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池上诗句描写什么情境

1.《池上》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池上作者: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管怎样隐藏,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赏析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2.《池上》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第一句“小娃撑小艇”就奠定了一种活泼的基调。古诗讲求凝练,很少有一诗中一个字使用两次,更不要说是在一句之中,而五言绝句总共二十个字,居然肯把首句拿出来重复,何况小艇的意思不是没有其他词语可以代替的,比如莲舟,蚁舟。白居易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来,这是民歌、童谣的风格,民歌和童谣就是要不断重复,比如“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二来,小娃撑小艇,这句话似乎是一个小小的跷跷板,两边份量相当,一边是小娃,一边是小艇,以“撑”字的爆破音为中点,舌尖轻轻一跃,两边就跳动起来了。三来,“娃”和“舟”可能真的很小,但是作者极言其小,更多的是因为带了一分怜爱

“偷采白莲回”,写的如此简单,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挖掘的,乃在“偷”字和“回”字上。一来,采莲回,而不是采莲之后越墙而去,只能说明采莲乃在自家之中,自家之中而谓“偷采”,大概这个“偷”就不能理解为“盗”,而要理解为“悄”。小女孩趁大人不注意,偷偷的下池采莲花,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目中只有莲叶、只有莲花,早就忘却了周围的事情,当然也就不会注意她的举动正在被大人看到。

“未解藏踪迹”这一句话很有意思,它至少存在两个层次。第一,知道藏踪迹是应该的;第二,不知道藏踪迹是可爱的。

最后一句“浮萍一道开”很有意思。虽然我们才走过十五个字,但是诗人的内心已经经过了无穷的感慨。他用一个空镜头结尾,便留下了无比开阔的意境。试想“浮萍一道开”变成“浮萍随舟开”,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会不会觉得有一点逼仄,有一点质实而少余味?“小娃撑小艇”是民歌的风格,它与民歌的手法一样,生动又具体,但是诗歌需要一点烟水苍茫,所以诗人最后回到文人诗的传统,以虚景冲淡了质拙,以静谧升华了活泼。诗人只带我们去观看一个片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叙事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想告诉我们,那种打动了他,并被他认为可以写出来打动更多人的东西,并不藏在事件之中,而藏在姿态之中。小艇归来,池面的浮萍才让开一道水迹,这是何等岑寂的森森庭院,而这道水迹又会在不久之后重新合拢,那小女孩的爱美之心,娇痴之状,和走向成熟的旅程没有留下一丝踪迹。一切都在静谧之中。那个孩子不曾察觉老人的观看,她沉浸在自己的喜悦和想象之中,那个老人也不曾打搅这孩子的想象。那是多么厚实的寂静啊,穿透岁月, 横亘于童年和老年之间。最后,没入烟水,没入暮色,唯有寂静覆盖大地。

3.池上这首诗描述的情景作文500

从前,一条清粼粼的小河边住着一户勤劳的人家,家里有个顽皮的小孩子,他扎着个冲天辫,围着个红肚兜,可爱极了。

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下地干活了,好朋友也去走亲戚了,小孩闲得无聊。突然,他想起村头有个莲池,一回忆起莲蓬那脆脆、甜甜的滋味,他就想偷一回,顺便还可以摘一片莲叶戴在头上遮挡炎热的太阳,掐一朵雪白的莲花送给妈妈,真是一举三得啊!

想干就干,他悄悄地来到了河边,看见了一个无人看管的小船,他赶紧解下缆绳,跳上小船,撑起竹竿,向目的地进军。

没一会儿就到了白莲池。

只见荷叶碧绿硕大,荷花亭亭玉立,莲蓬颗颗饱满,微风轻轻地吹拂,所有的荷花翩翩起舞,美丽极了!不能把正事给忘了,他赶紧摘了一片莲叶,盖在头上,搞好了伪装,又摘了一个莲蓬放在船舱里。

忽然 “扑通”一声,吓得他赶紧趴在了船舱里,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过了好一会儿,没什么动静了才把头抬起来。哎,原来是一只青蛙从荷叶上跳到了水里,真是虚惊一场!他想:此地不易久留,还是溜之大吉为妙。于是,他赶紧将船划到岸边,刚靠了岸,他又听到“咳!咳!”的声音,他慌得一溜烟跑回了家,连刚才偷的莲叶、莲蓬、荷花都没来得及拿,全都落在了船舱里!躺在床上的他还以为自己偷得很巧妙呢,哪里知道浮萍早为他开了一条宽宽的水路!

那故意咳嗽的人便是大诗人白居易,看着逃跑的小孩,他哈哈大笑,随口吟出了《池上》这首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池上这首诗是主要写了什么的情景

《池上二绝》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

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原文】 池上二绝 【唐】白居易 其一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其二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其一 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其二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扩展资料: 赏析 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

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是三个人了。

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5.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铺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6.《池上》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是不是这个?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艇:船。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一道:一路。

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小娃:小孩儿。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开:分开。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偷莲 ”的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最传神的是“偷采白莲回”一句,写尽小童顽皮、天真的情态。

表达了小孩的天真可爱。

这首诗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学生初读古诗时,一看到“偷”就觉得这是个“坏”孩子。与诗人所描绘的孩童形象不一样。结合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再来读诗文,学生就能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中真切地感受小娃娃的天真可爱。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