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万松书院的诗句

1.游万松书院的作文400字

汽车把我们送到了万松岭,书院大门口的浮雕马上把我们给吸引住了,浮雕展现了梁祝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

书院里绿树成荫,空气非常清新,我们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气,顿时觉得心旷神怡。离入口不远处,就是中轴线上的第一道门——仰圣门。

“圣”就是代表孔子。这是一道礼仪之门。

我走进此门,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古代。我就是慕名而来的学子,满怀着求知的欲望。

想到这里,我心里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毓粹门。

“毓粹”即培养有学问、贤德的人。这是一道智慧之门。

我觉得就像我们学校培育成功的人一样,这也许就是万松书院的校训吧。从毓粹门再往前走,就是读书人自习的场所——明道堂。

我在这儿看到了当时科举考试的流程。首先是“十年寒窗”,只见书生们一个个挑灯夜读,废寝忘食。

不禁让我想起了“悬梁刺股”的故事。接着是“放榜之日”,会试发榜之日,大家都连夜赶来,挑着灯笼查看自己是否榜上有名。

我想:这比我参加考试后等分数的心情还要激动一百倍吧!因为考中后就可以参加殿试了。接着展示的就是“殿试”,殿试由皇帝出题,考试时间是一天,从日出考到日落,内容是一篇文章。

要是考中第一名,那可是高中状元呢!状元可以在皇帝的陪同下,进行游街庆贺活动。难怪孟郊在《登科后》里这样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出了明道堂,我们就来到了孔子殿。在这里,我们拜了至圣先师——孔子。

老师说:“你们既然拜了孔子为师,成为了孔子的弟子,那就应该多读书,多看书,努力成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

2.请大家给介绍下万松书院的情况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线景区万松岭。

万松岭书院充分挖掘杭州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展现明代书院文化和科举制度场景,演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杭同窗三年的绝美爱情故事,完整凸现孔家山石林自然秀逸风貌,打造西湖历史文化景观廊道。 据史料记载:万松岭上原为报恩寺,寺院修建于唐贞元年间,寺内建有“舞风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等,唐时白居易和宋时苏东坡都曾是这里的常客,在与寺僧谈禅说理之余都留下了笔墨。

万松岭的地名就出自白居易“万株松树青山上”的名句。苏东坡对当时的“万菊轩”是这样描绘的:“一轩专为黄花设,富拟人间万石君。

佳木尽从方外得,异香多在月中闻。引泉北涧分清露,开径南山破白云。

此意欲为知道者,陶翁犹自未离群。” 万松书院曾是明清时期杭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浙江省文人汇集之地,与当时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并称为杭城“四大书院”。

有联为证:浙水重敷文,看此山左江右湖,千尺峰头延俊杰;英才同树木,愿多士春华秋实,万松声时播歌弦。造就了袁枚等莘莘学子,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齐召南、秦瀛等大学者也曾在此讲学。

几百年来,万松书院为浙江乃至全国塑造、输送了无数人才,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尊师重教、育才树人的民风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万松书院文化陈设 万松书院主入口浮雕: 正面展现梁祝同窗三载的场景,左边“拜师”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日课”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

品字型石牌楼: 中间石牌坊正面书“万松书院”,背面书“太和元气”;左牌坊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代表了书院的三个时期。

书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

镂空雕刻演绎了传神的石雕技艺,让人惊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之美。 书院建筑 一进为仰圣门: 仰圣门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

“高山仰止”取自司马迁《史记》。“仰圣”即表示人们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

仰圣门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的礼仪之门。毓粹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

毓粹,意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二进为明道堂: 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

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现陈设工艺巨著《中国科举大观》。

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和由义二学斋。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

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 三进为大成殿: 即孔子祭祀处,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是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境界。

大成殿陈列突出“颂圣”以颂扬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渊博文化。孔子像及四配享(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孔子行教图,分别是杏坛设教、读《易》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

