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哪些诗句中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 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2.李白写的简短诗「赠卢司户」李白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白云遥相识,待我苍梧间。 借问卢耽鹤,西飞几岁还。 「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此有赠」李白 同州隔秋浦,闻吟猛虎词。晨朝来借问,知是谢杨儿「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李白 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送舍弟」李白 吾家白额驹,远别临东道。 他日相思一梦君, 应得池塘生春草。铜官山醉后绝句」李白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九日龙山饮」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3.赞美道教/道家的诗句和文章zt 诗仙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不需多想,无需多问,只有李白才能够写出如此飘然若仙的诗句,只有李白才能够白发三千丈却独立壶口看滚滚黄河奔流不息在自己脚下,却会心地发出如三千年的孔圣那样至悲,至情,至理,至道的叹息。逝者如斯!!黄河长江之水或许会奔流到海,难以回复,然而李白,站在大河之畔里李白确实永远的凝固了,凭借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叹息,他永远的凝固在了后人的心中。不为时间所动,不为岁月所摧。 于是乎,李白一直在壶口边就这么站着、站着。在人们心中站了几个世纪、站了几个千年。人们说那是羽化而登仙,于是后人称其为诗仙。 作为,诗仙,自然有道,得道。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述说了李太白,这位青莲居士全部的道行。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首区区三百字的长诗叙述了乘白鹿访名山,飞渡镜湖,梦游天姥的超凡境界。仅以梦游为题,只是在题目上就为自己开拓了一片足够大,足够广阔的想象空间,尽情发挥、翱翔,正是万物归我心,我新生万物的仙家境界。只是在这一点上就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于白鹿,青崖则突出了李白作为一个求仙访道之士的身份。而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4.关于道教的诗句挂金索 马钰 四更里,无事好把真经看。 句句幽玄,说道教修炼。不用水火,不用柴和炭。 炼就灵丹,万两金不换。满庭芳 无名氏 道教初兴,释门微显,一兴一废如然。 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都是后学晚辈,贪酒色、损坏真源。 争财气,不依教法,也望到西天。三千年一遇全真,大教甲子天年。 丘公阐教,万朵金莲。上界群仙。 在世诸魔,难道化才贤。君知否,今番不遇,更待万余年。 寄嵩阳道人 曹邺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华表千年孤鹤语,人间一梦晚蝉鸣。 将龙逐虎神初王,积火焚心气渐清。见说嵩阳有仙客,欲持金简问长生。 赠道师 曹邺 举世皆问人,唯师独求己。一马无四蹄,顷刻行千里。 应笑北原上,丘坟乱如蚁。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5.李白描写老师的诗句李白描写老师的诗句: 寻雍尊师隐居 (唐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译文: 群峰陡峭上摩碧天,逍遥世外不用记年。 拨开浓云寻找古老的山间古道,倚树听那潺潺的流泉。 温暖的花丛中卧着青牛,高高的松枝上有白鹤在眠。 与雍尊师一直交谈到江面笼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独自走下烟云弥漫的寒山。 此诗通过作者入山造访之所见所感,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深山幽谷的瑰丽景物,倾诉了作者对雍尊师仰慕之意以及寻访不遇的惆怅之情。 首联点明雍尊师所居之处高远非凡,处林泉伴日月,遗世独居,自在逍遥;颔联写林壑幽深,寻访不易,以加浓气氛;颈联使用道家典故,以“青牛卧”“白鹤眠”颂扬雍尊师道行高深,境界非凡; 尾联写诗人在暮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全诗再现了李白洒脱矫健、豪爽多情的神态风姿,同时也表明他在艺术上已经达到挥笔落纸如云烟的境地。 6.李白写的简短诗「赠卢司户」李白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白云遥相识,待我苍梧间。 借问卢耽鹤,西飞几岁还。 「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此有赠」李白 同州隔秋浦,闻吟猛虎词。晨朝来借问,知是谢杨儿 「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李白 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 「送舍弟」李白 吾家白额驹,远别临东道。他日相思一梦君, 应得池塘生春草。 铜官山醉后绝句」李白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九日龙山饮」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7.急:道家思想在李白及其作品中的体现.说得越多越好.重酬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表现出五个特点: 第一,“我独异于人”的自豪感。每一个人都是异于其他人的,李白的这种性格特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很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 诗句: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 第二,“功成身退”的理想。每一个人都有建功立业的理想,中国的历史传统,人们更希望留下“功成身退”的好名声。但事实上“功成”本身就是极其艰难的事情,“功不成”便已经垂垂老矣。李白的此类诗歌,更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 诗句: 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 眉如松雪齐四皓,调笑可以安储皇。君能礼此最下士,九州拭目瞻清光。(《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第三,对大自然的热爱。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大自然中,阅读李白描写大自然的诗句,给人归属感和美感。 诗句: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第四,对自由自在神仙生活的向往。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质。 诗句: 《送杨山人归嵩山》: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五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灿然启玉齿,受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 第五,“断章取义”的壮阔意象。比如,李白诗中的“水”和“鹏”的意象,已经不是老子庄子的原有意象,给人雄壮豪放的美感。 诗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8.关于道教的诗句挂金索 马钰 四更里,无事好把真经看。 句句幽玄,说道教修炼。 不用水火,不用柴和炭。 炼就灵丹,万两金不换。 满庭芳 无名氏 道教初兴,释门微显,一兴一废如然。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都是后学晚辈,贪酒色、损坏真源。争财气,不依教法,也望到西天。三千年一遇全真,大教甲子天年。丘公阐教,万朵金莲。上界群仙。在世诸魔,难道化才贤。君知否,今番不遇,更待万余年。 寄嵩阳道人 曹邺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 华表千年孤鹤语,人间一梦晚蝉鸣。 将龙逐虎神初王,积火焚心气渐清。 见说嵩阳有仙客,欲持金简问长生。 赠道师 曹邺 举世皆问人,唯师独求己。 一马无四蹄,顷刻行千里。 应笑北原上,丘坟乱如蚁。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