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铜弩牙金错花,银阑线齿如排沙。 上立准度可省括,箭沟三道前直窊。 其度四寸寸五刻,鋈光历历无纤差。 蔡侯出此问谁得,往年客遗来琅琊。 琅琊筑城穿厚壤,既获磨洗争传夸。 莫知岁月孰制作,精妙近世应难加。 发机高下在分刻,今人妄射功仍赊。 愿侯拟之起新法,勿使边兵死似麻。 |
| 这首诗以精湛的工艺品——弩牙(即弩机)为题,通过对其精妙工艺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钦佩,同时也对当今武备废弛、将领无能导致士兵枉死的现状表达了忧虑。 首段描述了黄铜弩牙的华丽外观和其精妙的设计,“银阑线齿如排沙”,“上立准度可省括”,“其度四寸寸五刻”等句,都展示了其工艺之精湛。而“蔡侯出此问谁得,往年客遗来琅琊”一句,则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意,他们能够制作出如此精妙的物品。 接着诗人转向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琅琊筑城穿厚壤,既获磨洗争传夸。莫知岁月孰制作,精妙近世应难加。”过去的武备精良,而现在却废弛不堪,这无疑是对当今将领无能、士兵枉死的批判。 最后,“愿侯拟之起新法,勿使边兵死似麻。”诗人希望地方官员能够重视军事,改革武备,不要再让士兵枉死。整首诗通过对一件工艺品和对过去的怀念,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当今军事状况的忧虑,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反思的诗。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件工艺品的赞美,更是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当今军事状况的反思。诗人通过精妙的文字,将一件普通的工艺品与历史、人文、军事等元素紧密结合,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