并设青铜祭器。殿前设曾唯和颜乐二碑亭,分立乾隆和康熙御题手迹复制碑。

地址: 杭州万松岭 公车: K4,30路万松岭站下车 电话: 0571-86075154 0571-87027206 传真: 0571-87915091 邮箱: 类别: 书院 区域: 西湖区 营业时间: 7:30-17:30。

3.请大家给介绍下万松书院的情况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线景区万松岭。万松岭书院充分挖掘杭州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展现明代书院文化和科举制度场景,演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杭同窗三年的绝美爱情故事,完整凸现孔家山石林自然秀逸风貌,打造西湖历史文化景观廊道。

据史料记载:万松岭上原为报恩寺,寺院修建于唐贞元年间,寺内建有“舞风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等,唐时白居易和宋时苏东坡都曾是这里的常客,在与寺僧谈禅说理之余都留下了笔墨。万松岭的地名就出自白居易“万株松树青山上”的名句。苏东坡对当时的“万菊轩”是这样描绘的:“一轩专为黄花设,富拟人间万石君。佳木尽从方外得,异香多在月中闻。引泉北涧分清露,开径南山破白云。此意欲为知道者,陶翁犹自未离群。”

万松书院曾是明清时期杭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浙江省文人汇集之地,与当时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并称为杭城“四大书院”。有联为证:浙水重敷文,看此山左江右湖,千尺峰头延俊杰;英才同树木,愿多士春华秋实,万松声时播歌弦。造就了袁枚等莘莘学子,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齐召南、秦瀛等大学者也曾在此讲学。几百年来,万松书院为浙江乃至全国塑造、输送了无数人才,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尊师重教、育才树人的民风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万松书院文化陈设

万松书院主入口浮雕:

正面展现梁祝同窗三载的场景,左边“拜师”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日课”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

品字型石牌楼:

中间石牌坊正面书“万松书院”,背面书“太和元气”;左牌坊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代表了书院的三个时期。书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镂空雕刻演绎了传神的石雕技艺,让人惊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之美。

书院建筑

一进为仰圣门:

仰圣门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高山仰止”取自司马迁《史记》。“仰圣”即表示人们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仰圣门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的礼仪之门。毓粹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毓粹,意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二进为明道堂:

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现陈设工艺巨著《中国科举大观》。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和由义二学斋。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

三进为大成殿:

即孔子祭祀处,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是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境界。大成殿陈列突出“颂圣”以颂扬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渊博文化。孔子像及四配享(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孔子行教图,分别是杏坛设教、读《易》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并设青铜祭器。殿前设曾唯和颜乐二碑亭,分立乾隆和康熙御题手迹复制碑。

地址:

杭州万松岭

公车:

K4,30路万松岭站下车

电话:

0571-86075154

0571-87027206

传真:

0571-87915091

邮箱:

类别:

书院

区域:

西湖区

营业时间:

7:30-17:30

4.游万松书院的作文400字

汽车把我们送到了万松岭,书院大门口的浮雕马上把我们给吸引住了,浮雕展现了梁祝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

书院里绿树成荫,空气非常清新,我们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气,顿时觉得心旷神怡。 离入口不远处,就是中轴线上的第一道门——仰圣门。

“圣”就是代表孔子。这是一道礼仪之门。

我走进此门,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古代。我就是慕名而来的学子,满怀着求知的欲望。

想到这里,我心里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毓粹门。

“毓粹”即培养有学问、贤德的人。这是一道智慧之门。

我觉得就像我们学校培育成功的人一样,这也许就是万松书院的校训吧。 从毓粹门再往前走,就是读书人自习的场所——明道堂。

我在这儿看到了当时科举考试的流程。首先是“十年寒窗”,只见书生们一个个挑灯夜读,废寝忘食。

不禁让我想起了“悬梁刺股”的故事。接着是肠范斑既职焕办唯暴沥“放榜之日”,会试发榜之日,大家都连夜赶来,挑着灯笼查看自己是否榜上有名。

我想:这比我参加考试后等分数的心情还要激动一百倍吧!因为考中后就可以参加殿试了。接着展示的就是“殿试”,殿试由皇帝出题,考试时间是一天,从日出考到日落,内容是一篇文章。

