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古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一、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说不谈本体,只谈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体的目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没有正面描写琵琶声和琵琶女的演奏技艺,而是通过描写东船西舫的人以及江心秋月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琵琶声的美妙和引人入胜。 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也用了烘托手法,不管是首联的萧瑟凄凉景象,还是颔联的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都是为了烘托出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情。再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丽时,作者巧妙地用了诗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稍头”来从侧面烘托,让人们对罗敷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渲染。 中国画技法中的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的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渲染刚好和烘托相反,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则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杜甫的《登高》中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连用了“风急”,“猿啸”,“落木”等意象对秋景进行渲染,写出景物的萧条,凄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感伤之情。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借“微雨”“暮钟”“帆来重”“鸟去还”“浦树含滋”等景物对送别的情景作正面描写,把昏暗、迷蒙、压抑之景写出来,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三、对比、反衬。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歌通过陶者与富家贵族的强烈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类似的手法有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华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的一种手法。常见的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等。 前者如王维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月出”“鸟鸣”来反衬山中的宁静。后者如欧阳修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散发芳香的春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类似的手法如《诗经》中的名句“若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乐景反衬出征时内心的悲苦。 四、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实像,实事,实境;“虚”是指眼前未见的,或是回忆,或是想象之景。 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高适的《赛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二句写实:胡天北地,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 而三、四句虚写,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这梅花是家乡的梅,是想象之景,诗歌虚实结合,抒写了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从眼前之景写到别后情形,也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五、抑扬结合。 “抑扬结合”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褒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之分。 不管是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歌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 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出少妇因触景而生出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这一主题。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 2.唐诗中关于艺术美的诗句在唐代诗人笔下,古筝艺术被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成为古筝史上辉煌的一页。 李白、岑参、卢纶、李端、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李商隐等数不清的诗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古筝诗篇。白居易有近20首诗提到筝,在《筝》一诗中,描写了一女筝手的精妙表演:“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张牯在《筝》里有两句“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写出了古筝音色如水的特点。更有李端在《听筝》中写了三国的故事“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待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中把周喻精通音律的技艺呈现在人们眼前。唐诗中有近百首诗句中写及古筝,从中可见古筝在唐代的发展状况。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编著的《筝艺》中收录描写古筝的唐诗21首。 3.唐诗的艺术特点唐诗的艺术特点: 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和乐府传统,而且极大地发展了宋体风格;不仅继承了上一代五七字古诗,而且发展成了长篇叙事巨作;不仅扩大了五七字的使用,而且创造了现代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诗歌。 现代风格诗歌是当时一种新的风格诗歌。其创作与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它将中国古代诗歌的音节和谐、字词精炼的艺术特征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找到了最具代表性的古抒情诗形式,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现代风格诗歌中的韵律诗由于其严格的韵律限制,很容易使诗歌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作和发展,这是其长处带来的巨大缺陷。 扩展资料:唐诗的兴盛的原因: 1、唐代社会解决了其发展中的诸多制约因素,并在一些政治经济变革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官家政治闭关锁国的局面基本结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思想,开阔了人们创作形式诗的视野,这是一种文化生活,为诗歌艺术提供了活水之源。 2、由于经济的普遍改善,文学的繁荣得到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3、前一代文学的积淀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为唐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诗人是其先辈的文化遗产。只有弘扬和弘扬伟大,才能融入他人的长处,除旧除新,把中国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4、唐代实行科举制度。 考试的内容包括诗歌和赋,皇帝也喜爱诗歌,这必然导致了重视诗歌的社会氛围,从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4.