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蜀中吟》《同治道光四朝诗史》。杜甫绝无《蜀中吟》诗。余不揣其浅薄寡陋,甚恨俗人冒杜甫之名而作此等鄙陋之句。故贴此《蜀中吟》,以正天下之视听。另案,《蜀中吟》盖为古诗题,古人尝有“相思未相识,闻在蜀中吟”(唐释齐己《白莲集·寄李洞秀才》)句。 “杜甫”《蜀中吟》真相 近日一首打着杜甫旗号的藏头露尾诗《蜀中吟》在网上广泛流传,究其原因,是其影射最近几桩热门案件。 其实真正的《蜀中吟》。原文如下: (一) 巴山夜雨几年秋, 玉垒轻烟万古浮. 学校文翁驰誉望, 词章司马尽风流. 极边关塞空中尽, 如画江天望里收. 无角雀真穿我屋, 何因喘月徧吴牛. (二) 益州分度井星躔, 百产丰饶满大干. 气象尙嫌秦汉陋, 人才端许宋唐贤. 无穷烟景供游赏, 大好江山任变迁. 岷水莫嫌频泛滥, 狂澜已近百余年。 (三) 如鳞比户乐虞唐, 天下军储此半偿。 交扈羣飞争啄粟, 杂花乱放逐骄阳。 山巅水角皆腴壤, 雨覆云翻羡报章。 独有田翁深阅厯, 逢人辄与话沧桑。 2.蜀中九日登高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1)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选项分析甄别,做出正确选择.“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A:赏析正确;B:第四句“鸿雁那从北地来”,采用反问,不是设问.赏析有误;C:赏析正确;D:赏析正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答案:(1)B.(2)抒发作者强烈的思乡情怀.译文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3.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选自哪一首诗《送梓州李使君》 作者: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解】: 1、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2、翻:翻然改图之翻.这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论”.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韵译】: 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着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活象泻着百道清泉. 蜀汉妇女以花织成的布来纳税,巴郡农民常为农田之事发生讼案. 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办学教化,不可倚仗先贤的遗泽清静与偷闲. 【评析】: 这是一首投赠诗,送友人李使君赴梓州上任.诗以即景生情,抒发惜别心绪,也兼写蜀中的风景土俗.开头四句写梓州山林奇胜;五、六两句写“汉女巴人”之风俗;七、八句以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比拟李使君;寓意不能因为此地僻陋,人民难治而改变文翁教化之策. 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4.【描写经过努力便有收获的俗语,古诗】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涛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者不详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5.诗人在古诗词中往往借“酒”抒发怎样的感情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君子有酒,旨且多".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洁的大诗人.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 饮酒诗(之十四)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诗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既有心神的澄静,复具人性的高扬,活泼欢畅,饱满健举,创造出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使酒文化在这座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据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与酒有关的有170首,占总数16%左右;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约300首,占21%;而在《唐诗三百首》选本中,明确提到酒的诗有46首,占15%.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曾多次隐居学道,野山深林之中,“倾事幽酌,顾影还独尽”,这时他往往乐于独斟自饮,飘然来去.如要寻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 “幽人”,想必是一位与之气味相投,仙风道气的高士.从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看,李白确实得到了陶渊明“任真”的嫡传.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杜甫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呜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后寓居四川近十年.他的咏酒诗写实的成分居多.蜀中酿酒素有传统,青城山道士秘酿尤为著名,今日还留传其名酿“洞天乳酒”.杜甫受酒后,即与邻翁、渔父等乡老朋友分享,一面下棋消遣,一面品尝美酒,其田园乐趣于此可见.在宋代的苏东坡的饮酒诗中,“破愁解闷”之外,还增添了无限野趣与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岗,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不杯当属水仙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诗、词、文、书法、绘画全能.苏轼并不擅饮,但颇好置酒招客,本诗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他自己曾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这又为后世文人,开启了新一流酒风.苏东坡并且知酒、酿酒,著有《东坡酒经》专书,以及咏“竹叶酒”、“洞庭春”、“真一酒”、“蜜酒”、“桂酒”、“松花酒”等诗作,不少都可以直视为酿酒史料,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酒文化遗产. 中国酒道之精髓:"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指明中国酒文化的魂灵"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总的来说,当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愁肠满腹,忧心忡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孔融),"行觞奏悲歌,永夜系白日"(徐干),"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身世酒杯中"的辛弃疾"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过着"寄酒为迹"的生活,当报国无门的时候则"人间路窄酒杯宽".无论"把酒问桑麻"(孟浩然),还是"把酒问青天"(苏轼),或是"煮酒论英雄"(曹孟德),诗人们寄托。 6.古诗蜀中九日 每句话的意思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他席他乡送客杯。 (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这际,分外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在百度知道一搜索就行了,没必要这么麻烦提问,除非你是在刷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