要是考中第一名,那可是高中状元呢!状元可以在皇帝的陪同下,进行游街庆贺活动。难怪孟郊在《登科后》里这样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出了明道堂,我们就来到了孔子殿。在这里,我们拜了至圣先师——孔子。

老师说:“你们既然拜了孔子为师,成为了孔子的弟子,那就应该多读书,多看书,努力成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

5.求关于桥,老街,古屋等的好句子,传说故事,诗词歌词等

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 西湖的桥都不太长,造型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放到沿湖长了有一定年份的法国梧桐中间却是刚刚好,看起来格外舒服。

西冷桥也不例外。 孤山朝北里湖一侧,在与北山路交接的地带,有着很大一块草坪,冬日的下午,有很多人都坐有在阳光照射得到的草地上打牌喝茶。

过了门口树起一颗大印章的西冷印社,就到了西冷桥。 大约是1500年前,在某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一位坐在油壁车里的曼妙女子,就在这里轻轻撩开了车上的帘上,或者根本就没有帘子,然后看到了一位骑着青骢马的翩翩佳公子。

爱情就这样在垂柳依依的西湖边上发生。 西斜的阳光掠过宽阔的水面,照射到了西冷桥头的慕才亭里。

远远就看到一位女导游在亭子边上比划着手势,旁边是一个十来人的旅游团队,不想走近后,讲解却已经结束。我只有坐在亭子里,一个人望着西湖,然后想象着这样可能的一幕。

苏小小,南齐钱糖人,聪慧美丽,虽为歌伎,但自知自爱。这是生活在1500多年后,用观光电车代替了油壁车与青骢马的人们对她所做的简短评介,就刻在了亭子边的石碑上。

依正常看来,对于从小就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的女儿家再加上社会地位低微来说,似乎决定了苏小小不可能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更遑论爱情。 然而在西湖的天地里,苏小小却是特立独行,活得那样热烈。

像她憧憬中的爱情的到来,就是她在西湖边上坐“自驾车”游玩时遇上的。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这首从六朝南陈就开始流传的《钱塘苏小小歌》,说的就是苏小小的第一段爱情。

一次偶然的路遇,让她结识了阮郁,一位前来游玩的官宦子弟,然后大家就在西泠桥边苏小小家里共赋同居。 然而甜蜜的梦容易醒。

这一段爱情在半年后终结,被严父招回金陵的阮郁就再也没有回来。不过苏小小却没有过度的悲伤,西湖的湖山正是她排解心中块垒的最好所在。

为苏小小筑坟的,是她在西湖边上遇到的第二个男人,曾经落魄的书生鲍仁,他后来在她赠银数百两后得以进京赶考。然而同样去如黄鹤。

而苏小小依旧乘坐着油壁车,徜徉在西湖的山水间,直到某天偶感风寒,在最青春的22岁辞世。这时候,已经做了滑州刺史的鲍仁,才突然冒了出来,哭了一场,然后在西泠桥边择地造墓。

苏小小的可叹之处,在于她看破了缘分的起灭,对待逝去的爱情,视之若天上的风月流云一样自然,而不是过于介怀伤身。加上她慧眼识英才,救人于贫困的品德,自然受到了1000多年来士子,还有人们的推崇。

甚至,在她死后的几百年,宋代有个叫司马才仲的人,还在洛阳梦见苏小小为他唱歌,最后痴情的他还不远千里,前来寻梦西湖。 后人在西湖边上,为苏小小筑起了一座“慕才亭”。

今天向着西泠桥的这边,悬挂着一副对联,“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这湖山金玉,倒是绝佳的配搭,也算是对这位倜傥而善良的佳人的最好纪念。

今天的人们,把死后双双化蝶的梁山伯祝英台的纪念,放在了位于西湖东南的万松岭上。据说当年梁祝的三年同窗,就是在万松书院,在可以远眺西湖的万松岭上,今天还专门建起了一处梁祝读书处。

