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词的分期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1)南宋词之分期:南宋的词,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南宋初期,和金战争,豪放词风再度蓬兴。因国土沦亡,权奸当道,深以 为辱,於是发而为慷慨悲壮之音。 词人以辛弃疾、陆游为代表。 第二个时期:南宋中期,是蒙古灭金,南宋苟安时期。 讲求声律,竞尚词藻,以姜夔、 吴文英为代表。 第三个时期:南宋后期,是蒙古南侵,临安陷落,南宋灭亡时期。 不敢流露亡国之痛, 只讲求咏物寓意功夫。以周密、张炎、王沂孙为代表。 2)第一个时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他出生於金 人统治下的北中国,青年时期就参加山东抗金的农民起义。 南归后,宋高宗授承务郎, 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兵部侍郎等职,在政治上、军事上表现出 卓越的才能,实行许多利民的措施。但因志切北伐复国,为权奸压抑,屡遭罢黜,未能 尽展其才。 晚年隐居,依然关心国事,不忘人民疾苦。因受排挤,忧愤而死,年六十六, 著有《稼轩词》,因和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辛弃疾的出现,使南宋“豪放词派”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辛词的主要内容是爱国思想。 他指斥了统治者的昏庸懦弱,愤慨南宋的偏安局面,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卜算子〉(“千古李将军”)等。辛弃疾以为国雪耻为己任,常以仰慕历史人物来表 达雄心壮志,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常以英雄事业和朋友互勉,如 〈水龙吟〉(“寿韩南涧尚书”);常表现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爱国思想,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 满怀信 心,表现出永不枯谒的豪壮志,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绘农 村生活和自然景物时,也写出了民在劳作生活中的喜悦,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派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 成就,进一步突破晚唐五代词家的传统题材和手法的限制,融汇各种文学体制的优点, 熟练地抒怀议事叙事写景,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善於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 等手法,构成丰富多采的形象,境界瑰丽、奇特,这种形象雄奇壮美,活跃奔腾,而又 个性鲜明。 词作中的豪情壮志、悲愤抑郁,常能突出他热爱祖国、关怀人民的耿介倔强 性格。他常采用托古喻今日的方式、宛转曲折的比兴手法,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常能 巧妙运用历史故事、前人诗文、经史成语和当时口语。 他的词,不但在南宋词坛影响重, 而且一直影响到清代词人陈维崧等。当时辛派词人还有陆游、朱敦儒、刘过、刘克庄等。 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得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长在民族矛 盾异常尖锐的南宋时期。 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父亲陆宰的爱国思想教育,使他年轻时 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三十岁应礼部试时,就因主张恢复中原, 触怒秦桧而被斥落。 四十六岁入蜀后,在川陕前线先后参加王炎和范成大幕府。东归后, 在福建等地作官。 六十六岁后,大部分时间在山阴老家度过,生活宁静简朴,卒年八十 五岁。 陆游专力於诗,也擅长於词。 著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现存 词一百多首,境界极高,无所不有。 有不少词作抒写了激越的爱国情思,如〈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等, 可和他的爱国诗篇相辉映。他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山梦 山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更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悲愤。 刘克庄赞誉他的词是:“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 能过。”(《后村诗话续集》)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3)第二个时期: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一生未做过官,是位 纯綷的文学家。 幼年随父仕汉阳,漫游湘、鄂、赣、江、皖等地。他在音乐方面造诣高 深。 著有《白石道人歌曲》。他的写景词,能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在幽静清 淡的自然景物中寄托自己江湖寂寞的感情。如〈点绛唇月〉(“丁未冬过吴松作”)等, 总的倾向是消极的。 又如〈暗香〉、〈疏影〉等吟咏花草的作品,向被认为是代表作, 其实缺乏现实意义。至於〈扬州慢〉表现“黍离之悲”,格调沉郁凄怆;〈满江红〉、 〈翠楼吟〉表现不满於偏安局面;〈踏莎行〉(“金陵感梦”)等忆旧怀人的小词,则 风格较疏朗清秀。 晚年生活动荡,又受辛弃疾词影响,词风有所改变。从词风言,他的 基本特点是严守声律,措意精深,雕琢字句,格调高旷。 2.北宋词的分期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1)南宋词之分期:南宋的词,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南宋初期,和金战争,豪放词风再度蓬兴。因国土沦亡,权奸当道,深以 为辱,於是发而为慷慨悲壮之音。 词人以辛弃疾、陆游为代表。 第二个时期:南宋中期,是蒙古灭金,南宋苟安时期。 讲求声律,竞尚词藻,以姜夔、 吴文英为代表。 第三个时期:南宋后期,是蒙古南侵,临安陷落,南宋灭亡时期。 不敢流露亡国之痛, 只讲求咏物寓意功夫。以周密、张炎、王沂孙为代表。 2)第一个时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他出生於金 人统治下的北中国,青年时期就参加山东抗金的农民起义。 南归后,宋高宗授承务郎, 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兵部侍郎等职,在政治上、军事上表现出 卓越的才能,实行许多利民的措施。但因志切北伐复国,为权奸压抑,屡遭罢黜,未能 尽展其才。 晚年隐居,依然关心国事,不忘人民疾苦。因受排挤,忧愤而死,年六十六, 著有《稼轩词》,因和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辛弃疾的出现,使南宋“豪放词派”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辛词的主要内容是爱国思想。 