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京剧的诗句梅兰芳

1.形容梅兰芳的诗句

清末状元张謇在京时,就与崭露头角的京剧名伶梅兰芳有所交往,后来他回到家乡搞实业和教育,与梅兰芳常有书来信往,其中有张謇的喻“梅”的吟咏:

小汤仕女美无伦,画作梅花也可人.寄与玉郎时顾影,一丛绛雪媚初春.

这首七绝写于1915年秋,题为《以汤乐民画红梅寄畹》,题中的“畹”是梅兰芳的字“畹华”的简称.张謇从这幅汤乐民所作的画以诗喻梅兰芳为高洁可人的红梅;梅的书斋名“缀玉轩”,所以诗中又称其为“玉郎”.全诗一往情深,表达张謇对梅兰芳的思念之情.《观梅郎演艺感赋》,是同年夏天所作七律,张謇以“已幸品题归士类,姓名应付五云函”赠梅兰芳,“五云”乃五彩的端云,用此称颂梅兰芳之大名,思梅颂梅可见一斑.在《人间询梅欧名阁意者,赋长句答之》的七律中有颔联“玉树谢庭佳子弟,衣香荀坐好儿郎”,尾联“绝学正资恢旧舞,问君才艺更谁当”,对梅兰芳德艺双馨的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

张謇不愧是懂得国粹京剧艺术的行家里手,他慧眼识人,尊重人才,呵护梅派京剧.上世纪20年代初,三次邀请梅兰芳来通演出,一场不落观赏梅派剧目.观罢必挥毫作诗.

评《贵妃醉酒》诗曰:即论风柳斗腰支,亦称清平绝妙词.环自嫌肥梅自瘦,酬珠今日不须疑.

赏《黛玉葬花》诗曰:惜春花冢事分明,直到焚诗意未宁.今惜惜春人自惜,低徊传与曲中听.

品《游园惊梦》诗曰:绝世难双杜丽娘,只须天壤有梅郎.青琴素女无传写,冷落临川玉茗堂.

欲罢不能,又即兴吟诵:听欲冥冥睇欲空,耀如霞绮旋如风.缘何有变矜庄态,神女高唐是梦中.

从扮相、唱腔到舞姿,张謇先生出神入化地一一品评.逐一赋诗评论了《千金一笑》、《女起解》、《春香闹学》、《嫦娥奔月》、《奇双会》、《天女散花》、《木兰从军》、《琴挑》等著名梅剧,他对国粹艺术的弘扬,为提高人们对梅派艺术的欣赏水平,直到今天也很有现实意义.

张謇生于1853年,而梅兰芳生于1894年,对待小他41年的晚辈能可亲可近,以诚相待.1919年夏,梅兰芳寄6帧剧照给张謇.8月6日(夏历七月十一日)张謇回赠《畹华寄影片诗从答之》七律一首,以诗答谢,情真意切.诗云:

六帧婵娟妙绝伦,就中天女最传真.正愁结习难除尽,或有天花着我身.不论知音即论容,谁能歌舞古人同?痴儿那怪淆鸡鹜,要与郎谈正始风.

至于写于1920年1月7日(夏历己未年十一月十七日)的一首《喜梅郎至花竹平安馆》七律,再次展现了张梅忘年交的至诚至信的友谊.诗云:

朔雪零途下汉皋,飞来江上彩云遥.也应隔阔惊吾老,转为流年惜子韶.坐烛烬长诗思窈,檐梅香定酒魂消.玉铛尽有孤虚感,花竹团栾得此宵.

梅兰芳8岁学戏,11岁登台,年轻时就蜚声艺坛.当他跨入而立之年时,张謇撰《畹华三十初度寄诗为祝》三首七绝祝贺,其中诗曰:“菊英正与金同寿,要听唐宗久视歌”.道出张謇先生的心声、美好的祝愿:“菊英”即戏曲界的精英,以此称颂梅兰芳与金同寿.后句则表达了作者热切而不感厌倦地欣赏如《贵妃醉酒》等优秀剧目的心情和愿望,读来感人肺腑.