什么是唐诗中“以汉代唐”的艺术手法借用前朝某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隐喻、指代当朝的人事,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 诗人基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巧妙地将非眼前之时空、非现实之事况的内容熔铸于诗作之中。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指代唐朝的人、事、物,则是唐诗中颇为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以汉代唐,在人物方面是上至皇帝,下及将相兵士皆有。像白居易的脍炙人口的长诗《长恨歌》,全诗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开宗明义第一句却是“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本为汉武帝刘彻,诗人说汉武帝“一心要想寻找美女”,实际上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所作所为。 还有像杜甫《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和《秋兴八首》中的“武帝旌旗在眼中”,其“武皇”、“武帝”原都是指汉武帝,都被诗人借用来指称唐玄宗。 诗人们在叙写唐代将领时,常提及汉时的著名将领李广。 刘禹锡的《平蔡州》,叙写了李愬攻下蔡州生擒叛将吴元济的故事。“汉家飞将下天来,马棰一挥门洞开”,这里的“汉家飞将”就是西汉时被称之为“飞将军”的李广,诗人以此指称李愬。 王昌龄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把能保卫边塞安宁的唐代将领统称为“龙城飞将”李广。高适在《燕歌行》中,则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诗句,借赞叹汉代名将李广,以讽刺当时不体恤兵士的唐代将领。 至于泛泛地用“汉兵”、“汉将”、“汉军”等来指称唐代的将士,唐诗中就更为普遍了。柳宗元《古东门行》中“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其中的三十六将军,原来指的是汉景帝当年派周亚夫率领三十六将军攻击吴楚一事,这里诗人用它来指唐宪宗调兵遣将规模之大。 唐代边塞诗人的诗作中则常出现以汉兵、汉将指代唐兵、唐将的诗句,像高适《燕歌行》中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等即是。 另外,唐诗中又常用刘汉王朝与北方“匈奴”的战事来指称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的冲突。 像王维的《塞上作》,全诗借汉朝与匈奴的对抗来指说唐朝对吐蕃的斗争。张籍在《征妇怨》中反映唐代战争的残酷,也有“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的诗句。 王昌龄《从军行》中“不破楼兰终不远”,描写的是唐代将士在战场上的情况,而“楼兰”却是汉时西域少数民族的政权。岑参的诗作中也有“前年斩楼兰,去年平月支”的述说,其中的“月支”与“楼兰”用法完全一样。 还有“单于”,本为汉代北方匈奴的首领,唐诗中也常用来指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高适《燕歌行》中“单于猎火照狼山”,说匈奴的军队已开到了狼山,实际上是说唐代北方的契丹已打到了狼山。 李欣的《古从军行》,咏的是汉史,讽刺的却是唐代轻启战争,致使将士生命涂炭的统治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说无数战士的生命所换来的只是向汉家王朝进贡葡萄--借汉代的故事来说明唐代穷兵黩武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 用汉代某些建筑的名称来指称唐代的建筑,是以汉代唐的又一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诗中所提到的“太液池”、“未央官”、“椒房”、“鸿都门”、“昭阳殿”都是汉朝宫苑之名,诗人都借用来指称唐朝的池苑和宫殿。 王昌龄《少年行》中的“长杨”、“建章”,杜牧《早雁》中提到的“长门”,也均为借汉代唐的宫名。 唐诗中以汉代唐如此之多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就唐代诗人自身而言,本朝人叙写本朝事是有诸多不便的。在我国古代,下笔行文时对当代君主以及所尊敬的人不得直称其名,而必须用其它方法称呼。 这种严格的“避讳”,使得诗人不便直陈其事,而讽刺、暴露一类的诗篇则更不能指名道姓直述胸臆了。所以诗人们就采用了明说汉实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时空的联想手法来创造一种意境——诗中写汉是虚,诗外之意指唐才是实的。 那么,唐诗中为何又多以汉来代唐,甚至把那些并非汉、唐相关相联的事物也冠之以“汉”?像“汉使亦来稀”、“能兼汉月照银山”中的“汉使”、“汉月”等。这是由于,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秦王朝首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封建帝制,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蓬勃发展,则是汉代才有的情况。 汉代(尤其是西汉)的强盛,不仅当时威振四方,而且影响久远。我们仅从中国的语言文字等自汉代始被冠以汉字、汉文、汉语之称,并传诸后世,就足可见汉代威名影响之大。 而从汉代至唐代,其间虽有数百年之久,但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年月,社会都处于动荡混乱之中;隋朝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直到唐朝,中华民族才又开始真正统一强盛起来。唐代的人自己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实力。 回顾历史,唐代人毫不含糊地认为: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类比的只有威名久远的汉朝。史实也证明了唐代人的这种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汉、唐两朝尽管相距数百年,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齐名于世界。 所以,“唐遵汉法”既是唐王朝统治者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汉代唐的重要原因。 5.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具体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6.描写形容人技艺高超的好词好句以及古诗有哪些形容人技艺高超的好词:良工巧匠,鬼斧神工,登峰造极,出神入化。 形容人技艺高超的好句:名师出高徒, 形容人技艺高超的古诗: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1、良工巧匠【liáng gōng qiǎo jiàng】 释义:良工:手艺精良的工人;巧匠:技艺精巧的匠人。 指技艺高超的工匠。出自于《吕氏春秋·慎大览·不广》:“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例句:今洛阳国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他木,与造化争妙。 2、鬼斧神工【guǐ fǔ shén gōng】 释义: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也说神工鬼斧。作主语、宾语。同韵词有弹铗求通、掩耳盗锺、吾道将东、成竹在胸。 例句:这座小楼,建造得十分精巧,真是鬼斧神工,令人赞叹。 3、登峰造极【dēng fēng zào jí】 释义: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不知便可登峰造极否?” 例句:人张的泥人彩塑技艺美妙无比,登峰造极。 4、出神入化【chū shén rù huà】 释义: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出自于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语出明.黄佐《翰林记.卷一.习书》:“ 真所谓精能之至、出神入化者。”其他用例如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六十回:“ 周之杰 先去打开手卷,见这个手卷画着许多乞丐,也有弄蛇的,也有牵猴子的,约略数去,约有二十几个,用笔真是出神入化, 平中丞 连连赞好。” 现.秦牧 《艺海拾贝·虾趣》:“不知道这位老画师是观察了多少的活虾,才能够画虾画得这样出神入化的!” 例句:白石老人画的虾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5、名师出高徒【míng shī chū gāo tú】 释义:某种现象,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人才链与人才群体崛起中的师承作用。 6、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写出了箜篌的弹奏的高超技巧,是典型的形容人技艺高超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