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魏晋风骨的诗句

1.请翻译一句描述魏晋风骨的句子

英文?OMG!

Emotion keynote of the poem(s) represented lamentation and ferventness with concise and forcible words, leaving natural and fluent style(文笔), all of which contributed to make it the model praised by poems of later generations(或简称later poems).

供参

2.曹操的诗歌被称为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他作为有实力的一方诸侯用武力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从而结束了北方的战乱局面,他被后世史学家称为乱世之奸雄。他喜爱汉代乐府诗并受其影响,他的诗歌创作也大多是乐府诗形式。但是他却独辟蹊径,不受束缚,继承了府,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他总是“缘事而发”,不做无病呻吟之事。

“曹操的诗作,可以看做是汉音的收束者,同时也是魏响的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曹操是中国诗歌史上,除屈原外,有意写诗的第一位大诗人。”曹操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为数不多的政治家兼著名诗人,然而曹操能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席之地完全是因为他那充满悲怆和苍凉的诗歌决定的,再加上曹操多方面的独创性,使他当之无愧成为魏晋风骨第一人! 曹操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形式上“突破”与“创新”;在内容上将“小我”之壮志与“大我”之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以“慷慨悲凉”为基调的“建安风骨”,受后世文人推崇。“曹公古直”,其诗绝少华美的辞藻,喜从大处着墨,内涵厚重而气势恢弘,抒发感情往往跌宕起伏,个性色彩极为鲜明。从他开始,乐府诗实实在在地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建安文学也成长为一个划时代的文学潮流。

一、曹操在诗歌的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曹操所写的众多诗歌中流传至今的仅仅有二十多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显示了曹操对诗歌的情有独钟。《魏书》说“太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写实的精神。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借古题写当世的生活情况,这点自曹操的《薤露行》、《篙里行》获得成功后,建安诗人就开始大胆仿效,后来蔚然成风,形成建安风骨。

曹操诗歌很多是杂言体和五言体,而杂言体和五言体正是汉乐府民歌诗体的主要形式。他的诗歌古朴正直,不言废语,饱含深情。如写战争过后的惨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写家庭的贫困:“瓮中无斗储,发筐无尺增”。他惯用铺叙手法,如《冬十月》写天气寒冷,“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路鸡晨鸣,鸿雁南飞;鹜鸟潜藏,熊署窟栖……”。

曹操诗歌吸取了汉代乐府民歌的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显得更加动人。他将诗歌提升到一个汉乐府民歌未曾达到的领域,从简单的事实记录提升到抒发感情表达人文性的高度。文人大规模地学习、仿效乐府诗,是在曹魏时代及其之后的事情:“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至魏则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五言诗的成熟正是这种文人乐府诗运动的产物。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建成铜雀台,标志着清商乐和文人乐府诗创作的走向高潮,为五言诗的成熟准备了音乐条件和作者条件。曹操所倡导的清商乐和大力写作的文人乐府诗,正是抒情五言诗成熟的摇篮。

曹操的五言诗显示了由言志向抒情转型的痕迹,并为后来山水诗、意象写法奠定了基础。曹操诗歌对于悲哀之美的审美追求,正是整个建安时代的审美特征,如曹操《蒿里行》的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诗歌中明显地呈现出由四言诗向五言诗转型的痕迹,在曹操早期五言诗中,明显地依靠使用虚字来凑够五言,是以四言诗的写法来写五言,也呈现出由言志而转向抒情,特别是抒发悲情的痕迹,从而为建安诗歌的第二个阶段奠定了基础。

;

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的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采。

3.唐朝有哪些诗人深受魏晋风骨的影响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影响

魏晋风骨对后世影响,特别是唐代诸公大声疾呼提倡“汉魏风骨”。李白的诗个性之强,近于魏晋,思想上也近于玄老。后人说李白有清谈迹象,是有一定道理的。杜甫被称为“诗史”,在内容上更近于魏晋。而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是与魏晋有不解之缘

再者,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

4.世说新语中表现魏晋风骨的文章

阮籍嫂尝回家,籍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阮籍的嫂子一次回娘家,阮籍和她告别。有人以此嘲笑阮籍,阮籍说:"礼教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

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晋文王(司马昭)德高望重,他出席宴会时,人们都严肃恭敬,就像在帝王面前一样。

只有阮籍箕踞而坐,纵酒放歌,泰然自若。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

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在竹林下畅饮,王戎后来到了。阮籍说:"俗人又来败坏我们的兴致了!"王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的兴致,也是别人能败坏的吗?"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者之士,俱往寻康。

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以言。

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士季(钟会)非常聪明,擅长玄理,早先他并不认识嵇康,后来钟会邀请当时的名流,一起去找嵇康。

嵇康正在大柳树下打铁,向子期(向秀)帮他拉风箱。见钟会来了,嵇康依旧挥锤打铁,旁若无人,很长时间也不和钟会说话。

钟会起身离去时,嵇康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贴一下我最喜欢的一则:王子酞居山阴。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伤惶,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住在山阴县。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