张謇咏颂梅兰芳的诗词有42首,收录于远方出版社的《梅韵》一书中,这是专门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10周年出的集子.其中张謇的诗词堪称诗坛佳作,为歌颂梅派京剧艺术,抒发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给后人留下了一笔难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2.形容梅兰芳的诗句

清末状元张謇在京时,就与崭露头角的京剧名伶梅兰芳有所交往,后来他回到家乡搞实业和教育,与梅兰芳常有书来信往,其中有张謇的喻“梅”的吟咏: 小汤仕女美无伦,画作梅花也可人.寄与玉郎时顾影,一丛绛雪媚初春. 这首七绝写于1915年秋,题为《以汤乐民画红梅寄畹》,题中的“畹”是梅兰芳的字“畹华”的简称.张謇从这幅汤乐民所作的画以诗喻梅兰芳为高洁可人的红梅;梅的书斋名“缀玉轩”,所以诗中又称其为“玉郎”.全诗一往情深,表达张謇对梅兰芳的思念之情.《观梅郎演艺感赋》,是同年夏天所作七律,张謇以“已幸品题归士类,姓名应付五云函”赠梅兰芳,“五云”乃五彩的端云,用此称颂梅兰芳之大名,思梅颂梅可见一斑.在《人间询梅欧名阁意者,赋长句答之》的七律中有颔联“玉树谢庭佳子弟,衣香荀坐好儿郎”,尾联“绝学正资恢旧舞,问君才艺更谁当”,对梅兰芳德艺双馨的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 张謇不愧是懂得国粹京剧艺术的行家里手,他慧眼识人,尊重人才,呵护梅派京剧.上世纪20年代初,三次邀请梅兰芳来通演出,一场不落观赏梅派剧目.观罢必挥毫作诗. 评《贵妃醉酒》诗曰:即论风柳斗腰支,亦称清平绝妙词.环自嫌肥梅自瘦,酬珠今日不须疑. 赏《黛玉葬花》诗曰:惜春花冢事分明,直到焚诗意未宁.今惜惜春人自惜,低徊传与曲中听. 品《游园惊梦》诗曰:绝世难双杜丽娘,只须天壤有梅郎.青琴素女无传写,冷落临川玉茗堂. 欲罢不能,又即兴吟诵:听欲冥冥睇欲空,耀如霞绮旋如风.缘何有变矜庄态,神女高唐是梦中. 从扮相、唱腔到舞姿,张謇先生出神入化地一一品评.逐一赋诗评论了《千金一笑》、《女起解》、《春香闹学》、《嫦娥奔月》、《奇双会》、《天女散花》、《木兰从军》、《琴挑》等著名梅剧,他对国粹艺术的弘扬,为提高人们对梅派艺术的欣赏水平,直到今天也很有现实意义. 张謇生于1853年,而梅兰芳生于1894年,对待小他41年的晚辈能可亲可近,以诚相待.1919年夏,梅兰芳寄6帧剧照给张謇.8月6日(夏历七月十一日)张謇回赠《畹华寄影片诗从答之》七律一首,以诗答谢,情真意切.诗云: 六帧婵娟妙绝伦,就中天女最传真.正愁结习难除尽,或有天花着我身.不论知音即论容,谁能歌舞古人同?痴儿那怪淆鸡鹜,要与郎谈正始风. 至于写于1920年1月7日(夏历己未年十一月十七日)的一首《喜梅郎至花竹平安馆》七律,再次展现了张梅忘年交的至诚至信的友谊.诗云: 朔雪零途下汉皋,飞来江上彩云遥.也应隔阔惊吾老,转为流年惜子韶.坐烛烬长诗思窈,檐梅香定酒魂消.玉铛尽有孤虚感,花竹团栾得此宵. 梅兰芳8岁学戏,11岁登台,年轻时就蜚声艺坛.当他跨入而立之年时,张謇撰《畹华三十初度寄诗为祝》三首七绝祝贺,其中诗曰:“菊英正与金同寿,要听唐宗久视歌”.道出张謇先生的心声、美好的祝愿:“菊英”即戏曲界的精英,以此称颂梅兰芳与金同寿.后句则表达了作者热切而不感厌倦地欣赏如《贵妃醉酒》等优秀剧目的心情和愿望,读来感人肺腑. 张謇咏颂梅兰芳的诗词有42首,收录于远方出版社的《梅韵》一书中,这是专门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10周年出的集子.其中张謇的诗词堪称诗坛佳作,为歌颂梅派京剧艺术,抒发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给后人留下了一笔难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3.描写梅兰芳的句子

清末状元张謇在京时,就与崭露头角的京剧名伶梅兰芳有所交往,后来他回到家乡搞实业和教育,与梅兰芳常有书来信往,其中有张謇的喻“梅”的吟咏:小汤仕女美无伦,画作梅花也可人.寄与玉郎时顾影,一丛绛雪媚初春.这首七绝写于1915年秋,题为《以汤乐民画红梅寄畹》,题中的“畹”是梅兰芳的字“畹华”的简称.张謇从这幅汤乐民所作的画以诗喻梅兰芳为高洁可人的红梅;梅的书斋名“缀玉轩”,所以诗中又称其为“玉郎”.全诗一往情深,表达张謇对梅兰芳的思念之情.《观梅郎演艺感赋》,是同年夏天所作七律,张謇以“已幸品题归士类,姓名应付五云函”赠梅兰芳,“五云”乃五彩的端云,用此称颂梅兰芳之大名,思梅颂梅可见一斑.在《人间询梅欧名阁意者,赋长句答之》的七律中有颔联“玉树谢庭佳子弟,衣香荀坐好儿郎”,尾联“绝学正资恢旧舞,问君才艺更谁当”,对梅兰芳德艺双馨的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张謇不愧是懂得国粹京剧艺术的行家里手,他慧眼识人,尊重人才,呵护梅派京剧.上世纪20年代初,三次邀请梅兰芳来通演出,一场不落观赏梅派剧目.观罢必挥毫作诗。

