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泛舟》古诗试题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泛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1)艨艟[音“蒙冲”]:古代战船。也作蒙冲。(2)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3)中流:水流的中央。 【译文】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析赏】原诗是说: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移不动;昨天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羽毛般轻轻飘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浅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力气,看!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行驶了吗? 朱子此诗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一方面可用来比喻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一方面也用来比喻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又】这首诗是《观书有感二首》之一首,大约作于绍兴三十二年(l162)前后,写读书治学的体会。朱熹的三传弟子王柏说:“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力到之效。”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叙述、描写,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猛涨,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像鸿毛那样浮了起来。后两句是议论,是对上两句哲理的揭示。当“蒙冲巨舰”因江水枯竭而搁浅的时候,多少人费尽力气推,都是枉费,哪能推得动呢?可是严冬过尽,春水方生,形势就一下改变了,从前推不动的“蒙冲巨舰”,此日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多轻快!这首诗给人的启迪是:别做在干岸上推船的蠢事,而应为“蒙冲巨舰”的自在航行输送一江春水。 2.泛舟这首诗的意思泛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注释】(1)艨艟[音“蒙冲”]:古代战船。也作蒙冲。 (2)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 (3)中流:水流的中央。 【译文】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析赏】原诗是说: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移不动;昨天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羽毛般轻轻飘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浅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力气,看!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行驶了吗? 朱子此诗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 一方面可用来比喻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一方面也用来比喻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又】这首诗是《观书有感二首》之一首,大约作于绍兴三十二年(l162)前后,写读书治学的体会。 朱熹的三传弟子王柏说:“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力到之效。”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叙述、描写,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猛涨,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像鸿毛那样浮了起来。 后两句是议论,是对上两句哲理的揭示。当“蒙冲巨舰”因江水枯竭而搁浅的时候,多少人费尽力气推,都是枉费,哪能推得动呢?可是严冬过尽,春水方生,形势就一下改变了,从前推不动的“蒙冲巨舰”,此日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多轻快!这首诗给人的启迪是:别做在干岸上推船的蠢事,而应为“蒙冲巨舰”的自在航行输送一江春水。 3.张旭的清溪泛舟古诗翻译1、原诗 《清溪泛舟》 唐·张旭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2、译文: 旅人靠着船桨,薄暮时分船工们唱起了船歌。我笑着揽取清溪中的月影,不怕月亮的清辉多。 3、注释: ① 张旭(675年—750年),盛唐著名书法家,工草书,时称“张颠”,亦称“草圣”。其草书与李白诗、斐旻剑舞齐名,时号“三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 ② 倚征棹:靠着船桨。 ③ 劳歌:船工们唱歌。 ④ 揽:兜取。清溪月:指水中的月影。 4、赏析: 明人钟惺说:张颠的诗不多见,但由他的诗“乃知颠者不是粗人,粗人颠不得也。”钟惺这番话由此诗可以得到印证。 这首诗写他旅途中泛舟清溪的情景,不论人物还是景物都写得栩栩如生,富有神韵。 