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观二人作诗论月石,月在天上,石在山下,安得石上有月迹。 至矣欧阳公,知不可诘不竟述,欲使来者默自释。 苏子苦豪迈,何用强引犀角蚌蛤巧擘析。 犀蛤动活有情想,石无情想已非的。 吾谓此石之迹虽似月,不能行天成纪历。 曾无纤毫光,不若灯照夕。 徒为顽璞一片圆,温润又不似圭璧。 乃有桂树独扶疏,常娥玉兔了莫觅。 无此等物岂可灵,秖以为屏安足惜。 吾嗟才薄不复咏,略评二诗庶有益。 |
| 这首诗是对欧阳修和苏轼两位诗人所作诗歌的评论和赏析。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两位诗人诗歌的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欣赏,同时也对两位诗人各自诗歌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批评。 首先,诗中提到了欧阳修的诗歌,表达了对欧阳修诗歌的赞赏。作者认为欧阳修的诗歌能够让人深思,让人在阅读之后能够有所领悟,而且欧阳修的诗歌也表现出了他的深思熟虑和严谨的态度。作者认为欧阳修的诗歌能够让人在思考中得到启示,而这种启示是其他诗歌所无法比拟的。 接着,诗中又提到了苏轼的诗歌,表达了对苏轼诗歌的批评。作者认为苏轼的诗歌过于豪迈,过于追求奇特和新颖,而忽略了诗歌本身的内涵和意义。作者认为苏轼的诗歌中有些地方过于牵强附会,缺乏逻辑性和合理性。 在具体评价两位诗人的作品时,作者认为欧阳修的诗歌虽然表现出了严谨的态度,但是有些地方过于晦涩难懂,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和理解。而苏轼的诗歌虽然表现出了豪迈的气势和新颖的构思,但是有些地方过于牵强附会,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最后,作者对两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总结,认为两位诗人的作品各有千秋,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作者认为欧阳修的诗歌能够让人在思考中得到启示,而苏轼的诗歌则能够让人感受到豪迈的气势和新颖的构思。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感慨和无奈,感叹自己才疏学浅,无法写出更好的诗歌。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篇对两位诗人作品的评论和赏析,表达了作者对两位诗人作品的赞赏和批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感慨和无奈。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