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求宋代杨无咎《齐天乐》的作品解析,“疏疏数点黄梅雨齐天乐——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赏析: 梅子黄时,正是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无数人家,笼罩于连绵阴雨之中长达上月。看着长长短短的黄梅雨,一个人无愁怕是也要生愁吧。好在黄梅雨终于要结束了,“疏疏数点”,暗示了夏天的进展。这对于惯居南方的人士,多多少少带来些喜悦的成分。这种喜悦淡淡的,不捕捉很容易擦肩而过。 偏偏诗人身处异乡殊方,这重喜悦或许要打些折扣。杨无咎耻于依附秦桧,屡被征召而不就,寓居洪州南昌。尽管独在异乡为异客,尽管萧索落寞,可是“节”还得过,入乡随俗。 以下转入风俗的描绘。那金色的粽子,泛着碧玉颜色的菖蒲,几许风物,依然保留着荆楚旧俗。(角黍即粽子,菖蒲为水生草本,有香气。老百姓将菖蒲与艾叶扎束,挂于门前,以祛邪禳毒。)再来看风俗中的人们:夏衫上挂着用艾叶裁制成的虎形饰物,不但如此呢,妇女们还要贴上朱墨所写的符箓,臂上缠着红丝线。盖虎为百兽之长,能吞噬鬼魅;据《荆楚岁时记》,民俗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叫“长命缕”。当角黍、菖蒲、艾虎、朱符、红缕这些意象一一出现,端午的味道就浓郁了。逗引得女子们嬉戏起来,摇着绫扇,香气氤氲,不觉已是正午。 下片由风俗转入历史。屈原以其忠贞的爱国精神和始终不渝的节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记忆。但是那自沉于湘水的屈原早已远去,诗人劝道还是莫借酒浇愁感时伤怀了。不如轻启婉转的歌喉,敲响悦耳的象板,也胜过读那《离骚》。此处作者故意强作解人,实际却是正语反说,要人忆起屈原。所谓“想不想时已是想,何不连不想也不想”,可作如是解。 在那美好的歌声、乐声中,荷花的香味也悄然袭来,一切都恰到好处,一切皆自然而然。当此时节,他乡的游子也要醉了,一路向醉乡深处蹒跚。诗人卧于席上,突然听到江头喧闹的声响,想象画船随着鼓声奋进,是在赛龙舟吧?整首词戛然而止,我们听到那画外音,自可想见端午赛龙舟之盛况。结句的龙舟赛,又与上片的端午民俗遥相呼应,整首词浑然一体。 2.杨无处巜垂丝钓 燕将旧侣》宋词翻译垂丝钓(燕将旧侣) 【年代】:宋 【作者】:杨无咎 【作品】:垂丝钓 【内容】: 燕将旧侣。呢喃终日相语。似惜别离情,知几许。谁与度。为向人代诉。空朝暮。谩千言百句。怎生会得,争如作个青羽。又闻院宇。不在当时住。飞去无寻处。肠万缕。寄暴风横雨。 注释 【注释】: 杨无咎 【作者小传】: 杨无咎(1097-1169) 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清江(今属江西)人。高宗时,因不愿依附奸臣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善画梅,负盛名。亦能词,多写男女之情,文辞华美,描写细腻。有《逃禅词》。 3.宋词 《柳梢青·茅舍疏篱》赏析梅花冰肌玉骨,半霜傲雪,经冬凛冰霜之操,早春魁百花之首,以韵胜,以格高,故为历代人们所喜爱。文人学者更是植梅、赏梅看作是陶情励操之举。扬无咎这首词,借咏梅以抒发自己的情操,寄托幽思,刻画了一位生性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世外高士的形象。扬无咎,南宋时画家、词人,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高宗时,因不愿依附奸臣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尤善画梅。 词作上片通过对梅花生长的环境、外在形象的描绘,着力刻画出梅花超凡脱俗 的韵致。“茅舍疏篱”,这是梅花生长之处。历来文人雅士总喜欢把他们眼中的梅花置放在清幽、远离尘世的地方,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春来幽谷水潺潺,的滴梅花草棘间”(苏轼《梅花二首》之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等等。杨无咎在这里同样也开宗明义,把他所喜爱的梅花置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无非 是借此表明自己的心迹,超凡脱俗,高洁自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两句,是以比拟手法来正面刻画梅花形象。上句写梅花之洁白晶莹,下句刻绘梅树姿态之飘逸,这句是化用林逋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末三句笔锋一转,紧承首句,再度刻画梅花周围的环境,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富清幽、高雅的意境:白云缭绕、修竹萧萧、皓月高悬、溪流潺潺。