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诗句1.二月二日 唐代: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译文:二月二日这一天春游到江上,春风和畅阳光送暖乐曲悠扬。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紫蝶黄蜂盘旋飞舞情意更长。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里,柳伶郑处供职已有三年时光。江上的新滩不理解我的心意,风吹雨打屋檐似的哗哗作响。 2.二月二日出郊 宋代: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2.寓意最好的二月二龙抬头的诗句迎 富 [宋]魏了翁:《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习俗。诗人说,正月晦日送穷的日子刚刚过去,又到了戴着花迎富的时候。因为“穷神”难以驱逐,许多人已对“送穷”没了兴趣;可一向渴求富裕的人又怎能回避“迎富”的风俗呢?贫困若是容易除去人人都想除,富贵若可以求得那我也去求。不过这些都是传之久远的风俗而已,我只是随大流去看看热闹罢了。” 其它关于龙抬头的诗句 1、《春中喜王九相寻》 [唐] 孟浩然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赏析:林花已经开到极至,花至荼靡花事了,灿烂之后就是伤逝的开始了,春天如此之短,所以更要珍惜人生啊! 2.《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宋] 张耒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赏析:宋代有每年二月二挑菜节的习俗,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忆故乡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仿佛又听到引来春水的辘轳的声音。 3.《七绝》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赏析:二月二日,大地生机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游的绝好时节。新雨初霁,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 4.《二月二日出郊》 [宋] 王庭皀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赏析: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唧唧喳喳的鸣叫,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如此田园之乐,实乃人生一大乐趣。 3.有关踏青的古诗词庆清朝慢·踏青 宋 · 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 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效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 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这首词以工丽、尖新的笔触,从春日里天气的变化和姑娘们的踏青活动两方面入手来描绘春景,将两者和谐地组合成一幅风流楚楚 、生意盎然的春景图。 全词在铺叙与描写的技巧、手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柳永的艺术表现方法,而在内容上又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4.寓意最好的二月二龙抬头的诗句迎 富 [宋]魏了翁:《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习俗。 诗人说,正月晦日送穷的日子刚刚过去,又到了戴着花迎富的时候。因为“穷神”难以驱逐,许多人已对“送穷”没了兴趣;可一向渴求富裕的人又怎能回避“迎富”的风俗呢?贫困若是容易除去人人都想除,富贵若可以求得那我也去求。 不过这些都是传之久远的风俗而已,我只是随大流去看看热闹罢了。” 其它关于龙抬头的诗句 1、《春中喜王九相寻》 [唐] 孟浩然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赏析:林花已经开到极至,花至荼靡花事了,灿烂之后就是伤逝的开始了,春天如此之短,所以更要珍惜人生啊! 2.《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宋] 张耒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赏析:宋代有每年二月二挑菜节的习俗,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忆故乡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仿佛又听到引来春水的辘轳的声音。 3.《七绝》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赏析:二月二日,大地生机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游的绝好时节。新雨初霁,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 4.《二月二日出郊》 [宋] 王庭皀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赏析: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唧唧喳喳的鸣叫,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 如此田园之乐,实乃人生一大乐趣。 5.二月二龙抬头古诗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有: 1、二月二日太常致斋晨起呈景仁次道二同舍 (宋)司马光 官舍春萧瑟,朝来尚薄寒。 人虽繁陌上,尘不近门端。 已负踏青约,仍无举白欢。 凭君御沟上,试折柳条看。 2、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皀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3、二月二日 (宋)晁说之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 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与尔亲。 