先看人物,船工在薄暮时分喊起了号子,唱起了雄壮有力的船歌,给整个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旅人本来倚着船桨,被船工的歌声所感染,在月亮升起的时候笑着到清清的清溪水中去捞取月亮,因为他要多多拥有这月亮的清辉,人物自由洒脱的情态可掬。 再看景物,有清清的溪水,有清清的溪水之上行驶的船只和劳动者的号子和歌声,有月亮的清辉,有人物的笑声,多么富有情趣和神韵的美妙的环境!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张旭作品写山水景物时的自由洒脱、清迥超妙的情趣和神韵,此等诗作怎么会是一个粗人所能写出? 4.杜甫《城西坡泛舟》注释及赏析这首七律,是杜甫存世为数不多的“艳诗”中的一首(最近,还有网文根据此类诗作,判定杜甫与李白一样,都有嫖妓行为,都是“大色狼”。 这个冤案容日后有兴致的时候再辩),除了语言特色,造句技巧之外,其旨趣意蕴与杜甫大多数传世名作中那种感时忧世沉郁顿挫的风格大相径庭。这首诗没有多少思想内容,只是应景即兴记述一次在陕西鄠县郊区的携妓春游。 游燕中,杜甫是主是客,诗中并未表露。我认为杜甫是客人,他没有雇船招妓请朋友游山玩水的经济实力,最多只能“陪诸贵公子”清谈赋诗,混些酒肉(参见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不管是谁作东,花的是公帑还是私款,“携”的是官妓还是民妓(如果是官妓,在公款酒宴上,是只能陪酒歌舞,不提供性服务的,杜甫的参与,或可免除嫖娼之嫌),反正宾主众人都玩得十分尽兴,以致船上带的酒不够喝,不得不多次派小艇上岸采购(当然也可能是酒家提供流动送货上门的服务)。在唐朝天宝年间,上承开元之治,国力盛张,府库充盈,太平日久,皇室与官僚士大夫沉湎享乐,竞逐奢华,这一类的冶游几乎天天都有,非特“三月三日天气新”而已,记述这种活动的艳诗绮曲更是俯拾皆是。 时过境迁,繁华不再,诗篇也大多消失。杜甫的这一首能够流传下来,据说,第一是因为这诗“非空为艳曲”,“艳而不淫,所谓丽以则者也”;第二是因为“中二联写得工丽绝伦”,“雄壮典丽”。 这首诗虽然写了“青蛾皓齿”“歌扇舞筵”,但仅点到为止,着力处还在“春风迟日”“鱼浪燕花”等美好的时令景色,比起“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卢照邻《长安古意》)”,自然可以算得上“艳而不淫”。但拔高到“丽以则者”,却有些过分,毕竟这只是一首“冶游纪盛”的艳诗,只有《丽人行》那样的诗,才称得上是“丽以则者”。 至于“中二联写得工丽绝伦”,更是言过其实。颈联二句 鱼吹细浪摇歌扇,(平平仄仄平平仄,)燕蹴飞花落舞筵。 (仄仄平平仄仄平)”写景细腻生动,语言优美形象,造句巧妙活泼,在写实中展现想象,炼字炉火纯青,且声律和谐,对仗工稳,无一字出律,可以当得上“工丽绝伦”。但颔联春风自信牙樯动,平平仄仄平平仄, 标准:仄仄平平平仄仄,迟日徐看锦缆牵。 平仄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十四个字中,竟有八个“出律”,只能说是“丽而不工”了。我认为,这首诗的价值,在于诚实。 在于没有苦中作乐的矫揉造作,没有“发人深省”的故作深刻,没有老生常谈的警世套话。杜甫在酩酊大醉之中,忠实地描写和记录了 “天宝间,景物盛丽,士女游观,极尽饮燕歌舞之乐”的上层社会奢靡麻木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 此诗作于唐天宝13年,正是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前夕,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的种种迹象,应该已经显露,可是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朝野贤愚都沉浸于春风迟日,歌扇舞筵,在享乐中麻木,在麻木中享乐,连杜甫这样富有责任感的诗人,此刻也没有发出“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忧患之音。一个全然丧失了忧患意识,也缺乏政治先觉者的社会,在遭受突然的灾难后,将是一种怎样的命运?这就要去阅读杜甫乾元元年(即天宝十五年)后的作品了!至于这首诗的格律问题,清代注家说得很公允:“盛唐七律,尚有宽而未严处。 此诗‘横笛短箫悲远天’,次联宜用仄承,下云‘春风自信牙樯动’,仍用平接矣。如太白《登凤凰台》诗,上四句亦平仄未谐,此才人之不缚于律者。 在中晚则声调谨严,无此疏放处,但气体稍平,却不能如此雄壮典丽耳。”此诗作于天宝年间,据杜诗研究者言,这一时期,杜甫正在全力学习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的格律诗,还没有形成后期的“拗体”或“吴体”风格。 可见,杜甫虽然比李白更喜欢写格律诗,但也像李白一样,并不把严格遵守格律,作为写诗的最高准则。杜甫诗歌震烁千古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美,即所谓“雄壮典丽”,也并不与格律精严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于是斗胆仿作了一首,题为《读杜甫诗忆桂林阳朔乘船游漓江》:青螺黛髻对楼船,横波折岸皱远天。好风不吹白云动,斜阳欲下翠带牵。 披襟水汽凉于扇,捧碗鱼羹美过筵。幸有薄薪沽薄酒,百壶不避饮贪泉。 (依新韵出律8字)。 5.排比在唐诗中意思.排,列也;比,并也。成群结队地,摩肩接踵地 湖上招客送春泛舟 白居易 欲送残春招酒伴,客中谁最有风情? 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 排比管弦行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 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 和寄乐天 白居易 贤愚类相交,人情之大率。 然自古今来,几人号胶漆。 近闻屈指数,元某与白乙。 旁爱及弟兄,中欢避家室。 松筠与金石,未足喻坚密。 在车如轮辕,在身如肘腋。 又如风云会,天使相召匹。 不似势利交,有名而无实。 顷我在杭岁,值君之越日。 望愁来仪迟,宴惜留景疾。 坐耀黄金带,酌酡赪玉质。 酣歌口不停,狂舞衣相拂。 平生赏心事,施展十未一。 会笑始哑哑,离嗟乃啷啷。 饯筵才收拾,征棹遽排比。 