他指斥了统治者的昏庸懦弱,愤慨南宋的偏安局面,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卜算子〉(“千古李将军”)等。辛弃疾以为国雪耻为己任,常以仰慕历史人物来表 达雄心壮志,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常以英雄事业和朋友互勉,如 〈水龙吟〉(“寿韩南涧尚书”);常表现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爱国思想,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 满怀信 心,表现出永不枯谒的豪壮志,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绘农 村生活和自然景物时,也写出了民在劳作生活中的喜悦,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派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 成就,进一步突破晚唐五代词家的传统题材和手法的限制,融汇各种文学体制的优点, 熟练地抒怀议事叙事写景,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善於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 等手法,构成丰富多采的形象,境界瑰丽、奇特,这种形象雄奇壮美,活跃奔腾,而又 个性鲜明。 词作中的豪情壮志、悲愤抑郁,常能突出他热爱祖国、关怀人民的耿介倔强 性格。他常采用托古喻今日的方式、宛转曲折的比兴手法,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常能 巧妙运用历史故事、前人诗文、经史成语和当时口语。 他的词,不但在南宋词坛影响重, 而且一直影响到清代词人陈维崧等。当时辛派词人还有陆游、朱敦儒、刘过、刘克庄等。 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得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长在民族矛 盾异常尖锐的南宋时期。 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父亲陆宰的爱国思想教育,使他年轻时 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三十岁应礼部试时,就因主张恢复中原, 触怒秦桧而被斥落。 四十六岁入蜀后,在川陕前线先后参加王炎和范成大幕府。东归后, 在福建等地作官。 六十六岁后,大部分时间在山阴老家度过,生活宁静简朴,卒年八十 五岁。 陆游专力於诗,也擅长於词。 著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现存 词一百多首,境界极高,无所不有。 有不少词作抒写了激越的爱国情思,如〈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等, 可和他的爱国诗篇相辉映。他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山梦 山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更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悲愤。 刘克庄赞誉他的词是:“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 能过。”(《后村诗话续集》)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3)第二个时期: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一生未做过官,是位 纯綷的文学家。 幼年随父仕汉阳,漫游湘、鄂、赣、江、皖等地。他在音乐方面造诣高 深。 著有《白石道人歌曲》。他的写景词,能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在幽静清 淡的自然景物中寄托自己江湖寂寞的感情。如〈点绛唇月〉(“丁未冬过吴松作”)等, 总的倾向是消极的。 又如〈暗香〉、〈疏影〉等吟咏花草的作品,向被认为是代表作, 其实缺乏现实意义。至於〈扬州慢〉表现“黍离之悲”,格调沉郁凄怆;〈满江红〉、 〈翠楼吟〉表现不满於偏安局面;〈踏莎行〉(“金陵感梦”)等忆旧怀人的小词,则 风格较疏朗清秀。 晚年生活动荡,又受辛弃疾词影响,词风有所改变。从词风言,他的 基。 3.南宋词的盛与衰表现在哪里晚清词人文廷式曾在《云起轩词钞序》中说过:“词家至南宋而极盛, 亦至南宋而渐衰。” 词发展到南宋可谓是达到了“极盛”的地步,极盛的表现首先是词人的数量比北宋时多。根据《全宋词》一书统计,在其时代可考的词人中,北宋有227人,占全部词人总量的26%,南宋有646人,占74%,南宋词人约是北宋的3倍。 (统计数字来自周笃文的《宋词》)从这个数字对比中,即可看出南宋的词坛创作风气要远盛于北宋。其次是词的“品种”增多。 在北 宋词坛上,基本是“言情”词的天下,到了苏轼时期才出现了少量的另外“品种”的词作。但由于南宋特殊的社会条件,词坛上产生了更多“品种”的词,如隐逸词、伤感词、爱国词,且在传统的婉约词中,产生了刚、柔词风“嫁接”后的“清空”的风雅词等。 此外,北宋词人作词是业余的娱乐消遗,常常 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中的情感。而南宋词作却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文人的雅致文学。 南宋词巧 见安排,匠心巧运,意内言外,值得阅读者反复 咀嚼。且南宋词走出了象牙塔,将目光投向更为 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内容要比北宋词有所 拓展和深化,在抒发爱国感情方面,南宋词的 成就是北宋词所无法比拟的,正所谓是“国家 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 山诗》)。 同时,南宋词也有“渐衰”的一面。在北宋 周邦彦词中,由于过于强调词的格律,从而导致 了词“真情不足,技巧有余”。 而在主要是延续 周邦彦词风的南宋婉约派的风雅词作中,这种倾 向就更为严重,其词作只是在重复抒写别人早已 写过很多遍的旧内容、老词汇,而且只是在 “用典”等方面有所推陈出新而已。 此外, 在辛派爱国词中有一些作品过分强调了抒写 “胸中之事”而往往忽视了词本身的艺术特 性,过分注重了“发泄”(指发泄词人郁闷 之气)的功能而常常忽略了词“表现”(指 表现其“感情境界”)的技巧,从艺术性角 度来说,这也是词渐衰的表现。 4.简述南宋词发展演变线索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 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 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 风靡一时的名曲,其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因此,词在唐宋并非尽数可歌,始终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 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 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 张火对吴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方面过时的曲调被淘汰(词调借助文字定型下来),另一方面新创曲调随时繁衍孳生。