如果梁祝真的曾经在万松书院求学,那端的是好。因为你到今天修葺一新的书院去看看,从入山门开始,散布两旁的塑像,就是曾经在这座书院里开坛授课,或者给书院以影响的老师们:提倡“不凭注疏而新圣人之经,不凭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的张载,主张“知先行后”的程颢程颐兄弟,主张“性灵”、深谙厨道的袁枚,还有南宋大儒朱熹,等等。

可是,在这些名师的管教之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爱情究竟何时生发?是在明月照松间的晚上,还是在烟波罩沙堤的白天?万松书院的梁祝读书处,安在了毓秀阁里。一个独立的院落,立有一块书着“独立石卓尔”的大石头。

一楼有梁祝寒窗共读的塑像。 院外不远处,还新建有一处双照井,原址在城中,为十八相送的场景之一。

那时候,英台指着井中的倒影对山伯说:一男一女笑盈盈。还蒙在鼓里的山伯恼道:你怎能将我比女人?! 由万松岭往西湖边上走,寻到梁祝当年相送的长桥,不过却是沿湖的短短一截,今天成了车流滚滚的马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人指点,实在难以辨认。

倒是在离长桥不远,在长桥公园的西湖边上,新修了两孔双投桥,据说是为了纪念南宋时候另一对欲爱不能而殉情跳湖的女青年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 在许多人看来,一帆风顺的情事,虽然是再好不过,但是没有了惊心动魄,多少总会让人觉得遗憾。

爱情的浪漫与极致之美,就在于中间的磨难和阻滞。因为家世,因为出身,因为俗世的种种压力,两个人似乎不可能在一起。

但当一切阻碍扫清,经历了磨难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得来的爱情会更加的甜美。 然而,世事并不全是这样的如人所愿,在真实的爱情中,有情人往往都囿于现实中的更多因素,最后不得不劳燕分飞。

这样的事情,自古而来,比比皆是。所以,如果说是梁山伯祝英台的双双化蝶是心酸的浪漫,那么双投桥下的湖水“新开两朵玉芙蓉”,则是情之所至的极端举措。

今天走过长桥和双投桥的人们,除了凭湖扼腕之外,。

6.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蝶”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梁祝的诗词比较少,具体如下:

《荆南竹枝词·咏梁祝》

朝代:清朝

作者:史承豫

原文:

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

山上桃花红似火,一双蝴蝶又飞来

译文:现在的读书人去剩荒台,每年可以可以看到宁波梁祝墓上春风吹拂而生长的野生青苔,上司的桃花开的很灿烂,红红火火。

在宜兴祝英台读书处,常有蝶聚,当地有“双蝶节”农历三月一日,也就是祝英台的生日。爱情,是如此奇妙,如此夺目,如此不朽,就连分离、死亡都黯然失色

扩展资料:

梁祝故事

上虞士族小姐祝英台,排行第九,是父母唯一的女儿。生得聪明娇美、活泼灵秀、纯真执着。从小喜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她不甘世俗,不让须眉,千方百计说服父母,女扮月老祠邂逅的会稽穷书生梁山伯。

两人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兄弟”。不一日,二人来到会稽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穷,未能如期而至。

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会稽郡下辖鄮县(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马文才风流倜傥,学识一流,加上一身出色的骑射功夫,在书院中雄冠群英。他仗着时任太守的父亲和自己的各种优越条件,在学友中聚集一班纨绔子弟,屡与梁山伯、祝英台作对。

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7.求一首袁枚写的诗的名字袁枚曾经写过一首诗,是和他家的匠人有关的

