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历史人物

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
中文名
姒启
别称
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
国籍
中国(夏朝)
民族
华夏族
职业
夏朝君主
主要成就
建立夏王朝;中国历史上帝位“世袭制” ;甘之战
政权
夏朝
父亲
大禹
在位时间
公元前1978年-约公元前1965年

  人物生平

 

  身世传说

 

  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在其《天问》中曾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了启”。

 

  王位之争

 

  在益和启的时代,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关于这场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斗争的经过,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总之,斗争很激烈,而几经波折,“叛乱”的姒启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终于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启夺得领袖的权位。

 

  甘之战

 

  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但是姒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是两强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姒启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全文为:“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武观之乱

 

  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终于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发生的共同体权力,国家出现了,但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愈演愈烈。姒启用暴力手段结束“禅让制”后,他的儿子们又发生了争夺继承权的骨肉相残,这就是武观之乱。

 

  在周代文献中,曾将“夏有观、扈”和“虞有三苗”并论,其中的扈是有扈氏,观则为武观,或作五观。还将他与尧子丹朱、舜子商均、汤子太甲、文王之子管蔡相比,说“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可证姒武观是姒启之“奸子”。关于武观之乱的经过留下的记载很少,仅见今本《竹书纪年》中有:“(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师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后人评价

 

  启禀承天命,赞继大禹之道,顺利地实现从禅让走向世袭,实在是众望所归,启无疑是历史一个重德修贤的圣明君主。——许风申

 

  自姒启建立夏王朝以后,逐渐抛弃了姒禹的节俭传统,毫无顾忌地“淫溢康乐”,管磬并作,“湛浊于酒、渝食于野”,饮酒无度、游田无度。

 

  典籍记载

 

  《竹书纪年·夏纪》

 

  《史记·夏本纪》

 

  家族成员

 

  父

 

  禹:世称大禹,本名姒文命,夏朝开国君主

 

  子

 

  长子:太康

 

  次子:元康

 

  三子:伯康

 

  四子:中康,一作“仲康”

 

  五子:武观

热门关注
上一篇
大禹
下一篇
姒太康
相关杂谈
本页浏览次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