这个画面比林逋句的内涵更大,境界更清幽,更有特色。这些景致和意象是隐士生活不可或缺的,它们都具有隐士的生活和品格高洁的象征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虽写梅,然而根本之点却不在于梅,这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词人笔锋转向刻写自己,一位在梅树前伫足凝思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宁宁伫立移时”,“宁宁”,神情专注貌;“移时”,谓时间经过之久,与历时、经时意同。这句是刻画词人自己在梅花树前驻足观赏、凝思。“判瘦损,无妨为伊”,意谓为了观赏梅花、从梅花那里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性情,以致“瘦损”了自己的身体也“无妨”。这里看出词人对梅花的迷恋倾心程度之深。这句的写法,以退为进,与柳永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三句:“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词人觉得光整日价伫立在梅花前流连观赏还远远不够,最好还能让梅花的飘逸神韵、高洁品性时刻与己相伴,于是他便祈想:谁能赋于我才情,能够把梅树的倩影与神韵描画下来、用词章把她刻画下来,成为永恒的留念?▲ 4.周密的“齐天乐”这首词如何鉴赏周密这首词似白头宫女伤往事,堪称南宋咏物词中之佳作。 写作年代似在南宋灭亡后,因为其 将蝉比作齐宫中的怨女。据《中华古今注》,蝉是齐后因怨恨而死后变化成的,后世号为“齐女蝉”。 词的艺术构思就是把蝉拟人化后写其情思。 本篇诗词很少用典,条理清晰,首二句直出寒蝉鸣声。 词人从自己的感受写起,故显真切。“槐 薰忽送清商怨,依稀正闻还歇。” 槐树间,阵阵《清商》怨曲伴随轻风而来。《清商》曲调悲哀,同时清 商也代表秋天。 依稀,指仿佛,同前句的清商怨曲相连,仿佛是这种怨曲,正听时,又断了。王沂孙 词中也有“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句。 唐高骈《风筝》诗有“依稀似曲还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句,下句正是以此为根据。 首二句先写蝉声,然后将蝉拟人化,下三句说:“故苑愁深,危弦调苦,前梦蜕痕枯叶。” 从宫魂 (蝉)的凄唱中,见其对旧日的宫苑饱含深愁,声调凄厉痛楚,从前的繁华美梦已如蝉蜕的痕迹和枯 落的叶子一样,再也无法返回。后一句六字是三个名词组成,意境凄冷、句法凝练。 这几句已完全 反映了宫苑尽失后的哀伤。下五句是加倍写出蝉鸣的哀感。 “伤情念别。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 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表面上通俗易懂。 “几度斜 阳,几回残月”叠句增强感伤气氛,吊古词往往用到斜阳,如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残月亦如此,如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有的还将残月用于离 别诗词中,后唐庄宗《忆仙姿》:“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这几句写自从离别宫苑,已不知经历了 多少次斜阳、残月,亦可读到其中的亡国伤感。“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 如今秋风再起,满怀 幽恨的宫魂无处诉说。王沂孙词第一句就是“一襟余恨宫魂断”,周密与其用语相似,上阕写的正是 亡国宫人的哀怨。 下阕接着写:“轻鬟犹记动影,翠蛾应妒我,双鬓如雪。”三句是借用宫魂的口气诉说:忆起曾经 的少年,轻鬟倩影,一举一动,都招美人嫉妒;如今却已是两鬓如雪。 上二句言昔,下句写今,笔意陡 转,极写宫魂盛衰之感。词人对宫魂的心态了如指掌,因而刻画得十分到位。 不过,在白头宫女的 形象里,也不无词人自己的影子。周密《秋霁》写自己“霜点鬓华白”,《宴清都》也说“秋霜鬓冷谁 管”,《西江月》又讲“鬓雪愁侵秋绿”,可见这里有意用“双鬓如雪”句,蝉不仅代表宫人,也代表周密 自己。 下三句:“枝冷频移,叶疏犹抱,孤负好秋时节。”表现深秋中蝉的状况,也是写照旧宫人以及以 周密为代表的文人的孤独。 最后几句,紧紧围绕写蝉,与上阕开头遥相呼应,他写:“凄凄切切。渐迤逦黄昏,炮蛩相接。 露 洗余悲,暮烟声更咽。”从暗喻讲,就是写黄昏的降临增加了人们的悲痛;从蝉来讲,就是蝉鸣声交织 在一起,“露洗余悲,暮烟声更咽”和“槐薰忽送清商怨”“故苑愁深,危弦调苦”相呼应,写蝉的种种 姿态臻于化境。 “凄凄切切”同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词句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