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落花”的意象是什么“落花”是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采用“落花”意象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 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扩展资料: 关于“落花”的意象诗句: 1、《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译文:想要趁着花朵未落之时折取下来,物色一个美丽的侍女赠送给她。 赏析:此处的“荣华未落”,其实是比喻诗人容颜未老;“及……”的句式,则是“恐美人之迟暮”的另一种说法。 诗人委婉表达对落花的想象,用象征手法,直接将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这种美人迟暮的忧虑,将在后世诗人那里成为一种惯用的手法。 2、《前溪歌》:“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 译文:花落逐水而去,为什么当顺流回来,回来也不再新鲜。 赏析:诗人写出落花随水一去不返,轻微的叹息声中似乎隐隐传出生命流逝的无奈。 这一声低低的叹息,也将成为一种惯性,而“流水落花”的意象组合,将成为中国诗歌中最凄美、最伤情的场景。 3、《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译文:兴尽才发现鸣叫的鸟儿已经换了种类,坐的时间太长,以至丁地上的落花也多了起来。 赏析:落花抒发诗人心境澄明意象,体悟悠闲细致的生活情趣;落花中人们纵情游乐,饮酒欢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象群(含落花意象)。 2.古诗词中落花意象的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即柳絮,是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3.在古代诗歌中江水,明月,落花有怎样的寓意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4.宋代词人以落花为意象 有何目的他深知自己是世俗收入甚少的不遇者.不如怜取眼前人;而失意的文人.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明确地集中和体现了 “伤逝”之情.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则更多了些离愁别绪.这里以秦观和晏几道为代表,国力已大不如前.对落花的感慨,提示着四季循环,落花意象比比皆是、青春不再,他这样写道,弥漫着春光不再,无意仕途的心境寓于暮春的落花描绘之中,落花风雨更伤春,飘摇随流水,年华老去.”于清丽淡雅中,而是科举取士制度的弊端等使他们大多没有跻身政治的渠道.故而落花这种美丽.这一类型.作为一个性格中庸的丞相.”通过“落花”这两个富有生命流逝色彩的意象.花落是指春的匆匆离去.对“落花”意象的表述,落花已成为了某种美好事物逝去的表征.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 “花自飘零水自流. 秦观的《江城子》中.故而以“落花”的命运来宽释自己,微雨燕双飞.以晏殊、短暂,多爱抒发自己的私人情感.” 由此可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提起落花词,有报国之心,在他们的落花词中.这类文人几乎完全与政治绝缘的,可以归结为美丽凋零引起的哀伤,但在宋词中,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在描写落花的时候:“飞絮落花时候,但也不可忽视.从而产生一种,等闲离别易销魂. 而欧阳修与晏殊又有着很大不同,暗示着时光流逝. 从历史上看,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以忧伤之美,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看落花凋零,莫过于李清照和朱淑真,但仍多次出现了“落花”的意象,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多借落花意象表述自己对家国的忧思,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命运难料的情怀.采用落花意象的词人,和抱负无法施展的落寞、动态的意象,会使人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流连歌酒,国势渐微、欧阳修为例,乱红飞过秋千去.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是大自然的规律:“一向年光有限身,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是女性词人. 大体上宋代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以下三类,含蕴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花的凋零,惜春伤逝,不得不提晏殊.在耳熟能详的《浣溪沙》中, 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这类词人比较特殊.这类文人的命运更为压抑.宋代女性词人中最有代表性的,尤其是到了南宋;女性词人的落花意象却更具有落花本身的自然特征.如《蝶恋花》中.”欧阳修以女主人公的命运来寄寓自己压抑而禁锢的心情,毫无定则.这样,他虽身居高位.虽欧阳修词作不多. 第二类是失意文人 ,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以及对自己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悲哀.飘零的落花中,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泪眼问花花不语,更容易表现优美,作为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从而流落在社会底层.一登楼.在她们的词作中也常出现“落花”这一意象、苦闷,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但这并非他们不愿为之. 综观宋词史、悠闲或忧愁的情绪,断肠芳草远,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和朱淑真的落花词 “满院落花帘不卷,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表达了多少词人对生命的压抑感和紧迫感:“落花人独立,通常是借落花来表达那种生命易逝.满目山河空念远、 晏几道在《临江仙》中写到,但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去安顿遭遇到不公平的命运时所产生的悲愤情绪.酒筵歌席莫辞频.这个意象.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暗含了人的盛衰沉浮、生死聚散.落花的意象. 第三类 5.有关“唐宋词欣赏”的论文落花之下的独立人 ——从宋词中的落花意象浅析宋代文人的命运观 【关键词】 落花 命运偶然性 文人的个人际遇 家国忧患意识 【内容摘要】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试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落花凋零,飘摇随流水,太多的人看到这样的一幕,都会觉得一种不可自制的悲伤。 这是因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从稿》中也曾这样写道:“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 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毫无定则。从而,产生了一种,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 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 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落花意象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偶然观的是南朝的范缜。 在《南史范缜传》中,这样写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开藩篱落于粪溷之中。” 这段话是他与竟陵王萧子良就关于因果报应说所作的辩论。范缜说,“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风吹落到厅堂里,飘落到席子上,坐垫上,正如你一样出身高门,享受富贵;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粪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 这即是说,人的富贵、贫贱,只不过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罢了。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富贵贫贱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现象。 它包含了一种不可知论的前提,即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只能听其自然安排,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约六百多首。 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因为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 故而,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宋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 同时,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处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内蕴也不尽相同。但是,我认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感时伤物的,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 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个重文抑武,优渥文人的时代。为了适应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成为了入仕的主要途径,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读书办学和研究学术的社会风气。 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明朝徐有贞在《重建文正书院记》中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盛过之。” 宋代统治者,鉴于前朝之教训,对文化没有实行专制,使学术思想得以活跃。宋代知识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论,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与“汉学”相对立的“理学”,以及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寻。 但是,他们可以论政,却仍然是统治者手中的筹码。 其次,在经济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长治久安,商业繁荣。 这也使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 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但是,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国势渐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力已大不如前。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词人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价值取向和处世心态一旦确立和稳固,宋代词人才会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随心而动,去实现冶游、饮酒、隐逸、谪居、参禅等多彩的人生体验。 我大体上将宋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将从三个类别分述之。 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 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有报国之心,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类型,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以晏殊、欧阳修为例。 提起落花词,不得不提晏殊。 晏殊以一寒门士子而至于位极人臣,但是,检索晏殊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 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这种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导致了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的状况。 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