袁枚在桂林的一段往事 1736年(乾隆元年)年仅21岁的袁枚,从家乡杭州千里迢迢来到桂林,投奔他的叔叔以寻找新的出路. 袁枚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和叔叔都在外地游幕,家中由祖母主持,一直没有固定的家产,赁屋而居,家徒四壁,日用艰难.不过袁枚在杭州却以早慧闻名,12岁就考取秀才,被视为神童,18岁由浙江巡抚程元章保送到万松书院学习.年轻的袁枚兴趣广泛,对科举制艺并不专心,结果在大考中接连败北. 于是,袁枚的祖母做主,以二两银子做路费,请人送他到江西,又借钱坐船到桂林,投奔当时正在广西巡抚金鉷幕府中的叔父袁鸿.袁鸿对穷愁潦倒的袁枚并不客气,倒是金鉷有心测试一下这个名闻遐迩的神童才子,便在巡抚衙门的八桂堂中,便命他立时做一篇《铜鼓赋》,结果袁枚援笔立成,文采飞扬,博得众人大加赞赏. 年轻的袁枚在桂林期间游览了现今七星公园内的七星岩和栖霞寺,并做诗《同金十一佩恩游栖霞寺并望桂林诸山》以记其事.诗中记述,袁枚是6月份去的七星岩,“山腰有洞五里许,秉火直入惊乌鸦”.按以前游览七星岩,都由旁边的栖霞寺僧人做准备火把并当导游带领入内,按所游览岩洞的大小分别收取不同费用,在民国期间还是如此(见田曙岚《广西旅行记》),想来袁枚当时也是由当地僧人带领前往的. 七星岩内千奇百怪的钟乳石让年轻的袁枚大为惊奇、叹为观止.“山川人物溶在一炉内”的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他想象地比喻道,那定然是古代的神仙精怪聚集在一起,“忽然刚风一吹化为石”.否则,“造化纵有千手眼,亦难一一施雕镌”.游罢下山,袁枚依然心有所念:“我本天涯万里人,愁心忽挂西斜月”. 在金鉷的巡抚衙门里住了3个月后,博学鸿词科即将开考的消息传到桂林.这本是朝廷为优待那些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长德邵的硕儒而专门开办的,但金鉷却专折保举21岁的袁枚参加,还赠送他120两银子,并遣专人护送到京师. 离开桂林时,袁枚对金鉷感激涕零.一方面,金鉷的特别推荐使他名声大振,另一方面,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也让他踌躇满志.在临别赠金鉷的《荐鸿词北上辞别桂林中丞》一诗中,他说自己是“万里投知己,千秋见伟人”,并表示自己要不负众望、知恩图报:“桂岭三秋月,长安一路尘.拜辞先洒泪,图报屡看身”. 在桂林的短短3个月期间,袁枚还和他叔叔家的仆人常宁结下友情,在送别常宁的诗中,他饱含深情地说:“知己哪须分贵贱,穷途容易感心情”.(《别常宁》) 从“穷途容易感心情”这句诗可以看出,袁枚对自己的桂林之行是百感交集的.在遭遇人生最初的挫折后,他来到桂林以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获得声誉并重新燃起希望,所以在诗中他要常宁等着他的好消息. 博学鸿词200多人的应考者中,袁枚年纪最轻,尽管又没能考中,但才子的名声已在京中不胫而走.结果,2年后的袁枚如愿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为他此后成为近50年的文坛盟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1784年,在离开桂林48年后,69岁的袁枚再度来到桂林.这次他是从广州沿水路西行,当年9月16日(农历纪年)出发,半个月后到达阳朔.此时的袁枚已是文坛领袖,名声远播,而且身体健康,据当时人描述,看起来犹如五十多岁的模样. 舟行途中,袁枚得以包揽桂林山水.他写了九首六言诗来描述眼前所见,并认为它们实际已经超过家乡的天台山和雁荡山.“碧簪照水横抽,石笋当空孤插.造成阿育天王,八万四千宝塔”.这首小诗将漓江沿岸孤拔挺秀的山峰,比喻成一座座佛塔,形象可人,又饶有禅趣. 重进入桂林,让袁枚感慨丛生.可以说,他一生的功名事业,都发端于桂林.将近50年过去,垂暮之人(袁枚听信算命人言,自认只能活到73岁)旧地重游,所看见的又是什么呢?桂林城中已无故旧,只有当年的山水依稀照人.在《重入桂林城作》中,袁枚写道:“水石无情我有情,一丘一壑皆前生”,充分表达出袁枚对桂林这个自己早年寻梦之地的诚挚感情.他仿佛又看见年轻的自己站在当年的桂林街头:“黄粱一梦谁能再,我竟来寻梦还在”. 10月8日(农历纪年),袁枚重游七星岩,这时他才知道50年前那个夏天所游览的并非岩洞的全部,而是一小段而已,于是再度做诗记之. 桂林城中心的独秀峰,因突兀险峻及古来游览、刻石者众多,成为往来桂林的人必去之地.袁枚在游览后写下一首著名的《独秀峰》,其开头两句“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被后世认为是描写桂林山峰特色的佳句,被广为引用.在诗里,袁枚更是从山峰的形状,想到个人的行为、观念:“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期间,袁枚还游览七星岩附近的菩陀寺,后来又攀登叠彩山,游览风洞,登高远眺. 在桂林期间,袁枚也去探访原先故人的旧宅,但人非物亦非,徒增感慨而已.他早年刚到桂林时,曾在巡抚署衙内遇见一位铁髯居士,精于方术、导气、养生之学,兼之鹤发童颜,袁枚视之为神仙,此度再往其旧居,却发现那里已变成佛寺,原先遗迹荡然无存,袁枚只得喟然:“大抵神仙多解蜕”.(《访韦铁髯钵园旧居》) 对当年不遗余力推荐自己赴京(此事当时即被载入广西府志)的原巡抚金鉷的感恩之情,一直萦绕在袁枚心中.此次他再度来到。