词变不断推进演变,变旧更新。 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 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另有二百余曲未作词调。 特别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词,这应该是因为其情调不适合词体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浅斟低唱的气氛。 同时民歌多为五七言句式,同词调所需要的曲折宛转音乐要求不俩。 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 计有四五十曲。由于齐言句式和乐曲节拍之间有着无法彻底消除的矛盾,所以这些词调大都没有发展为词调。 本是齐言的,后也改为长短句。 大量原为齐言格式的曲子词在唐五代逐渐变成了长短句,如《浪淘沙》、《长命女》《杨柳枝》等。 最终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极少数的几首入宋。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 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 数量远超前代。 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 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 仁宗年间,唐五代词部分被传唱,而市井新声竞逐。 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承南唐余绪,多作五代小令。 以柳永为首的另一批词人则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词风推动新乐曲的流行。 张先、杜安世等辈则介于两者之间。 《乐章集》三卷,词调二百余,比花间多出两倍。 其中一百多调,首见于柳词。柳词又多为长调,开辟了词曲由小令进入长调的新阶段。 柳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在创调上却有奇功。其词调来源主要是教坊新腔和都邑新声。 易安则评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指其度五代小令为长调。(如木兰花、浪淘沙、定风坡、应天长、长相思、玉蝴蝶)。 更将唐五代无人作词的教坊曲度为词调。 苏轼不但提高词品、开拓词境,而且变革和刷新词调。 其大贬柳永。且对不少词调有推广之功。 念奴骄、水龙吟、贺新郎、水调歌头、满庭芳等调都由苏词后始有人广泛运用。 北宋词大增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则是以周美成为代表的大晟曲。 周词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调也是周词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 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 且取径日趋狭小。 其原因有二 其一、出现了大量新乐种、曲种、剧种,词曲失去了音乐文艺的中心地位。 诸如嘌唱、唱赚、赚等乐种,鼓子词、诸宫调等曲种。杂剧、院本、南戏等剧种,在北宋末大量出现。 占领了词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发展极快。 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这些新兴音乐中吸取养料,他的趋势就只能是走向没落。 其二、南宋词尚雅、严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来源。 南宋词严雅俗之辩。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 民间新声词人唯恐避之不及。词人作词严守清规,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 来源必须日渐涸竭,只有少数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姜、吴二人自度较多。 但这些自度曲流行范围很小,应者廖廖。同时乐律又比较严,不易推开,这正是词乐衰落的表现。 5.南宋词与北宋词有哪些异同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词的诸多变化都与音乐的嬗变息息相关.古代社会,缺乏科学的音乐曲谱记录方法,音乐的传授或教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优美的曲调都是依赖歌妓和乐工之口耳相传.于是,新的曲谱乐调的不断涌现,必然淹没大量的旧曲调,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之中. 南宋许多词虽然还可以合乐歌唱,但是“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国香·序》说:“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词成,以罗帕书之.”可见“旧谱零落”,时能唱周邦彦某几首曲子者,便是凤毛麟角.“诗歌总是先从歌中借来适当的节奏,并直接继承其抒情的性格.在适应了这种节奏以后,诗和歌便进入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后变成不歌而诵的徒诗. ” 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两者各有春秋. 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至南宋则变态极焉.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6.话说南宋词和北宋词的不同特色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词的诸多变化都与音乐的嬗变息息相关。古代社会,缺乏科学的音乐曲谱记录方法,音乐的传授或教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优美的曲调都是依赖歌妓和乐工之口耳相传。于是,新的曲谱乐调的不断涌现,必然淹没大量的旧曲调,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之中。南宋许多词虽然还可以合乐歌唱,但是“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国香·序》说:“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词成,以罗帕书之。”可见“旧谱零落”,时能唱周邦彦某几首曲子者,便是凤毛麟角。“诗歌总是先从歌中借来适当的节奏,并直接继承其抒情的性格。在适应了这种节奏以后,诗和歌便进入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后变成不歌而诵的徒诗。”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两者各有春秋。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至南宋则变态极焉。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②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