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愿月得雨兼旬秋旸人望已切再和前韵》

逾浃秋旸已望云,芭蕉一夜慰愁人。
阴阳各有时中处,不可相无似两轮。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逾浃秋旸已望云,芭蕉一夜慰愁人。
阴阳各有时中处,不可相无似两轮。》,作者是佚名。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通过描述芭蕉在雨夜中安慰愁人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首句“逾浃秋旸已望云”,诗人用“逾浃”形容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而“秋旸已望云”则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晴朗天气。这里的“旸”指的是太阳,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秋天已经过去了很久,阳光已经普照大地。 第二句“芭蕉一夜慰愁人”则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芭蕉在雨夜中安慰愁人的形象。这里诗人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芭蕉与愁人联系起来,表达了愁人面对困难时的无助和焦虑。而芭蕉一夜的安慰,则表达了自然对人的关怀和慰藉。 第三句“阴阳各有时中处”是诗人的哲理思考,他指出阴阳变化是有规律的,各有其适当的位置和时间。这里的“阴阳”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而“时中处”则是指适当的时机和位置。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逆势而为。 最后一句“不可相无似两轮”则进一步深化了前一句的哲理思考。诗人指出阴阳变化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太阳一样不可或缺。这里的“两轮”可以理解为阴阳的象征,而“不可相无”则表达了诗人对阴阳变化的重视。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要忽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芭蕉在雨夜中安慰愁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诗中的哲理思考和象征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启示意义。
诗词关键字: 芭蕉 阴阳 不可
相关诗词
  • 1
    [唐]
    上上开鹑野,师师出凤城。
    因知圣主念,得遂老农情。
    陇麦垂秋合,郊尘得雨清。
    时新荐玄祖,岁足富苍生。
    却马川原静,闻鸡水土平。
    薰弦歌舜德,和鼎致尧名。
    览物欣多稼,垂衣御大明。
    史官何所录,称瑞满天京。
  • 2
    [明]
    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
    但得雨声连夜静,何妨月色半床阴。
    新诗旧叶题将满,老芰疏桐恨转深。
    莫笑郑人谈讼鹿,至今醒梦两难寻。
  • 3
    [宋]
    小小茅茨隐翠微。
    桥平双手弄涟漪。
    好风还动去年枝。
    得雨疏梅肥欲展,人家次第有芳菲。
    惜花恰莫探春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