8.描写清朝腐败的诗及诗人

《海上》

年代: 清 作者: 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十年”二句:自崇祯初年,清兵即入关,干戈不息,百姓涂炭;以后又有农民起义军与明军的战争,故诗中云云。十年, 系约举成数。苍生,人民。 老,久。吊哭,一本作“痛哭”。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9.清朝诗人袁枚写了一首什么诗

袁枚在桂林的一段往事 1736年(乾隆元年)年仅21岁的袁枚,从家乡杭州千里迢迢来到桂林,投奔他的叔叔以寻找新的出路。

袁枚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和叔叔都在外地游幕,家中由祖母主持,一直没有固定的家产,赁屋而居,家徒四壁,日用艰难。不过袁枚在杭州却以早慧闻名,12岁就考取秀才,被视为神童,18岁由浙江巡抚程元章保送到万松书院学习。

年轻的袁枚兴趣广泛,对科举制艺并不专心,结果在大考中接连败北。 于是,袁枚的祖母做主,以二两银子做路费,请人送他到江西,又借钱坐船到桂林,投奔当时正在广西巡抚金鉷幕府中的叔父袁鸿。

袁鸿对穷愁潦倒的袁枚并不客气,倒是金鉷有心测试一下这个名闻遐迩的神童才子,便在巡抚衙门的八桂堂中,便命他立时做一篇《铜鼓赋》,结果袁枚援笔立成,文采飞扬,博得众人大加赞赏。 年轻的袁枚在桂林期间游览了现今七星公园内的七星岩和栖霞寺,并做诗《同金十一佩恩游栖霞寺并望桂林诸山》以记其事。

诗中记述,袁枚是6月份去的七星岩,“山腰有洞五里许,秉火直入惊乌鸦”。按以前游览七星岩,都由旁边的栖霞寺僧人做准备火把并当导游带领入内,按所游览岩洞的大小分别收取不同费用,在民国期间还是如此(见田曙岚《广西旅行记》),想来袁枚当时也是由当地僧人带领前往的。

七星岩内千奇百怪的钟乳石让年轻的袁枚大为惊奇、叹为观止。“山川人物溶在一炉内”的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他想象地比喻道,那定然是古代的神仙精怪聚集在一起,“忽然刚风一吹化为石”。