3、二月二日席上赋 (宋)贺铸 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 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 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 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 4、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宋)张耒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5、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6.二月二日诗句的意思是什么《二月二日》是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创作于他在抑幕的第三年。整首诗歌以描写江间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 这首诗前边写自然景物赏心悦目的“美”,后边写自己失意后凄苦不堪的“愁”,情景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诗人要写离愁,却偏偏把景物写得很美。 这春景越美,作者自已的愁意就越浓。诗中以乐境反衬愁思,取得了异样的艺术效果。 作品原文二月二日⑴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⑵。花须柳眼各无赖⑶,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⑷,三年从事亚夫营⑸。新滩莫悟游人意⑹,更作风檐夜雨声⑺。 [1] 2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二月二日:蜀地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⑵东风:春风。 笙:一种管乐器。它是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的。 ⑶花须:花蕊,因花蕊细长如须,所以称为花须。柳眼:柳叶的嫩芽,因嫩芽如人睡眼方展,所以称为柳眼。 无赖:本指人多诈狡狯,这里形容花柳都在任意地生长,从而撩起游人的羁愁。⑷元亮井:这里指故里。 元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⑸亚夫营:这里借指柳仲郢的军幕。 亚夫,即周亚夫,汉代的将军。他曾屯兵在细柳(在今陕西咸阳西南)防御匈奴,以军纪严明著称,后人称为‘亚夫营”、“细柳营”或“柳营”。 ⑹游人:作者自指。⑺风檐雨夜声:夜间檐前风吹雨打的声音。 这里用来形容江边浪潮声的凄切。[2] [3] 白话译文二月二日这一天春游到江上,春风和畅阳光送暖乐曲悠扬。 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紫蝶黄蜂盘旋飞舞情意更长。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里,柳伶郑处供职已有三年时光。 江上的新滩不理解我的心意,风吹雨打屋檐似的哗哗作响。[2] 3创作背景公元851年(大中五年)秋,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亡故。 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入幕任节度书记,于同年十月撇下**稚子,只身远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 ),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此诗应作于公元854(大中八年)年,即诗人在抑幕的第三年。 [1] [2] 4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 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 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 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 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 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 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颈联“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转写长期寄幕思归。元亮井,用陶渊明(字元亮 )《归园田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 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他曾说自己“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可见诗人连归隐躬耕的起码物质条件也没有。 “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照着“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写意》)、“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等诗句,不难感到“三年从事亚夫营”之中所蕴含的羁泊天涯的痛苦。 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 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 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7.李商隐《二月二日》二月二日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类型: 2007-11-23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 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 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 更作风檐夜雨声。 -------------------------------------------------------------------------------- 【注释】: -------------------------------------------------------------------------------- 【出自】: 全唐诗 -------------------------------------------------------------------------------- [李商隐的相关诗词] 如有 五律 暮秋独游曲江 七绝 安定城楼 七律 过楚宫 七绝 镜槛 五排 晚晴 咸阳 七绝 访人不遇留别馆 七绝 柳 七律 重有感 七律 送郑大台文南觐 七绝 华山题王母祠 七绝 春游 五律 江亭散席循柳路吟 五律 街西池馆 五律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 五排 木兰 五排 喜闻太原同院崔侍御台拜兼寄在台三二同年之 汴上送李郢之苏州 七律 四年冬以退居蒲之永 二月二日,蜀中风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为踏青节。