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理至昭昭,心通即不遥。 圣威无远近,吾道太孤标。 辛苦苏氓俗,端贞答盛朝。 气高吞海岳,贫甚似渔樵。 庾亮风流澹,刘宽政事超。 清须遭贵遇,隐已被谁招。 栗坞修禅寺,仙香寄石桥。 风雷巡稼穑,鱼鸟合歌谣。 视事私终杀,忧民态亦凋。 道高无不及,恩甚固难消。 大寇山难隔,孤城数合烧。 烽烟终日起,汤沐用心燋。 勇义排千阵,诛锄拟一朝。 誓盟违日月,旌旆过寒潮。 古驿江云入,荒宫海雨飘。 仙松添瘦碧,天骥减丰膔。 似在陈兼卫,终为宋与姚。 已观云似鹿,即报首皆枭。 尽愿回 |
| 这首诗是作者对一种高尚道德和理想的表达和赞美。 首先,诗中描绘了真理的普遍性和无远弗届,无论心通与否,真理都在那里,不偏不倚。这表达了一种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和对追求真理的执着。 其次,诗中赞美了圣威的公正无私,无论距离远近,都能感受到其威严。这表达了对公正无私的道德标准的崇敬,以及对这种道德标准在当今社会中的稀缺性的感叹。 再次,诗中赞扬了苏氓俗的端贞和辛苦,表达了对那些为了社会进步而默默付出的人的敬意。同时,诗中也描绘了贫甚似渔樵的生活,表达了对那些在艰难环境中坚守信念的人的敬意。 最后,诗中还提到了栗坞修禅寺、仙香寄石桥等地方,表达了对那些在艰苦环境中仍然坚守道义的人的敬意。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那些在战争中勇往直前,为民除害的人的敬意。 整首诗充满了对高尚道德和理想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忧虑。这种情感和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