否则,“造化纵有千手眼,亦难一一施雕镌”。游罢下山,袁枚依然心有所念:“我本天涯万里人,愁心忽挂西斜月”。

在金鉷的巡抚衙门里住了3个月后,博学鸿词科即将开考的消息传到桂林。这本是朝廷为优待那些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长德邵的硕儒而专门开办的,但金鉷却专折保举21岁的袁枚参加,还赠送他120两银子,并遣专人护送到京师。

离开桂林时,袁枚对金鉷感激涕零。一方面,金鉷的特别推荐使他名声大振,另一方面,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也让他踌躇满志。

在临别赠金鉷的《荐鸿词北上辞别桂林中丞》一诗中,他说自己是“万里投知己,千秋见伟人”,并表示自己要不负众望、知恩图报:“桂岭三秋月,长安一路尘。拜辞先洒泪,图报屡看身”。

在桂林的短短3个月期间,袁枚还和他叔叔家的仆人常宁结下友情,在送别常宁的诗中,他饱含深情地说:“知己哪须分贵贱,穷途容易感心情”。(《别常宁》) 从“穷途容易感心情”这句诗可以看出,袁枚对自己的桂林之行是百感交集的。

在遭遇人生最初的挫折后,他来到桂林以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获得声誉并重新燃起希望,所以在诗中他要常宁等着他的好消息。

博学鸿词200多人的应考者中,袁枚年纪最轻,尽管又没能考中,但才子的名声已在京中不胫而走。结果,2年后的袁枚如愿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为他此后成为近50年的文坛盟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1784年,在离开桂林48年后,69岁的袁枚再度来到桂林。这次他是从广州沿水路西行,当年9月16日(农历纪年)出发,半个月后到达阳朔。

此时的袁枚已是文坛领袖,名声远播,而且身体健康,据当时人描述,看起来犹如五十多岁的模样。 舟行途中,袁枚得以包揽桂林山水。

他写了九首六言诗来描述眼前所见,并认为它们实际已经超过家乡的天台山和雁荡山。“碧簪照水横抽,石笋当空孤插。

造成阿育天王,八万四千宝塔”。这首小诗将漓江沿岸孤拔挺秀的山峰,比喻成一座座佛塔,形象可人,又饶有禅趣。

重进入桂林,让袁枚感慨丛生。可以说,他一生的功名事业,都发端于桂林。

将近50年过去,垂暮之人(袁枚听信算命人言,自认只能活到73岁)旧地重游,所看见的又是什么呢?桂林城中已无故旧,只有当年的山水依稀照人。在《重入桂林城作》中,袁枚写道:“水石无情我有情,一丘一壑皆前生”,充分表达出袁枚对桂林这个自己早年寻梦之地的诚挚感情。

他仿佛又看见年轻的自己站在当年的桂林街头:“黄粱一梦谁能再,我竟来寻梦还在”。 10月8日(农历纪年),袁枚重游七星岩,这时他才知道50年前那个夏天所游览的并非岩洞的全部,而是一小段而已,于是再度做诗记之。

桂林城中心的独秀峰,因突兀险峻及古来游览、刻石者众多,成为往来桂林的人必去之地。袁枚在游览后写下一首著名的《独秀峰》,其开头两句“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被后世认为是描写桂林山峰特色的佳句,被广为引用。

在诗里,袁枚更是从山峰的形状,想到个人的行为、观念:“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期间,袁枚还游览七星岩附近的菩陀寺,后来又攀登叠彩山,游览风洞,登高远眺。 在桂林期间,袁枚也去探访原先故人的旧宅,但人非物亦非,徒增感慨而已。

他早年刚到桂林时,曾在巡抚署衙内遇见一位铁髯居士,精于方术、导气、养生之学,兼之鹤发童颜,袁枚视之为神仙,此度再往其旧居,却发现那里已变成佛寺,原先遗迹荡然无存,袁枚只得喟然:“大抵神仙多解蜕”。(《访韦铁髯钵园旧居》) 对当年不遗余力推荐自己赴京(。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