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中任职时所作,描写了蜀中春江明媚景色,反衬自己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前四句写江上春景,词语清丽,风格轻快。江上行舟,东风送暖,可见融融暖意袭人,同时,笙歌随着东风、暖意一道吹拂过来,增添轻松愉悦氛围。江岸上,早花初萌,柳丝新绿,似乎在竞相争艳,更有成群的蜂蝶围绕着花蕊飞舞,构成一幅生动的春景图画,有声有色,生机盎然。后四句突然转折,写出自己潦倒身世和失意情怀。万里飘泊,想隐居而不得,所以“忆归元亮井”,元亮,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三年从事,依倚幕府,处境尴尬,苦闷异常且无从倾诉,亚夫,指汉代大将周亚夫,这里借指诗人的幕主柳仲郢。在这样的处境中,每逢春景明媚,反而更增愁闷郁抑,所以面对“新滩”新景,诗人不仅略无兴致,反而生出情怀无人理解之感。前后各四句,一写明媚春光,一写郁闷愁怀,两者形成尖锐矛盾,看似极不协调,实际上诗人正是有意识地造成巨大反差,用相反相成的手法,以乐景反衬哀情,从而取得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8.春游为什么叫踏青青,又叫春游、探春等。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只有行了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踏青虽在一年之春,但具体时日常有出入。明朝冯应京、元朝费著、唐朝李淖,分别在文中指明踏青时节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其实,人们心中最认同的那个时节,也是被称作“踏青节”的,是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在这个时节里,他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飞得不想回转,快乐也渐渐从脸上溢满内心。而诗人骚客更是吟颂成篇,佳句华章比比皆是。如“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欧阳修《阮郎归·踏青》),“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等,最优雅的无疑是1600多年前,发生在浙江绍兴的“曲水流觞”了,这一踏青活动中,不仅产生了37首酒中所赋之诗,更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自小时起,春天的田野就对我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长大后,到江南上大学,这里比家乡的平原美多了,到处青山绿水,宛如画中。最盼着春天的到来,因为春天一到,学校总爱组织去远郊踏青。有一年我们顺江而下,一路上,江水浩荡,远处的青山隐隐。至天门山,弃船登岸,便是一望无际的黄灿灿的油菜花,微风佛过,花香阵阵,花潮涌动。我们一边吟咏着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边在花海中疯跑,心灵就像长上了翅膀,向仙境里飞升……多少年后,那情景,那画面还定格在记忆里。 踏青是一种忙里偷闲的放松,它最能唤起童心的回归。冬日里,活动空间狭小逼仄,心灵像一颗裹得严严实实的茧,难以舒展。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偷得浮生半日闲”,卸却一切俗务,携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去郊野寻觅春天芳踪。融入自然,看蓝天白云,闻菜花香,听燕子呢喃,沐浴春光里,徜徉在乡间的小路上,随手摘片柳叶,放在唇上,吹出一曲欢乐颂;高兴了,不妨脱下鞋子,赤脚踏在泥土上,对天吼几声;累了,打个滚,就地躺下。如此放浪形骸,神游八极,让机体吐故纳新,不但赏心悦目,还能使人胸怀开阔。 从生理上看,踏青最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春天阳气上升,树林中、田野里、河边、湖畔,空气清新,饱含负氧离子,经常呼吸,可以使人心肺受益,精神大振,有消除疲劳、防止春困、调节神经等作用。 踏青去,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出游,但不是每一个季节都能踏青。踏青路上,你定会觉得古人“芳草拾翠暮忘归”的踏青诗写得真好。 9.《二月二日》 白居易 诗意意思是: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十字码头,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 原文: 二月二日 唐代: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龙抬头这个节日的情景,惊蛰天春雨绵绵,草木一新。根据龙抬头的习俗,后两句是青年出来过节,进行一些传统活动。 女的回娘家省亲,所以在渡口拥挤上船或下船,或者后两句写同一件事,就是男的来迎接或送回娘家的女的。 “二月二,龙抬头”早在唐代,就已有二月二这个节日的记载。 这一天,是个踏青的好日子。唐朝人还把二月初二当作一个特殊的日子——“迎富贵”的日子,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此外,当时民间还流行着互相赠送刀尺、百谷、瓜果种籽和迎富贵果子的习俗。这一习俗到宋代仍然盛行。 而二月二与龙的结合既包含了中国古代对龙神的祟拜,也表现了古人对星辰运行和农业节气的认识。 农历二月,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就要春耕、播种了。 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有可能降雨的时期,于是人们祈求传说中的龙王行云布雨,以保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正道出了这种祈盼。 民谚背后,包含着先民们作为农耕民族对于幸福的向往。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已成为明确的“龙抬头”日了,又被称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逐渐演变成除虫害和祈丰收为主的节日。 关于引龙、订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的记载也日渐繁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