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C 试题分析:根据诗“水门向晚茶商闹”,一个“闹”字写尽了茶市的喧嚣与繁华。茶市的交易是通宵达旦,专供茶商们谈生意和饮酒作乐的酒楼亦是昼夜营业。这反映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夜市,打破了日中则市的传统。因此①④正确。故选C。②项材料未体现;③项错误,茶本身是经济作物。 点评:本题以茶为例考查唐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唐代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冲破了坊市制度的界限。如材料中所述,在唐代后期的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夜市。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2.杏花节的来历杏花节 "谷花节"亦称"花场节",是贵州中部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位于织全县城南17公里的珠藏区的青山(又名凤凰山)顶上的大片草地,是节日活动的中心花场,称为"青山花场"。每年有来自织金、纳雍、大方、黔西、普定、清镇、安顺、六枝、水城等县的苗族和其他民族的群众约五万人参加。 农历七月十三日后的羊日和第二天猴日在青山花场跳花;第三天鸡日转移到南面二公里的独山花场跳花。节期共三天。节日起源有二说。一说明朝嘉靖年间,居住青山下名叫罗汪逞的苗族青年,在大方娶一彝族姑娘为妻,婚后多年不育。后从大方接来花树,于七月十三日上青山跳花,次年果生一子。此日时逢"羊"日,从此即形成六月十三日后的羊日开始的花场节。 另说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年七月,对值稻谷正在抽穗,连续久旱不雨,眼看稻子就要枯死了。苗家父老忧心如焚,派数百人寻觅水源,一连三天都失望而归。苗家姑娘杨谷花只身爬上青山找水,接连三个昼夜,终于在一片岩壁处听到水流的声响,人们根据她提供的线索,经过七个昼夜的苦战,打穿岩壁,引出大股清泉。稻谷及时得水,很快由黄转青苗家群众欣喜若狂,在青山草坪上跳场庆祝,因泉水流出之日,正是七月十三,人们为表示对谷花姑娘的感激,每年此日上山跳场,亲切地称做"跳谷花",后来干脆把这个日子命名为"谷花节"。 节日这天,苗家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涌向青山花场。姑娘们流着两条辫子,在辫梢上扎着彩线,盘在头顶,身上穿着刺绣或蜡染图案的衣裙,腰上系着一条方形的围腰袋,手上撑着一把花伞。成群结队的小伙子手拿芦笙、口琴、二胡、箫笛等乐器,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在姑娘的队伍中穿来穿去,故意引起她们对自己的注意。姑娘们看见英俊的后生,也常常吹口弦作答。通过这种活动,许多男女青年正式接上了头。在进一步接触的基础上,一些男女青年便相约到花场边缘的草坡上,细语交谈,轻声唱起情歌。时至晚上,许多在花场上结识的情侣,双双对对并肩坐着,窃窃私语,浅唱低吟,山盟海誓,直至天明。次日,青山花场继续跳花一天,没有相中的男女,继续另行物色对象。第三天在独山花场跳花,主要是那些在青山花场已相识相恋的男女聚会话别,约定下次的相会时间和地点,故又称此日为"送客日"。 3.请分析《诗经•君子于役》一诗《诗经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①于役(yì)②,不知其期,曷(hé)③至④哉? 鸡栖于埘(shí)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⑦? 鸡栖于桀(jié)⑧,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⑨。 君子于役,苟⑩无饥渴! ①君子:此妻称丈夫。 ②役 (yì):苦役。 ③曷 (hé):何时。 ④至:归家。 ⑤埘(shí):音时,鸡舍。 ⑥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⑦佸(huó):音活,聚会、相会。 ⑧桀(jié):鸡栖的木架。 ⑨括:通佸,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 ⑩苟:大概,也许。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归期漫漫真是久长。 哪年哪月才能归来,家鸡进窝真是匆忙。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牛羊纷纷走下山岗。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教我如何停止思量!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没日没夜真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会,家鸡进窝已经安顿。 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纷纷下坡是那牛羊。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愿他没有饥渴情状。 《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全诗分为两章。 第一章陈述丈夫在外面服役之事,抒发盼夫归来的感情。又分为三层:第一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用“赋”的手法点明所要吟咏的事,极言役期之长,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 第二层(从“鸡栖于埘”到“羊牛下来”)从侧面烘托,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外出却无归期。第三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极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第二章直接承上章,希望能够和丈夫相见,表达了对于服役丈夫的惦念。分三层:第一层(从“君子于役”到“曷其有佸”)再次重申役期漫长,“曷其有佸”承上章“曷至哉”。 第二层(从“鸡栖于桀”到“羊牛下括”)和第一章的语意相同。第三层(“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诗中写这位妇女的心理非常细致真实,她看到羊牛归来,自然会联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她极力抑制这种思念之情——“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思念也无济于事,不如不去思念吧。但这又怎能做得到呢?她是那样爱着自己的丈夫,时刻都在惦记着她。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能以“苟无饥渴”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深情。这首诗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 《君子于役》抒写在家的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感情,诗选用了夕阳下山、牛羊牧归的场景触动的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自然会引起一番惆怅,但她又思念化为祝愿苟无饥渴,聊以慰藉,又可叫人体味这位思妇的温存了。 《诗经》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 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夕阳衔山,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远,“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 “如之何勿思”,不待说,先已在景中说破。 “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 邓翔曰:“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 所解不差。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 张潮的诗题作《江南行》,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张诗却只是在用巧。 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彼有《君子于役》之大,却没有它的小。 若将《诗》比《诗》,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之小,《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君子于役》,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 “不日不月”,仍承“不知其期”来。 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即“过不成日月”,似乎更好。贺贻孙曰:“‘苟无饥渴’,浅而有味。 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 仍是在最家常处,也是生存之最根本处,写出深深的忧思和怀念。焦琳曰:“‘不知其期’,‘苟无饥渴’,皆思心所必有,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焉。 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所论极是。 而最不可释怀的依恋,不正在那动人心魄的生存的呼唤中么。 4.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答3点即给6分)(2)现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商业资本活跃)。(2分)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也可)(4分)(3)原因:图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图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商品输出)。(4分)图二影响: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4分) (1)本问是通过材料分析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求学生得出的信息可靠,涉及到了商业城市,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以及政府对商业发展限制的放松等(2)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是叙述的区域性商人集团,原因分析从“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中总结即可(3)根据图片内容阐述出历史现象即可,一是闭关锁国,一是外国商品的涌入,然后答出其影响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