后恨苦绵绵,前欢何卒卒。 居人色惨淡,行子心纡郁。 风袂去时挥,云帆望中失。 宿酲和别思,目眩心忽忽。 病魂黯然销,老泪凄其出。 别君只如昨,芳岁换六七。 俱是官家身,后期难自必。 6.古诗的题目是谜底的谜语闺中入镜影成双(唐诗目一)佳人 系心三日画中人(唐诗目一)春思 愚者,咸待之(唐诗目一)感遇 暮作吴宫妃(唐诗目二)佳人、溪居 念奴娇(唐诗目二)佳人,长相思 筑舍若耶边(唐诗目一)溪居 春至田野间(唐诗目一)东郊 帐后杆前隐兵阵(唐诗目一)长干行 三月泛舟去(唐诗目)桃源行 红边调动边子(唐诗目一)兵车行 受困峰顶三十天(唐诗目)关山月 泛舟夜半闻咏诗(唐诗目)游子吟 花红叶绿蜂蝶来(唐诗目)丹青引 枯竹前头明月挂(唐诗目一)古柏行 仙人隐居于岩下(唐诗目一)山石 三更绛仙曲犹唱(唐诗目一)子夜吴歌 送别宴上唱一曲(唐诗目一)燕歌行 莫嫌旧日云中守(唐诗目一)老将行 行军三十里(唐诗目一)旅宿 跟着陈大师走(唐诗目一)古从军行 三更叶飘零,心系意中人(唐诗目一)春思 客起吟诗一首(唐诗目一)西施咏 万里赠矛佳人来(唐诗目一)送杨氏女 成双成对方约会(唐诗目一)独不见 眼前有景道不得(二字唐诗目二)登楼,无题 7.唐诗,宋词,元曲各五首加意思,急唐诗1,、行宫 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译文早已空虚冷寞的古行宫,零落宫花依然开行艳红。 有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2、杂诗·君自故乡来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3、后宫词 白居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译文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绝;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待天明。4、怨情 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译文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5、登乐游原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译文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宋词1、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翻译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 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2、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欧阳修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译文清晨起来,将帘幕卷起,看见满地清霜。 天气太多,你用热气呵着纤手,试着描画梅花妆。都因离别的幽恨,所以你故意把双眉画成山的式样,浅淡而又细长。 思念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是令人感伤。想要唱歌却先收起微笑,想要微笑却又愁上眉头,这真是最令人断肠的事情。 3、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晏几道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译文回首西楼欢宴,已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眼前斜月窗半,词人却不能成寐,画屏上景物特别平静悠闲,反衬出他心境的寂寞无聊。 "衣上酒痕"是欢宴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本是欢乐生活的表记,而今只能引人神伤了。蜡烛似乎也同情于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主人心头的凄凉,只得在寒夜中替人垂泪了,浑成不如小杜,却自具新意。 4、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译文伊尹和吕尚两人曾是农夫和渔翁,他们曾经历所有的穷困而发达。 如果不是汤王、文王发现并重用,他俩也就老死山野了。汤武二帝虽然是偶遇贤臣,使得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 可是直到千载之后的今天,伊、吕两人的功劳又有谁敢与其争比!5、满庭芳·夏景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译文风使春季的莺雏长成,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正午茂密的经树酒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干。 人家寂静乌鸦无忧自乐翩翩,小桥外边,新涨的绿水湍流激溅。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的折居易泛舟九江边。 年复一年。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 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 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元曲1、正宫·鹦鹉曲 白贲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 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绿蓑归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译文我家就在鹦鹉洲旁居住,我是个不识字的渔夫。 乘一叶扁舟任它在浪花里飘流,在江南烟雨蒙蒙。 8.