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日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何当共剪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1)此诗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即寄给妻子王氏.一般认为是寄长安友人.(2)君:指在长安的友人.(3)巴山:也称大巴山,又叫巴岭,这里泛指东川一带.涨秋池:因秋雨而池塘水涨.(4)何当:何时.剪:指剪去烛花,使烛光明亮.(5)却:回转.话:谈论.[简要评析] 这首寄内之作,一向为人们广为流传,是诗人李商隐在巴蜀时寄怀他妻子王氏之作.此诗将诗人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首句直诉离情,诗人因暂不能归家而使得离情更为浓烈.二句以秋池迅急上涨喻作诗人离情汹涌不息,内心愈加不能平静.三四句想象来日重逢时刻若回忆起今日分离时的苦恼和品味着来日团 聚时的欢欣,必有一番既苦涩又甜蜜的滋味在心头盘旋.此为消释离情之处.四句诗以情起,以情结,首尾相顾,循环往复,脉络清晰明了,思绪起伏跌宕.本诗艺术手法高明,首先是运用了“ 悬想反说”的修辞格.诗人写作此诗的本意是因久寓蜀地寂寞之中思家情切,但他偏不先说自己思念妻子,反说妻子来信“问归期”,写亲人对自己的遥念.这样写的好处是为了达到相互映衬的目的,即用双方的共同思念来加深各自的爱恋深度.李商隐在本诗依旧运用这种笔法,首句便说妻子的思念,二句又用自己的思念呼应(但不直说,只托于池水上涨的形象),三四句再用“共剪”、“却话”呼应上文,便把两人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爱恋深情写活了.其次是场景描写跳跃性大,跨度极广.首句即包括长安、巴山两地,二句突出巴山,三四句又重复长安、巴山.四句诗运用电影中的“ 蒙太奇”手法,时空转换,巧为剪接,妙合无隙,堪称天造地设之作.再次是情景交融,上涨的池水即是诗人胸怀中爱情波涛的外化,“秋池夜雨” 之景中充溢了多少作者对妻子的关切的爱恋!另外,本诗中的“期” 和“巴山夜雨”笔沓为文,读来摇曳多姿,铿锵成韵,富有民歌特色.全诗写得真是体贴入微,情深意切.从见他乡夜雨而生两地思念,再到盼望相见,感受至深,自然流露,凄寂之中见温情,让人在寒意中生温暖,因此这首诗是唐人寄内诗中难得的佳作.。

2.如何鉴赏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出自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何当:何时能够。西窗:指妻子居室之窗。

却:倒过头来。巴山:泛称四川境内的山,此指作者当时所在的梓州。

这两句大意是: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坐西窗之下共剪烛花,来追叙此时巴山夜雨里我思念你的心情。 这是作者在梓州期间写给妻子的抒情短章。

全诗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前两句写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后两句写遥想他日重逢,于欢乐之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共剪”、“却话”是由今时的苦况所激发的对来日欢乐的憧憬,而盼望中的“西窗夜话”又把今时的苦况作为谈资,更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

今宵——他日——今宵;巴山——西窗——巴山,两句在时空上往复对照,从现实中的巴山夜雨,设想出未来的西窗夜话,又在设想的西窗夜话中,嵌入当前巴山夜雨的现实,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小诗写得曲折深婉,跌宕有致,特别是~的独创性构思,对后来作者很有启迪。

3.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的诗,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句是“却话巴山夜雨时”。整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夜雨寄内》,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 来源:作文大全转载请注明 ]

4.何当共剪西窗烛 共话巴山夜雨时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描绘了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

出处:晚唐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

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扩展资料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夜雨寄北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的赏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