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不爱惜粮食的人的诗句不浪费粮食的诗句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当屋卖锅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2.李绅的诗句 关于爱惜粮食的李绅的诗句中关于爱惜粮食的是:《悯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作品赏析: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