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人热情好客的诗句有哪些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其十五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其二十四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其三十一(夏)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其三十五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其三十八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邀福渡河星。 其四十四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其四十五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其五十八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夏日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冬日田园杂兴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2.描写“人热情好客”的诗句有哪些描写“人热情好客”的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色近,柳暗花明又一村。 2、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陶渊明《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田修,蚕眼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4、《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5、《夏日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描写农村淳朴好客风尚的诗句游山西村·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诗歌数量惊人。 据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 这些独具风采的诗篇,其主要内容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内容属于后者。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这首诗题为《游山西村》,据《剑南诗稿》卷三十二《幽栖》诗之二自注云:“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镜湖之三山。” 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地名西村。这里,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固然诱发诗人的兴味,而古代抒写田园生活的优秀诗篇,更是陶冶着诗人的性灵。 以开创田园诗派著称的陶渊明在《归田园居》诗中所描写的真景实事曾给诗人以启迪。唐代擅长于歌咏山水田园的诗人孟浩然的名作《过故人庄》又给诗人带来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 这些都是陆游诗歌创作所汲取的有益养料。不妨让我们先读一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 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 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 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 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 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 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 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 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 “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 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 4.热情好客的诗句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其十五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其二十四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其三十一(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其三十五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其三十八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邀福渡河星。其四十四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其四十五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其五十八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夏日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冬日田园杂兴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注释]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简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