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赞美苏秦张仪的名句赞美张仪名句: 苏秦: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司马光: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而仪、秦、衍最著。 苏轼: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邵雍:“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司马迁: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 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 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赞美苏秦名句: 荀子: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故齐之苏秦,楚之州侯(令尹),秦之张仪,可谓态臣者也。 张仪: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 《吕氏春秋·知度》:“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 司马迁: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曹操: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贾岛:沙埋古篆拆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今日凄凉无说处,乱山秋尽有寒云。 苏轼: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司马光: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而仪、秦、衍最著。 王安石:已分将身死势权,恶名磨灭几何年。想君魂魄千秋后,却悔初无二顷田。 邵雍: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2.中国历史简介苏秦 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 纵横家兴于战国后期。时群雄相争,除用武力外,还需展开外交、政治上的攻势。 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并不专崇一种主张或观点,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构成了所谓的一纵一横。西汉时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长说、短说和一纵一横含义相同,都是说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到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已成为定局,故联合关东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而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 如《战国策》就把秦和六国对立起来,并总以苏秦、张仪为合纵连横策略的代表性人物,双方各自为六国或秦的利益而进行辩护。 《汉书·艺文志》肯定了纵横家“权事制宜”的这一长处。 但过分的灵活性也易流于欺诈,《史记》说六国时“谋诈用而纵衡长短之说起”,《汉书》也称其”上诈狡而弃其信”。 尽管如此。 纵横家在战国晚期仍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故韩非说:“山东言纵横,未尝一日而止也。” 有关苏秦的事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等书。 《史记》说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数岁,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 于是他发愤用功,得周书《阴符》而读之,领会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奥秘。 他先去游说周显王、秦惠王和赵肃侯,但都未成功。 接着又到燕国去见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车马金帛,使他能到赵、韩、魏、齐、楚几国去游说。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苏秦成为纵约长,“并相六国”。 到燕易王时,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齐,到齐闵王时,齐大夫嫉恨苏秦而使人刺之。 他在临死前对闵王说,我死后可用叛齐之罪名而处车裂之刑,这样做以便于找出刺杀我的凶手。 苏秦死后,其弟苏代、苏厉也到处游说而“乞显诸侯”。 司马迁在写《苏秦传》时,发现不少有关苏秦的记载不可信,有张冠李戴之误。 但他在处理苏秦的事迹时,特别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错误。 如他把苏秦最初游说赵、燕等国定在赵肃侯、燕文侯时,将其卒年定在张仪之前。 经过不少学者的考订,明确了苏秦应在燕昭王、齐闵王之世活跃于六国间,与其同时的著名人物有孟尝君、李兑、周最等。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 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闵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 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 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 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 《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 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 《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 汉以后该书已亡侠。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张 仪 --------------------------------------------------------------------------------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说秦武王二年(前309年)。 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 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 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 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 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 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桑)攻取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 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张仪又率军攻取魏国的陕县(今河南陕县)。 这样。 3.苏秦的故事我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 战国时期,所谓的“纵横家”,不外乎两个人,即苏秦、张仪。二人皆为“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 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评价二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 “合纵”之祖——苏秦 一、怀才不遇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人氏,年幼之时,曾与张仪在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拜鬼谷先生为师。 学业成就之后,曾先后去东周(当时周王朝已经沦落为“国”并分裂成东西二周)和秦国请求出仕欲施展抱负,不想却均未被录用。 苏秦得到如此待遇却未“心灰意冷”,反而回到故里,更加勤奋的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头悬梁、锥刺骨(因此事留下了“悬梁刺股”的佳话),刻苦攻读有关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 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当时,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 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出于对自己新战略思想的自信,苏秦再次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 谁知他这一去,使中国历史上多了“纵横家”一流,而且更可以说是改变了历史。 二、牛刀小试 辞别故乡的苏秦首先来到相对来说最为弱小的燕国。 晋见燕文侯时,他陈述了燕与别的国家结盟的必要性:燕之所以能够安乐无事,不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 秦要功燕,必须经过赵而跋涉千里,赵要功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 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于是,苏秦建议燕侯先与赵国结好,然后再与其他各国联盟抗秦,这样,燕国就可保安全。 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语中的的言论打动了燕文侯的心,于是燕文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说。 苏秦来到赵国之后,便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侯。他向赵肃侯指出,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 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 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妄动。 各国亦可相安无事。因此,苏秦请赵侯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 赵侯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国说以利害,并成功的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 回到赵国之后,被封为武安君。至此,苏秦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单凭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国同盟。他的身价也虽之提升百倍。 三、“合纵”始末 不久之后,六国国君于赵国洹水(今河南境内)之上,歃血为盟,合纵抗秦。封苏秦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 并派人将六国盟约之事向秦国通报。自此之后,秦国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雷池”一步。 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之后甚为吃惊。随即,秦惠文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用软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 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国,归还了从魏国夺来的几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最远的燕国,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 于是,魏、燕两国同秦国和好起来。 赵侯得知之后,责问苏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苏秦十分惶恐,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乱”。 苏秦首先又来到燕国。此时,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 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攻燕,连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齐国归还城池为条件,命苏秦以“从约长”的身份出使齐国。 如若齐国归还城池,燕国便同秦国断绝来往。 苏秦去齐,晋见齐威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 齐威王不解,问其原因。苏秦道,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头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 燕和秦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就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 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头籽一样!齐国实在是大难即将临头。 齐威王闻言大惊,忙向苏秦请教解危之法。于是苏秦就建议齐威王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会高兴。 齐威王以之为是,竟然立刻照办。 四、人心叵测 回到燕国之后,苏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赏。 这却引发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苏秦见自己再呆在燕国不安全,就假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 齐威王用他为客卿。谁知后来齐国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佣刺客向他行刺。 临终之前,他向齐王建议,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一定能抓到刺客。 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诛。 一代纵横家也就以这样惨壮的形式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 连横之父”——张仪 一、系出名门 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 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 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二、出试。 4.描写魏冉的诗词秦三·魏谓魏冉 作者:刘向 魏谓魏冉曰:“公闻东方之语乎?”曰:“弗闻也。”曰:“辛、张阳、毋泽说魏王、薛公、公叔也,曰:‘臣战,载主契国以与王约,必无患矣。若有败之者,臣请挈领。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臣请挈领,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国依冉也,而事臣之主,此臣之甚患也。’今公东而因言于楚,是令张仪之言为禹,而务败公之事也。公不如反公国,德楚而观薛公之为公也。观三国之所求于秦而不能得者,请以号三国以自信也。观张仪与泽之所不能得于薛公者也,而公请之以自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