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很久没动的一得阁墨汁会变淡你闻到的臭味其实是墨香,但也要提防是假货! 一得阁”墨汁是采用四川高色素炭黑、骨胶、冰片、麝香、苯酚为原材料,运用传统工艺精细加工而成。四川高色素炭黑色深光亮;骨胶具有托浮力,使墨着纸而不湮;冰片、麝香 均为香料,清香四溢;苯酚是防腐剂,使墨汁长期贮存不腐不臭,一年四季都可使用. 墨汁放的时间长的话香味会慢慢的淡去,你就会闻到墨汁原本的臭味了 墨以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之成分,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 挑选时要打开墨瓶,闻闻气味,是否芳香无臭味。如果商家允许可倒出几滴,看看墨汁里的杂质多不多,再看看墨汁的稀释度,含胶大、较粘稠的墨汁质量较差。最后,待墨汁干燥后观察墨色是否纯正,不发灰泛红黄光。在购买墨汁时要按需挑选,尽量选择容量少的,以免由于保存不当造成浪费。 2.情到深处,红笺应无色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当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 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用夸张 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 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 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 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 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 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 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 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 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 寄书也无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 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 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 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 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 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 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 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 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 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 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 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 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 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 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 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 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 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在解答时既要指出诗句所用手法,又要分析出该诗句表达的情感.“红叶黄花秋意晚”,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既点明时令是秋季,又渲染了萧瑟的环境,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点明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思远人阅读答案.译文: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就着砚石研成泪墨.渐渐写到离别凄楚,离别情深处,那红格笺纸竟也黯然失色.赏析: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三、四句指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下章三句,似秋语出平淡,却深挚动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这两句总括晚秋景物,兴发感秋情怀.“红叶”、“黄花”意象,既是现景描写,又借现景以寓深情;”红叶“自古便是男女传情的信物,让人联想到唐代卢渥与宫女借红叶题诗传情而结连理的故事,而词人在《虞美人》词曾抒发“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的感慨,暗示出词人与行客“曾舒畅红叶传情,惜良缘未结,人已远去今见红叶,能不角动相思季恨?”黄花”,则暗示词人正当黄花节, 即重阳节登高怀念,触发对“行客”的思念.而“黄花”又与宋元以来对处女俗称“黄花女儿”的暗合,也寓有睹划时黄花而思佳人之意.这便“秋意”的真正内涵.“晚”者,兼融别之久与别绪之深.本词抒写闺人伤秋念远之情,用语本色,情感真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