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家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

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就这些了,你随便看吧~~~~~~~~~~。

5.曹操的诗歌被称为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他作为有实力的一方诸侯用武力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从而结束了北方的战乱局面,他被后世史学家称为乱世之奸雄。

他喜爱汉代乐府诗并受其影响,他的诗歌创作也大多是乐府诗形式。但是他却独辟蹊径,不受束缚,继承了府,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他总是“缘事而发”,不做无病呻吟之事。

“曹操的诗作,可以看做是汉音的收束者,同时也是魏响的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曹操是中国诗歌史上,除屈原外,有意写诗的第一位大诗人。”

曹操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为数不多的政治家兼著名诗人,然而曹操能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席之地完全是因为他那充满悲怆和苍凉的诗歌决定的,再加上曹操多方面的独创性,使他当之无愧成为魏晋风骨第一人! 曹操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形式上“突破”与“创新”;在内容上将“小我”之壮志与“大我”之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以“慷慨悲凉”为基调的“建安风骨”,受后世文人推崇。“曹公古直”,其诗绝少华美的辞藻,喜从大处着墨,内涵厚重而气势恢弘,抒发感情往往跌宕起伏,个性色彩极为鲜明。

从他开始,乐府诗实实在在地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建安文学也成长为一个划时代的文学潮流。 一、曹操在诗歌的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曹操所写的众多诗歌中流传至今的仅仅有二十多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显示了曹操对诗歌的情有独钟。

《魏书》说“太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写实的精神。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

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借古题写当世的生活情况,这点自曹操的《薤露行》、《篙里行》获得成功后,建安诗人就开始大胆仿效,后来蔚然成风,形成建安风骨。

曹操诗歌很多是杂言体和五言体,而杂言体和五言体正是汉乐府民歌诗体的主要形式。他的诗歌古朴正直,不言废语,饱含深情。

如写战争过后的惨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写家庭的贫困:“瓮中无斗储,发筐无尺增”。

他惯用铺叙手法,如《冬十月》写天气寒冷,“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路鸡晨鸣,鸿雁南飞;鹜鸟潜藏,熊署窟栖……”。

曹操诗歌吸取了汉代乐府民歌的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显得更加动人。他将诗歌提升到一个汉乐府民歌未曾达到的领域,从简单的事实记录提升到抒发感情表达人文性的高度。

文人大规模地学习、仿效乐府诗,是在曹魏时代及其之后的事情:“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至魏则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

五言诗的成熟正是这种文人乐府诗运动的产物。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建成铜雀台,标志着清商乐和文人乐府诗创作的走向高潮,为五言诗的成熟准备了音乐条件和作者条件。

曹操所倡导的清商乐和大力写作的文人乐府诗,正是抒情五言诗成熟的摇篮。 曹操的五言诗显示了由言志向抒情转型的痕迹,并为后来山水诗、意象写法奠定了基础。

曹操诗歌对于悲哀之美的审美追求,正是整个建安时代的审美特征,如曹操《蒿里行》的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诗歌中明显地呈现出由四言诗向五言诗转型的痕迹,在曹操早期五言诗中,明显地依靠使用虚字来凑够五言,是以四言诗的写法来写五言,也呈现出由言志而转向抒情,特别是抒发悲情的痕迹,从而为建安诗歌的第二个阶段奠定了基础。

; 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的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采。

6.魏晋风骨,唐风宋彩

主要是魏晋、唐宋时代文化的标志词语。

1.魏晋风骨。原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故也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后也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楼主或许在电视等地方听到过说某某人有“魏晋遗风”,便是称赞此人的风格,也可偏指人格。

2.唐风宋彩。就像中国风是形容中国文化缩影的一个标志语一样,唐风宋彩

是指唐宋两朝的人文和物理风格,唐诗之飘逸潇洒大气细腻,宋词之豪放婉约多愁善感便是其文学上完美的诠释;也有很多人把其作为中国的代表词,像很多诗句里都有提到唐风宋彩以表达思念祖国之情。

7.晋朝有名的诗人和诗词

1、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杂诗

东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夜里睡不着觉,起床坐着弹琴。月光照在薄帷上,清风吹着我的衣襟。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4、岁暮

晋朝: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译文: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5、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晋代:嵇康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译文:我们的部队于兰圃休息,在青草丰茂的山坡喂马,在水边的原野用石弹(磻)打鸟,在长河里钓鱼。一边目送着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挥弹五弦琴。一举一动都悠然自得。对大自然的奥妙之道能够心领神会,十分快乐!

不禁赞赏《庄子》中那位渔翁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捕鱼工具)的风神。(以上几句委婉地劝谕其兄归隐田园,享受大自然的乐趣,放弃军旅生活。)同心同德的郢人已经死了,这些话跟谁多说了都没用。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