觉有情。大心凡夫就是菩萨。 觉有情:有情就是有烦恼;觉悟,是方向对准。航海,方向准,暂不见彼岸,必到彼岸。 7本愿:世世都发这个愿。本是真如本性。没见性人,从识里面建立愿心。法身菩萨本愿,不为外境所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也如如不动。 8如想去除病痛,摆脱烦恼,实现愿望,乃至明心见性,了脱生死,内圣外王请先阅读 南怀瑾,净空法师的著作/因为容易看进去,然后再阅读原文大藏经! 3.有关佛理的名言有哪些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八大人觉经》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八大人觉经》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佛说十善业道经》 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佛说十善业道经》。 4.佛理诗,或者佛家经典语录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 (金刚三昧经)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 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 (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理趣六波罗蜜多经)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佛遗教经)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12、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13、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 (智者大师)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 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 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16、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 (翠严禅师)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 苦哉苦哉。(黄檗襌师)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 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 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19、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 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 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 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 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 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 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大慧襌师)23、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24、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归宗芝庵襌师)25、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襌师)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云峰襌师)27、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28、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 (妙禅师)29、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30、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31、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 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32、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 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33、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34、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 ’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35、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 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3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 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37、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38、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师)39、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师)40、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 5.有哲理的诗句古代哲理诗: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 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现代哲理诗: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 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简析]此诗与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