4.关于梅兰芳的句子

一、真正的好戏是人打破规矩。

(梅兰芳改戏) 二、只有心里最干净的人才能把情欲表达的如此完美。(邱如白先生对梅兰芳先生的第一印象) 三、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爷爷十三燕传给梅兰芳的话) 四、你的时代到了(邱如白先生对梅兰芳先生的鼓励) 五、只管一万,不管万一,才能不败(邱如白先生对怕败的梅兰芳先生的鼓励) 六、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日本军官戏迷对梅兰芳先生的评价) 七、德国占领了英国,英国还不唱莎士比亚了?(中日战争,梅兰芳先生暂时告别舞台,邱如白先生对梅兰芳先生劝告。)

八、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邱如白先生对孟小冬的恳求) 九、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

(电影主题:梅兰芳先生属于观众) 十:我的爷爷十三燕,让我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梅兰芳先生对中国戏剧的贡献) 梅兰芳(黎明饰):“在台下我是一个男人。”

日本军官挖苦梅兰芳是个娘娘腔,并将刀架在了梅兰芳的脖子上相威胁,但是梅兰芳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十三燕(王学圻饰):“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十三燕与梅兰芳的较量即将结束,明知大势已去的十三燕不肯放弃,在拒绝梅兰芳“停战”的建议下,对梅兰芳说出了这样的话。 邱如白(孙红雷饰):“谁要是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邱如白劝说孟小冬离开梅兰芳,放梅兰芳去美国演出,他利用小报记者的消息找到了孟小冬的住处,要求她离开梅兰芳。 福芝芳(陈红饰):“自从我进了梅家,就没有见过他做哪件事情是自由自便的。”

梅兰芳的困惑就在于他的不自由,福芝芳对此看得最为清楚。 梅兰芳:“真正的好戏是人打破规矩。”

邱如白先生对梅兰芳先生的第一印象:“只有心里最干净的人才能把情欲表达得如此完美。” 邱如白对怕败的梅兰芳鼓励:“只管一万,不管万一,才能不败。”

日本军官戏迷对梅兰芳的评价:“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 中日战争,梅兰芳暂时告别舞台,邱如白对梅兰芳劝告:“德国占领了英国,英国还不唱莎士比亚了?” 梅兰芳:“我的爷爷十三燕,让我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

“梅兰芳不是你的,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 ——福芝芳在孟小冬家中对孟小冬喊道。

“你的时代来了。” ——在梅兰芳决定和他的爷爷十三燕打对台时,邱如白对梅兰芳说。

“你(梅兰芳)只是个凡人。” ——邱如白看完梅兰芳大伯写给梅兰芳的信后感慨。

“有人要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 ——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时邀请梅兰芳演戏,梅兰芳淡定地说。 影片结尾处,邱如白深情地对病中的梅兰芳说:“如果有来世,我就放过你”让人大跌眼镜,这部电影不就是在讲梅兰芳和他的男人女人们吗?。

5.关于梅兰芳的京剧

精神畅快,心气和平。

饮食有节,寒暖当心。起居以时,劳逸均匀。

——梅兰芳 梅兰芳: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梅兰芳: 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 梅兰芳是京剧演员,工旦,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北京。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

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母杨长玉(1876~1908),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

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著名琴师。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

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和□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领衔),他为二牌,当时,王凤卿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则是初出茅庐。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极力推荐梅兰芳主演大轴戏压台。

梅兰芳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为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受到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

这一切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戏,排出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

1914年秋,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直至年底方返回北京。两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艺术上的革新。

从1915年 4月至1916年 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其中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还有昆曲传统戏《思凡》、《春香闹学》、《佳期、拷红》以及《风筝误》的《惊丑》、《前亲》、《逼婚》、《后亲》等。

时装新戏中的《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申诉了妇女受压迫与婚姻不自主的悲惨命运;古装戏中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系取材小说《红楼梦》。在此后数年中,梅兰芳又继续排演了大量古装新戏,如《廉锦枫》、《霸王别姬》、《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并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宇宙峰》、《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姑嫂英雄》(《樊江关》)、《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审头刺汤》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