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夜坐韩偓

1.《宋词》夜坐 张耒 赏析

不惧风寒的神韵 孤高品格的象征

——张耒《夜坐》赏析

■江苏 陆可爱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诗文注释]

气:气氛。清:冷清。甘:甘心。

此诗作于晚年,写景中有寄托。

[作者简介]

张耒(1054~1114),北宋诗人,字文潜,世称“宛丘先生”。他由主簿、县尉,官至起居舍人,故后世又称“张右史”。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的迫害,一再被贬黜;晚年居陈州,因有“柯山”之号。早年以文章受苏辙赏识,因得从学于苏轼,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以平易明畅、流丽自然著称。

[诗文评赏]

这首秋夜即景诗,上联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诗写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

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突出其不惧风寒的神韵。此与苏轼一派在哲宗绍圣时期所受苦难的历史背景有关,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这也是一种人文意趣。

2.夜坐这首诗第一句描绘怎样的图画

《夜坐》这个题有三个人(文天祥、张耒、龚自珍 )写过,你问的是哪首啊。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第一句诗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的迷蒙秋雨图,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对全诗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先抑后扬,以前面沉郁悲凉的秋景反衬出尾联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感的陡起。

夜坐 北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第一句诗描绘了一幅清幽寂静的秋夜图,秋月高高地照着无人的庭院,霜花将要凝结时夜晚的气氛就已经很冷清了。

对全诗起到烘托反衬的作用,以前句秋夜景的清幽寂静之意,反衬后一句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和苍凉悲壮、雄劲有力的气势。 龚自珍那首第一句不是纯写景,估计不是那首吧,就不说了。

3.解析古诗《夜坐》考试中,求解答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全诗沉郁顿挫,颇有杜甫风味。 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

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诗人不禁慷慨悲歌,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

后半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陡起,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 逶迤: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主要用烘托的手法。首句给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又为诗篇涂抹一层浓艳的色彩;末句把诗人的蜜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情意隐约,余味无穷。全诗以第三句为中心,靠上、下各句的烘托,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2.本诗通篇写景,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字里行间浮现着留连怅惘之情,隐藏着温馨缠绵之事。第三句是一个点破诗题、透露全诗消息的关键句。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而诗人为什么对空悬在那里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呢?看来,诗人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荡秋千的场面和荡秋千的人。

(主观题意对即可)

相关
下一篇
唐诗社交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