金缕衣的诗句和解释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花开堪折的杜秋娘 杜秋娘原是间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曲,江南女子的秀丽与文采她身上尽数体现,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她十五岁时,艳名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风闻,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学一些现成的歌舞,为主人表演取乐;人小心高的杜秋娘却不甘埋没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姬中,暗自思量,自写自谱了一曲“金缕衣”,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声情并茂地演唱了给李锜听: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此时已年过半百,却也雄心不减,当他听了杜秋娘唱的一曲“金缕衣”,心中的欲火不禁被煽动起来。在他看来,这小曲充满了挑逗,虽然他已不是“少年时”,但临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华的尾巴,及时享受生命乐趣,这小女子简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顿时,李锜对杜秋娘大为欣赏,当时就决定把她收为侍妾。李锜与杜秋娘成了一对忘年夫妻,但因两人都热情如火,所以春花秋月中,这对老夫少妻,度过了许多甜蜜醉人的时光。 这时唐德宗驾崩,李诵继位为顺宗,顺宗因病体不支,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唐宪宗年轻气盛,一登基就决心扭转国内藩镇割踞的离散形势,因而采取强制手段,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身为节度使的李锜为之大为不满,依仗手中的兵力,举兵反叛朝廷,在朝廷大军的镇压下,叛乱很快平息,李锜也在战乱中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依据她的专长,让她仍旧充当歌舞姬。有心的秋娘趁着为唐宪宗表演的机会,再一次卖力地表演了“金缕衣”。唐宪宗李纯这时倒正是青春“少年时”,曲中那种热烈的情绪深深感染了他。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艳而雅洁,气韵在众佳丽中独高一格,不禁为之心动;况且此曲还是由她亲自创作,才情也不一般。不久,杜秋娘被封为秋妃。 秋娘在唐宪宗身边,似乎既是爱妃、玩伴,又是机要秘书,几乎占居了宪宗的整个身心,使宪宗对其他佳丽无以复顾。当国家逐渐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劝唐宪宗可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他说:“天下已平,陛下宜为乐。”唐宪宗此时还不到三十岁,而宪宗则自得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 作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宪宗宠爱,她的一笑一言,一举一动,都别有风韵,令年轻的宪宗为之沉醉。春暖花开时,他们双双徜徉于山媚水涯;秋月皎洁时,又对对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时,共同调教鹦鹉学念宫诗;冷雨凄凄的夜晚,同坐灯下对弈直至夜半。期间情深意挚,颇似当年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翻版。然而,比起杨贵妃,杜秋娘又高一筹,她不仅与宪宗同享人间欢乐,而且还不著痕迹参与了一些军国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为皇夫分忧解劳。 唐宪宗执政之初,由于锋芒凌利,对藩镇采取强压手段,引起藩镇纷纷的不满。后来番邦犬戎侵犯大唐边境,宪宗对藩镇施以宽柔政策,不但抵御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兴。宪宗之所以能及时转变态度,除了大臣的建议外,重要的还是靠秋娘枕边风的吹拂,她以一颗女性的柔爱之心,感化着锋芒毕露的唐宪宗。 国家太平后,手下有大臣劝谏唐宪宗用严刑厉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动乱,这建议颇合宪宗的性格;但秋娘闻言则说:“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岂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见识深远,入情入理,让唐宪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见,以德政治天下。 秋娘深得唐宪宗的专宠,从这里可见一斑。幸而秋妃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虽然拴住了宪宗的心,但并没使他沉溺于享乐而忘却国事,相反的倒是潜移默化地帮着他治国安邦。这种夫唱妇随,同心协力的日子,又岂是一般的“折花”之乐。 不料,元和十五年新春刚过,唐宪宗就不明不白地驾崩于中和殿上,年仅四十三岁,正值年盛体强之时。有人说宪宗是服食长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说是内常侍陈弘志蓄意谋弑,然而当时宦官在朝中势力庞大,也就无人胆敢往下追究了。二十四岁的太子李恒在宦官马潭等人拥戴下嗣位为唐穆宗,改元长庆。 此时,进宫十二年,年已三十开外的杜秋娘,在宫廷中颇有声望,而且朝中重臣也对她相当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风暴,并没有影响她的地位,在某些军国大事上,唐穆宗还经常要听取她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